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06月26日2022年
Popular Posts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06月05日2020年
- 【許劍虹:華美軍事之旅18——新旅程的開始。】04月10日2022年
- 熊玠:破解「台灣地位未定論」—— 揭開政治迷夢,讓國際法大師告訴你臺灣身份的前世今生10月03日2018年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
訂閱我們
關注我們
日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訪美之行,在美國公開行程的相關言論,不意外引來各方的討論、質疑、甚至是批判。當多數人圍繞「沒有共識的共識」進行沒有共識、各取所需的爭吵,已然忽略朱立倫為國民黨的2022、2024大局鋪墊勝利的基礎。
以下從國民黨與朱立倫面對的地緣政治背景、結構、突破契機,探討朱立倫訪美的過程與目的,如何重新定義了年底的2022選戰及國民黨的光譜路線。
一、背景:國民黨曾經擔綱『三方交集』的重要角色
回顧上一段國民黨重返執政的過程(2005-2008),除了扁政府執政後期的種種弊端,外在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更是國民黨能大勝、並執政八年的關鍵。2005年國民黨兩岸路線大調整,正面擊中了當下地緣政治的剛性需求:911事件之後,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全球反恐戰爭,將與中國大陸競爭置於次位,甚至期待加入WTO的中國大陸透過經濟改革開放帶動民主改革,對於視民進黨政府為trouble maker的美方來說,國民黨更展現有能力穩定區域和平、降低緊張衝突的實績。
而當時在野的國民黨與大陸胡錦濤政府展開全面的接觸與對話,給予陸方在處理兩岸事務上從未有過的美好想像;台灣人民則看到了各項因對話、交流而即將產生的利多與和平曙光,眾人無不期待「和平紅利」。因此國民黨的「和陸」政策,不僅僅是符合當時台灣內部經濟、文化紅利的需要,也符合美國的戰略立場、大陸方面對兩岸發展的期待,成為讓國民黨重返執政的龐大動力。
二、結構:從三方交集→棄之如敝屣,國民黨所面臨的『超穩定對抗』地緣格局
然而,好景不常,地緣環境來了一個大轉向。
從2014開始,所謂的「和平紅利」逐漸引發台灣內部的矛盾,民意開始出現轉折;陸方不滿兩岸進程緩慢,給予國民黨的壓力逐步增大:而美方在川普上台後對華政策的大調整,整個西方世界認定中國大陸在中共領導之下不但未見民主可能,甚至在習近平執政後更加走向專制威權,轉向與中國大陸展開貿易戰、科技戰,更是完全擠壓了國民黨談中美平衡、兩岸關係的生存空間!
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清晰且明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美中關係本質是競爭關係,在可以合作時合作,在該對抗時會對抗」,但可以肯定的,一定是「對抗大於合作」,而且是拉著台灣一起對抗中國大陸,拉著只能單壓美國的民進黨一起幹。
民進黨乘著此風而上,更是加碼大內宣,有識者的良善建議被抹紅、理性的聲音被貼標籤,大聲疾呼的人越來越少,「主流」 思維加劇了台灣民心變成下意識「抗中保台」的形狀。
於是大陸在美方圍堵、台灣選擇跟進對抗,而國民黨又無法執政的情況下,以前多少還會在乎國民黨的選情以及台灣人民的感受,現在終於可以放飛自我,索性利用外部情勢對內整軍經武,藉由對外的抗衡來汲取內部資源與鞏固政權穩定。
國民黨現正面臨一個非常不利的「超穩定結構」,超穩定的「對抗」結構。從符合三方需求的首選,變成棄之如敝屣。國民黨的「人設」(黨設),早就難以配合現在的地緣環境及戰略態勢,面對這樣的超穩定結構,別說論述或政策有沒有市場,連個突破點都找不到,無關乎誰來做黨主席,面對這個結構都只能望洋興嘆。
三、契機:中美避險需求
雖然美方越來越多人簇擁著把中國海空軍殲滅的想法,企圖「一夜回到解放前」,且中國大陸也擺出不惜與美國一戰、武統台灣的決心態勢,但再怎麼鷹派的思維還是要服膺於現實條件,倉促輕起戰端或突發的失控,對雙方都是大大不利。而現實的狀況如同一條已經繃緊的弦,「超穩定對抗」的結構稍受外力一刺激,隨時有斷掉的可能。這幾年懸崖邊上的時機點不是沒有出現過(2019年,美國參謀總長聯繫中方對口言明絕對不會展開攻擊),未來會否出現尾巴搖狗(民進黨搖中、美)的情況也說不準。美方當然意識到如此嚴峻的情勢,也釋放出「不尋求衝突或新冷戰,不抑制中國的大國角色」等相關的和緩言論。
但這不代表美國要從對抗(緊張)轉向回到合作(融洽),只是希望局面往中間挪移到競合(和緩),當然實質內容還是「競大於合」。但問題就在於,民進黨政府的「無腦抗中保台」路線已然僵固化,是沒有空間與彈性可做調整的,民進黨的路線只能更抗中,不抗中,自身民意基本盤就崩了,既受惠於「超穩定對抗結構」,卻也完全受制於這個結構。
於是,做為美中台三方的重要連結,國民黨這種類似「結構洞」,能夠扮演穩定台海局勢的角色,突然間又匹配了地緣環境所重啟的「避險」需求!既然民進黨政府沒有可調整的空間,那美國當然希望國民黨要扮演好「備胎」的角色,哪天需要你國民黨的時候,你可是要有能力取得政權並且配合演出,扮演好調整美中台三方狀態的「調節閥」、「既無主導能力但又能左右態勢的關鍵角色」。
所以,美方希望國民黨從無法進行有效監督的在野回魂到準執政的狀態,甚至對重返執政抱有期待,如同進入牛棚暖身一般,隨時可以上場挽救失控的局面。
這就是國民黨重回華府,朱立倫訪美的背景、結構、與契機。
四、過程:訪美釋出的重要訊息
分而治之,兩邊的實力差距不要太大,是上國慣用的方略。
儘管民進黨表面上裝做冷處理,私底下緊盯朱立倫的訪美行程,卻也不能干預什麼,只能眼巴巴看著朱立倫到美國進行深度的溝通與交流。畢竟,美國從行政單位、國會到智庫,是「真的很歡迎」國民黨的聲音回到華府的圈子的。
面對俄烏戰爭後的世局,美方更急迫希望台灣要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朱立倫強調「積極『備戰』就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既符合美方的要求也告訴台灣人民與對岸,國民黨不像民進黨的無腦策略,最後只能把台灣帶入戰爭的困境。
「沒有共識的共識」,畢竟還是一種「共識」。朱立倫不但沒有否定九二共識,反而道出了「共識」的精隨,雙方對內容沒有共識,但「有共識」將之做為溝通的通關密語,以及一切交流的基礎。這不就如同中美雙方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但各自表述「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只要表面上不要壞了中共的面子,但具體操作的界線,還不是美方由自由拿捏嗎?
至於高調宣示國民黨親美,稍微有點歷史常識者都記得,國民黨當年北伐到一半,不就因為共黨欲奪權而觸發「寧漢分裂」的歷史事件?從「清黨」開始至今,國民黨一直都是親美反共的政黨!2005年的兩岸政策大調整,也是因應國際現實與兩岸綜合實力的改變,不得不在確保台灣自身的安全與經濟發展下,所尋求的和平對話。在「親美」前提的不變下「和陸」,怎麼就完全等於親中、親共呢?那在這個邏輯下,東亞(尤其東南亞)國家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難道也都是親中大於親美嗎?
五、目的:撕掉標籤與戳破民進黨的謊言
高調重返華府,為的就是撕掉兩個標籤:一個是民進黨硬扣在國民黨身上的「親共賣台」,以及民進黨自己給自己貼的「假壟斷美國」。如果能說清楚國民黨並非親中,而是為了「保台」而「和陸」,從各項民調的內容看來,大多數支持兩岸和平的台灣民眾將仍願意給在內政治理上表現不錯的國民黨機會,讓國民黨可以在一個公平的基礎上爭取台灣人民的信任與認同,最終「贏回民心」。
沒有民心,怎麼達到美方要的準執政;沒有民心,中國大陸根本也沒興趣與國民黨對話,倒不如繼續回到充滿政治紅利的「超穩定對抗結構」。
國民黨可以扮演讓美方更清楚了解中國大陸動態與台灣民意的管道,更有能力成為美中台三方衝突和緩的載體。只要堅持目前「親美保台」、「親美愛台」,但反對衝突、對抗的論述,在地緣情勢出現轉折之際,國民黨的溫和路線,將會再度擊中,成為三方剛性需求的獨家供應商。
朱立倫此番訪美的言論,大陸涉台機構表面工夫總是要演一下的,但細究其指名內容及言詞說法,相信長年涉及兩岸政策圈的人士都會認為中國大陸的批判是「相當克制」、「留有餘地」的。在中美之間平衡本來就是走鋼索,相信各方的有識之士們,都能理解國民黨為了重返執政做的努力與決心。
六、雜音:黨內外的紅統逆風難以動搖大局
上面提到,國民黨此次訪美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撕掉「親中」、「親共」的標籤,並試圖戳破民進黨壟斷美國抗中保台的大內宣。同時在選戰的整體戰略就是不能讓九合一大選與國家認同、藍綠統獨意識型態掛勾,希望能更多聚焦在國家治理層面與內政議題。
朱立倫所領導的國民黨做了這麼多調整政策光譜與形象的努力,如果還提一個高喊「一中同表」的人當高雄市長候選人,然後此候選人對城市治理與建設一竅不通,三句離不開兩岸政策,請問這不是正中綠營下懷?
果不其然,張亞中第一個政見「高雄非戰和平區」,別說如此不專業的政策宣示強烈違背國民黨中央訪美的苦心,根本就是公子獻頭,幫助綠營轉移執政不力、防疫不當的窘境。倘若真的提名這類候選人參選,不要說高雄崩盤,其意識型態對決的外溢效應絕對擴散全國,完全拖累國民黨整體選情!
難道這些人,還想要再重演一次2020被民進黨逆轉勝的悲劇方程式?朱立倫與國民黨中央持續對這些人已讀不回、邊緣化其影響力,更讓有心見縫插針的媒體無法炒作,已經是當下最好的做法。
七、小結:回歸正藍路線,擁抱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
最近《捍衛戰士》(TOP GUN)的續集電影正夯,阿湯哥飛行夾克上並列的美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正是國民黨「親美、抗共、保台」的最佳見證。那是在國民黨主政年代下的中華民國,與美國並肩奮戰、保衛台灣。
第一集電影在1986年上映時,那年民進黨才準備成立而已(就是還沒出生)。真正長年與美國站在一起保衛台灣人民不被共產黨統治的,是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也是如此,才有後續民進黨的成立與政黨輪替的民主化。
國民黨到底親不親美?是誰在保衛台灣?不用辯論,看看劇照吧。只有找回正藍的路線,親美愛台,擁抱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國民黨才有未來!
當朱立倫提前為2022與2024拆彈,那些黨內外的質疑聲浪,最終不敵訪美後民調與支持度的回升。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