發布於 09月20日2021年
Popular Posts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06月05日2020年
- 【許劍虹:華美軍事之旅18——新旅程的開始。】04月10日2022年
- 熊玠:破解「台灣地位未定論」—— 揭開政治迷夢,讓國際法大師告訴你臺灣身份的前世今生10月03日2018年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
訂閱我們
關注我們
在過去一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終於在上禮拜以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的當選而暫時告一個段落。但是隨後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往來,卻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輿論熱議。當中有不少思考看點,然而在筆者注意到,較多屬於綠營一方的批評流於立場與老套,卻仍然能讓許多人買單,為什麼?
如今作為中華民國執政黨的民進黨,在護照、對外事務簽名、國慶主視覺等議題不斷的「去中華民國化」。近期更是有如「TAIWAN NATIONAL DAY」這種暗渡台獨意識形態的奇妙書寫,字字充滿了後現代風格的事實建構與邏輯謬誤。
儘管如此,我們仍要務實探究批評源頭。筆者認為,可以從臺灣人的身分與政治認同流變開始談起。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研中心今年6月公布的民調,臺灣民眾的「臺灣人」認同高達63.3%;美國杜克大學「臺灣國家安全調查」則顯示臺灣人認同為50.6%。兩者數據雖有落差,但無論如何,「臺灣人」乃至於「臺灣認同」早已是臺灣主流民意。
然而,「天然台」與「臺灣認同」的興起,並不代表年輕世代都能與支持台獨的「天然獨」劃上等號。根據今年6月政大選研中心調查結果,31.5%民眾支持廣義獨立,廣義「維持現狀」則為 55.7%,仍然是臺灣最大公約數。這呈現了一個有趣對比:認同臺灣人的比例並不全然等於支持臺灣獨立的比例,事實上,兩者相距將近三成。
臺灣年輕人不太可能都是「天然獨」,但絕大多數都會是「天然台」,應無太多疑義。依照在大多數民調上都呈現極低的「統一」傾向的民調結果,我們可以推論:無論是「天然台」,或是想要「維持現狀」、對現狀定義保持模糊與未來開放性的民眾來說,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堅持現有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且厭惡變動風險的一群,更傾向「後天不統」、「天然反被統」。
這樣的認同不見得來自仇中情緒,亦或有哪個政黨刻意操弄,而是世代變化的必然結果。國民黨一味爭論名詞解釋、追求偶像崇拜、緬懷過往盛世、與蔚然成風的本土認同對撞,絕對無助於凝聚民心,更遑論得到1990年後出生的「解嚴世代」與2000年後出生的「天然台世代」認同。
對於世代衝突逐漸成為議題本身與導致其他議題激化的因素,我們不能選擇視而不見;不同世代提出的需求,不能聽而不聞;世代之間應作的溝通,更不放任其成世代對決。直白一點講,我們需要更在乎臺灣的主體性,在乎中華民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
民族主義理論大師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其散佈》一書中論述了一套「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建構過程。安德森認為,現代民族主義的起源,是基於主權國家與強力中央政府的出現,加上對於共同文字與廣泛印刷術的使用。這樣的背景提供了建構一種對於「共同體」的「想像」上的依據。在該書開頭的一段是如此敘述的:
「沒有什麼比無名戰士的紀念碑和墓園,更能鮮明地表徵現代民族主義文化了」。
這段文字的描述相當程度上點出了民族主義的模糊性,想像的依據不需要明確、
不需要定義,只要它可以建構出共同體,就可以是民族主義的想像。蔡英文政府的「中華民國臺灣」即是此種論說的體現。國父是不是孫中山、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是什麼、二戰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這個國家」是70年還是110年的命運共同體,通通都不重要。中華民國即是臺灣,不需要什麼對於歷史的反思、或是對國家未來的想像,反正「我們」、「中國」、「不一樣」,有如此簡單的認知就足夠了。
不夠嚴謹?或許,但那在現實政治當中,一點都不重要。
而民族主義儘管是建構出來的,卻有比任何意識形態都強烈的政治號召。從一九九○年代初以來,臺灣人對臺灣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應該包含哪些元素,至今都眾說紛紜,沒有定論。這也讓臺灣難以長出單一的主流民族敘事。但當今的趨勢已經顯現,「臺灣認同」是世代未來的趨勢,在這樣的情境下,國民黨要如何提出一個夠說服力的說法以抹去「親中賣台」、「中共同路人」的狼狽形象?
九二共識可能是好的政策工具,但未必是好的政治工具。國民黨當然可以繼續像供奉某種神主牌一樣繼續主張「九二共識」跟一中憲法,這確實為法理上提供了政策解套的空間,但情感上恐已難以無法滿足臺灣民眾對於政治願景的期望。應對兩岸與外交的現實複雜局勢是一回事,但感情上的臺灣認同又是另一回事,切莫混為一談;總將兩岸關係、外交現實掛在嘴邊,對許多民眾來說既逆耳又充滿了距離感,在長期受到國際上的壓迫、民族情感無法滿足的民眾中,只顯得像是卑微的狡辯。
無論如何,國民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調與臺灣本土的連結、尊重臺灣主體認同、站在守護臺灣民主的第一線,甚至應該進一步在堅持中華民國價值路線的情況下,進一步建構擁抱「台灣認同」的論述與行動。筆者期待國民黨能提出更具說服力、吸引力的說法,以符合年輕世代對於國家未來的想像。中國國民黨若是希望在臺灣的選舉中重返執政,當對此深思。
–劉奕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一年級,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擬參選人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