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和主筆室:重構兩岸論述系列一——從「連胡會20年」談起。】
2005年4月29日舉行的「連胡會」──也就是1949以來國共兩黨最高層的直接會談舉行至今,倏忽已過20年。沉寂了幾天才發文,我們也是想看看各方還有誰會記得、紀念這場會議對今日兩岸關係的意義?
在2025年的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一事件時,一方面得承認這場會面對國民黨自身,對台灣政治拉鋸的主線,以及對兩岸關係格局的長遠影響。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國民黨或者說整個藍營在當下所面臨的敘事困境,已使我們不能再坐守於2005年的時空條件,還需在繼承、總結這些歷史履痕之際,尋求思想的破局與理論的維新。
而這種敢於盱衡局勢變化、誠實評估不利條件,大膽探索新路和踏出新路的心態本身,正與2005年,昔人在時代關口的抉擇如一。
由當年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和當年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創下的歷史和解,使陸方首次正式接受了「九二共識」,並將之寫入陸方亦承認的《連胡五項共同願景》,此後又陸續載入中共自身的其他文件和決議。
此舉的意義是什麼?首先,是中共在兩岸關係觀念上的一次重要妥協。
雖然「九二共識」這一名詞近年來橫遭民進黨扭曲和汙名化,但還原歷史事實就可以知道,這一名詞本是由台灣方面的前國安會秘書長、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先生所提煉,用以詮釋1992年辜汪會談前後,兩岸當局就「一中問題」達成的一系列諒解。
但實際上,如果回到1990年代初的時空,北京方面對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中國」這個概念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性質,尚有許多的需索。特別是,還有許許多多非得要台灣吞下「中央─地方」關係的硬性姿態,而不願意全方位、明快地承認:兩岸關係如果要進行談判,就應該是一組立足點平等、談判條件對等的關係。
也因此,哪怕一直到2000年前後「九二共識」這個概念剛被提煉出來之際,大陸開始仍是不願意正視的,認為若接受了這個提法,那麼將是對「一中」基礎的一種弱化或模糊化。
但隨著時移境轉,到了2005年,陸方也知道不能再以1990年代初的姿態對待已經全然民主化後的台灣。
因此,在通過「連胡會」的平台,由國共雙方共同肯認九二共識的歷史意涵、宣告願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恢復協商機制的前提基礎之後,陸方就不再進一步對「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法理概念和政治性質」做出進逼,不再逼迫台灣一方在雙方共同處理兩岸之間的種種具體事務前,還需做出其他表態或承諾。
這也為嗣後馬英九、蕭萬長組合在2008年當選後,兩岸能經迅速恢復海基、海協談判,推動三通、開放大陸人民來台旅遊、15次會談與23項協議,並邁向穩健互動等一系列成果,預先打下了基礎。而不必再經過曠日廢時的政治前提談判,和承受新的妥協成本。正因如此,在眾多發文紀念者當中最擲地有聲者,當數要求「反思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曾經就如呼吸空氣般自然」的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他也大聲呼籲賴清德,「從改善兩岸現有關係著手,進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不要追求『既無前景,也無外援,毫不可行,更無必要』的臺獨建國幻想」,可惜,僅是對牛彈琴。
回望2005年的「連胡會」互動,雖然是兩個政黨之間的交流。但從陸方黨政一體的思維來看,既然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在與連戰主席互動時,雙方的互動形式和位置是完全平等的;那麼,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之後,陸方自然也解開了時隔多年後,與台灣政府派出的海基會,同樣以平等方式重啟協商的心理罣礙。
特別是一直到1990年代,兩岸兩會首度建立協商管道之前,陸方總常認為:兩岸問題本質上也就是國共之間的遺留問題,只要國共兩黨談好了,所有事情都將迎刃而解。
但在21世紀的時空背景下,台灣的憲政體制和社會民情都並非如此。大陸除了正視國民黨,還需要正視國民黨背後的台灣民意,以及由台灣民意產生的民選政府。這也是2005年以降的國共互動中,國民黨不斷傳達給陸方的信息。
而在馬蕭組合競選時,國民黨明確提出以「九二共識」為政綱並高票當選,也足證明「連胡會」的成果,經受住了台灣民意的考驗和認證。
從2005年的連胡會到2008年的兩岸兩會復談,這個過程,就是國民黨通過向中共說理,要求陸方正視現實,要把兩岸關係的解決正軌放回到「兩個政府」之間,而非只在「兩黨」之間進行的全過程。
這也是今日已進入民主時代的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時,任何政黨皆應向2300萬民意負責,而不可凌逾民意、架空民意的基本立場。
此後,在2008-2016年間,兩岸更一次一次地以平等形式協商談判,並簽署15次會談與23項協議等文件。這在國內國外都明確宣告了兩岸政權的共存與平等地位,這當然是對台灣形象、尊嚴和立場的重要保證。
而在國共和解之後,大陸也掀起民國史的熱潮,掃去許多過去因國共鬥爭而必須迴避的言論禁忌,澄清了許多遭到扭曲的史實論述。
這不單僅是還給國民黨這個革命先鋒、百年老黨一個歷史公道,更是把抗戰、建國、推進現代化等歷史功勳,還給了千千萬萬曾經因參加過國軍或國民政府,而在1949年後遭遇過種種不公平和殘酷對待的時代老兵。
沒有「連胡會」使兩黨的關係迅速解凍、翻頁,面向新局,我們很難想像有這種巨變能夠發生,也欣慰許多遲來的公道與榮光,能夠在許多時代老兵尚未凋零前抵達。
2008年開放陸客觀光後,隨著以千萬計的大陸觀光客來到台澎金馬,親眼看到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並未完全消殞,反而還堅挺地站立在東亞之濱,並開始實施國民黨在大陸雖承諾過,但未竟全功的民主憲政,形塑了一個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甚至相對均富的華人社會。
這不但讓來客們開始深入思索兩岸制度歷史性競爭的結果,也使許許多多大陸各界人士體認到,兩岸問題和尚存在的分歧,最終絕對不應該用武力的方式來處理。
站在2025年的時間線上再回看20年前的連胡會,當中共識中的許多荦荦大者,有的已經實現──諸如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擊犯罪等。
有的曾經創下過高潮,但現在又面臨停滯或倒退:例如國際空間問題、以ECFA為代表的經濟合作機制,還有目前處於停辦狀態的國共論壇等。有的則因內外政治條件等因素而尚未擺上推進的日程,或正在面臨民意多重的檢視,如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實現兩岸共同市場等。
但總體看來,由2005年連胡會開啟的兩岸和平願景,經過2008-2016年的八年實踐,確實讓台灣遠離兵凶戰危、中華民國沒有傾覆滅亡之虞。台灣企業「力用」大陸的資
源和製造業基礎躋身全球ICT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台灣政府的公共治理經驗、文化創意和社會力的多元化實踐等軟實力,也在大陸被充分地關注乃至於繼受、移植,發揚光大。
特別是在打通兩岸關係之後,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大為伸展,中華民國護照的免簽國數量在馬時代快速積累,大量非邦交國給予台灣公民免簽待遇,不用再擔心受到陸方反對。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簽成自由貿易協定,創下非邦交國間與台灣洽簽FTA的新紀錄;台灣與日本達成開放天空協議,裨益台日航線如雨後春筍般鋪設,機票物美價廉;台日達成漁業協議,在擱置釣魚台主權爭議的處理原則下,保障台灣漁民在東北海域的合理合法權益。凡此種種,中共均未再予牽制。
比起今日兩岸當局者之間的對峙緊張、軍疲馬憊、滲透破壞和經久不息的罵戰,哪種路線會得到歷史的更高分,其理至明。
當然,也必須正視的是,經歷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的三連勝後,陸方對台灣的壓制態勢也更甚以往,兩岸間的軍力碰撞更到了刀鋒遊走的危險階段,國際間頻以台海為危機引信,進行各種推演。
在這種時空下,我們也很難簡單地主張,只要把時鐘撥回2005年或2008年就萬事大吉。
面對21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到來,甚或是2027年的兩岸潛在變局窗口,新階段下的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派兩岸論述更需要與時俱進。
我們認為,新階段的兩岸關係論述至少應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一、對比民進黨劍拔弩張、徒增兩岸衝突風險,缺乏長程可行性、將過多籌碼依託於外人的「抗中保台」路線,國民黨若相應提出「和平保台」等政策內涵,如何具備說服力?如何回應美中台大三角關係的動態變化,藍綠白小三角的民意競爭,與中共對台政策兼及大陸統治樣態的變與不變?
二、新的兩岸論述須顧及過去歷史脈絡,同時對當下的兩岸困境,與台灣內部國家/國族認同趨向的變遷與發展做出有力的回應與修補。以及最重要的,給予兩岸人民可以期待的未來願景。
三、超越內戰心態,共創憲政良治。所謂的兩岸問題,很大程度上雖沿襲自1949年未終結的內戰格局。但在台灣民意追求和平的跨黨派共識下,應該要摒棄力圖再通過武力手段解決兩岸分歧的想法。
中華民國從革命建國至今追求的理想價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均富、人權等,亦應能在兩岸長期和平共存的環境下,於兩岸空間乃至於全球華人世界中伸張。
兩岸欲企成長期和平共存的願景,需能拿出可說服對岸的法理與歷史論述;且這樣的論述,又需同時獲取台灣多數民意的認可,才能垂之長遠。兩者相育相生,重心不能偏廢。
台灣模式在兩岸共識框架下的維繫與存在,亦非委屈求全,殘喘圖存而已,更要敢於和對岸做制度、價值之爭。這樣的正向競爭,自然也包含透過交流等方式開放互動,直到達成「共享良制」的民主憲政秩序,這才是整個中華民族、全球華人與大同世界之福。
【新共和主筆室:重構兩岸論述系列一——從「連胡會20年」談起。】
2005年4月29日舉行的「連胡會」──也就是1949以來國共兩黨最高層的直接會談舉行至今,倏忽已過20年。沉寂了幾天才發文,我們也是想看看各方還有誰會記得、紀念這場會議對今日兩岸關係的意義?
在2025年的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一事件時,一方面得承認這場會面對國民黨自身,對台灣政治拉鋸的主線,以及對兩岸關係格局的長遠影響。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國民黨或者說整個藍營在當下所面臨的敘事困境,已使我們不能再坐守於2005年的時空條件,還需在繼承、總結這些歷史履痕之際,尋求思想的破局與理論的維新。
而這種敢於盱衡局勢變化、誠實評估不利條件,大膽探索新路和踏出新路的心態本身,正與2005年,昔人在時代關口的抉擇如一。
由當年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和當年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創下的歷史和解,使陸方首次正式接受了「九二共識」,並將之寫入陸方亦承認的《連胡五項共同願景》,此後又陸續載入中共自身的其他文件和決議。
此舉的意義是什麼?首先,是中共在兩岸關係觀念上的一次重要妥協。
雖然「九二共識」這一名詞近年來橫遭民進黨扭曲和汙名化,但還原歷史事實就可以知道,這一名詞本是由台灣方面的前國安會秘書長、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先生所提煉,用以詮釋1992年辜汪會談前後,兩岸當局就「一中問題」達成的一系列諒解。
但實際上,如果回到1990年代初的時空,北京方面對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中國」這個概念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性質,尚有許多的需索。特別是,還有許許多多非得要台灣吞下「中央─地方」關係的硬性姿態,而不願意全方位、明快地承認:兩岸關係如果要進行談判,就應該是一組立足點平等、談判條件對等的關係。
也因此,哪怕一直到2000年前後「九二共識」這個概念剛被提煉出來之際,大陸開始仍是不願意正視的,認為若接受了這個提法,那麼將是對「一中」基礎的一種弱化或模糊化。
但隨著時移境轉,到了2005年,陸方也知道不能再以1990年代初的姿態對待已經全然民主化後的台灣。
因此,在通過「連胡會」的平台,由國共雙方共同肯認九二共識的歷史意涵、宣告願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恢復協商機制的前提基礎之後,陸方就不再進一步對「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法理概念和政治性質」做出進逼,不再逼迫台灣一方在雙方共同處理兩岸之間的種種具體事務前,還需做出其他表態或承諾。
這也為嗣後馬英九、蕭萬長組合在2008年當選後,兩岸能經迅速恢復海基、海協談判,推動三通、開放大陸人民來台旅遊、15次會談與23項協議,並邁向穩健互動等一系列成果,預先打下了基礎。而不必再經過曠日廢時的政治前提談判,和承受新的妥協成本。
正因如此,在眾多發文紀念者當中最擲地有聲者,當數要求「反思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曾經就如呼吸空氣般自然」的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他也大聲呼籲賴清德,「從改善兩岸現有關係著手,進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不要追求『既無前景,也無外援,毫不可行,更無必要』的臺獨建國幻想」,可惜,僅是對牛彈琴。
回望2005年的「連胡會」互動,雖然是兩個政黨之間的交流。但從陸方黨政一體的思維來看,既然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在與連戰主席互動時,雙方的互動形式和位置是完全平等的;那麼,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之後,陸方自然也解開了時隔多年後,與台灣政府派出的海基會,同樣以平等方式重啟協商的心理罣礙。
特別是一直到1990年代,兩岸兩會首度建立協商管道之前,陸方總常認為:兩岸問題本質上也就是國共之間的遺留問題,只要國共兩黨談好了,所有事情都將迎刃而解。
但在21世紀的時空背景下,台灣的憲政體制和社會民情都並非如此。大陸除了正視國民黨,還需要正視國民黨背後的台灣民意,以及由台灣民意產生的民選政府。這也是2005年以降的國共互動中,國民黨不斷傳達給陸方的信息。
而在馬蕭組合競選時,國民黨明確提出以「九二共識」為政綱並高票當選,也足證明「連胡會」的成果,經受住了台灣民意的考驗和認證。
從2005年的連胡會到2008年的兩岸兩會復談,這個過程,就是國民黨通過向中共說理,要求陸方正視現實,要把兩岸關係的解決正軌放回到「兩個政府」之間,而非只在「兩黨」之間進行的全過程。
這也是今日已進入民主時代的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時,任何政黨皆應向2300萬民意負責,而不可凌逾民意、架空民意的基本立場。
此後,在2008-2016年間,兩岸更一次一次地以平等形式協商談判,並簽署15次會談與23項協議等文件。這在國內國外都明確宣告了兩岸政權的共存與平等地位,這當然是對台灣形象、尊嚴和立場的重要保證。
而在國共和解之後,大陸也掀起民國史的熱潮,掃去許多過去因國共鬥爭而必須迴避的言論禁忌,澄清了許多遭到扭曲的史實論述。
這不單僅是還給國民黨這個革命先鋒、百年老黨一個歷史公道,更是把抗戰、建國、推進現代化等歷史功勳,還給了千千萬萬曾經因參加過國軍或國民政府,而在1949年後遭遇過種種不公平和殘酷對待的時代老兵。
沒有「連胡會」使兩黨的關係迅速解凍、翻頁,面向新局,我們很難想像有這種巨變能夠發生,也欣慰許多遲來的公道與榮光,能夠在許多時代老兵尚未凋零前抵達。
2008年開放陸客觀光後,隨著以千萬計的大陸觀光客來到台澎金馬,親眼看到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並未完全消殞,反而還堅挺地站立在東亞之濱,並開始實施國民黨在大陸雖承諾過,但未竟全功的民主憲政,形塑了一個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甚至相對均富的華人社會。
這不但讓來客們開始深入思索兩岸制度歷史性競爭的結果,也使許許多多大陸各界人士體認到,兩岸問題和尚存在的分歧,最終絕對不應該用武力的方式來處理。
站在2025年的時間線上再回看20年前的連胡會,當中共識中的許多荦荦大者,有的已經實現──諸如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擊犯罪等。
有的曾經創下過高潮,但現在又面臨停滯或倒退:例如國際空間問題、以ECFA為代表的經濟合作機制,還有目前處於停辦狀態的國共論壇等。有的則因內外政治條件等因素而尚未擺上推進的日程,或正在面臨民意多重的檢視,如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實現兩岸共同市場等。
但總體看來,由2005年連胡會開啟的兩岸和平願景,經過2008-2016年的八年實踐,確實讓台灣遠離兵凶戰危、中華民國沒有傾覆滅亡之虞。台灣企業「力用」大陸的資
源和製造業基礎躋身全球ICT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台灣政府的公共治理經驗、文化創意和社會力的多元化實踐等軟實力,也在大陸被充分地關注乃至於繼受、移植,發揚光大。
特別是在打通兩岸關係之後,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大為伸展,中華民國護照的免簽國數量在馬時代快速積累,大量非邦交國給予台灣公民免簽待遇,不用再擔心受到陸方反對。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簽成自由貿易協定,創下非邦交國間與台灣洽簽FTA的新紀錄;台灣與日本達成開放天空協議,裨益台日航線如雨後春筍般鋪設,機票物美價廉;台日達成漁業協議,在擱置釣魚台主權爭議的處理原則下,保障台灣漁民在東北海域的合理合法權益。凡此種種,中共均未再予牽制。
比起今日兩岸當局者之間的對峙緊張、軍疲馬憊、滲透破壞和經久不息的罵戰,哪種路線會得到歷史的更高分,其理至明。
當然,也必須正視的是,經歷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的三連勝後,陸方對台灣的壓制態勢也更甚以往,兩岸間的軍力碰撞更到了刀鋒遊走的危險階段,國際間頻以台海為危機引信,進行各種推演。
在這種時空下,我們也很難簡單地主張,只要把時鐘撥回2005年或2008年就萬事大吉。
面對21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到來,甚或是2027年的兩岸潛在變局窗口,新階段下的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派兩岸論述更需要與時俱進。
我們認為,新階段的兩岸關係論述至少應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一、對比民進黨劍拔弩張、徒增兩岸衝突風險,缺乏長程可行性、將過多籌碼依託於外人的「抗中保台」路線,國民黨若相應提出「和平保台」等政策內涵,如何具備說服力?如何回應美中台大三角關係的動態變化,藍綠白小三角的民意競爭,與中共對台政策兼及大陸統治樣態的變與不變?
二、新的兩岸論述須顧及過去歷史脈絡,同時對當下的兩岸困境,與台灣內部國家/國族認同趨向的變遷與發展做出有力的回應與修補。以及最重要的,給予兩岸人民可以期待的未來願景。
三、超越內戰心態,共創憲政良治。所謂的兩岸問題,很大程度上雖沿襲自1949年未終結的內戰格局。但在台灣民意追求和平的跨黨派共識下,應該要摒棄力圖再通過武力手段解決兩岸分歧的想法。
中華民國從革命建國至今追求的理想價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均富、人權等,亦應能在兩岸長期和平共存的環境下,於兩岸空間乃至於全球華人世界中伸張。
兩岸欲企成長期和平共存的願景,需能拿出可說服對岸的法理與歷史論述;且這樣的論述,又需同時獲取台灣多數民意的認可,才能垂之長遠。兩者相育相生,重心不能偏廢。
台灣模式在兩岸共識框架下的維繫與存在,亦非委屈求全,殘喘圖存而已,更要敢於和對岸做制度、價值之爭。這樣的正向競爭,自然也包含透過交流等方式開放互動,直到達成「共享良制」的民主憲政秩序,這才是整個中華民族、全球華人與大同世界之福。
更多 兩岸關係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
【李厚穎:與中共唱和?傷害正藍路線不利壯大中華民國。】
【李縉穎:朱立倫「愛台親美」的結構與契機——重塑2022戰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