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若敗 民進黨倒賴/新共和主筆室】距離決定台灣民主運作興衰的大罷免首波投票僅剩2天。站在解嚴38周年的時間點上,尤使人心情複雜。民國76年7月15日,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重新走回憲政常軌。此刻,恰是民主政治在台灣逐步實現,並超過了戒嚴長度的分水嶺。怎料,如今的台灣卻又要落回又一波以「更大的民主」之名,行襲奪國會權力之實,掏空普遍民意決定的歧路上。
過去政府和國會在朝小野大時,不時有「新民意」和「舊民意」誰更有代表性的碰撞。在總統與立委改選合併舉行後,理論上不應再有這一爭執。而2024年1月的大選結果,將總統位置與國會多數分授朝野,本是台灣民意中頗為精巧的集體智慧呈現。
一來,使當時互信程度不足的藍白兩黨錯失大位,但又僅給予當選的賴清德4成選票,約制了賴政府可能的台獨衝動。二來,將國會多數授予在野陣營,且讓民眾黨可憑依8席的關鍵少數,作為調節朝野拉鋸張馳的閥門。
除了內政意義外,一年前的選舉結果,也使台灣在晦暗不明、暗流洶湧的國際局勢中,得以由行政與立法兩端,分別扮演鞏固對美戰略協調,及緩和兩岸關係、疏通對話橋梁的雙元角色。如果國家元首能有足夠的胸懷和雅量,讓腳踏車的這兩個輪子都運轉起來,台灣的前進與平衡本將可期。
然而,過去一年來,賴清德政府甫一就職,不滿在野掌握國會的青鳥街頭運動和親綠民團就在各地喧騰;這些意圖「翻桌」的各地組織,先是遭到柯建銘見獵收割,拋出大罷免。民進黨中央也從半推半就,上升到全力押注,意圖在沒有司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以「親中」、「通共」等意識形態匕首狙擊藍委、襲奪國會,創下扁蔡兩朝都未曾有過的憲政亂象。
在諷刺地號稱「國家團結月」的7月裡,社會街頭的不安和民意對抗卻在酷暑中臻於新高。毫無實據、幾近幻想的恐共、抹紅言論,更堂而皇之地在電視說明會上播放。在軍民大動員的漢光演習期間,賴清德大失身分地以選舉語言,硬是把全國同胞區分為所謂的「中華民國派」和「台灣派」。試問,凡屬中華民國國民、生活在台灣土地上者,誰不支持自由民主價值,誰不願意團結守護台灣?賴清德把台獨主張者包裝成「台灣派」;再用中華民國符號「統戰」中間選民和淺藍的心機,難道非要在漢光演習中宣講不可,不惜讓全民國防染上黨爭色彩嗎?
如果這場由民進黨放任與利用的大罷免浪潮,在虛耗台灣社會一整年時光後,最終以慘淡結局收場,則賴清德就應該負起政治責任,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放下黨際惡鬥的執念,還給全民一個在國內外重重挑戰中,能夠中立任事、調和鼎鼐的國家領導者。
雖然賴清德是否要辭主席,最終仍由民進黨人決定。但從賴這一年的權力壟斷、決策封閉,和以司法流程牽制黨內外鬥爭等行跡來看,民進黨內倒賴、擁蔡、敢怒不敢言的力量正快速集結。民進黨人要求賴為大罷免的失敗而檢討並辭去主席,不僅是在救台灣,更是一種黨的自救之舉。否則,若由賴清德繼續獨斷主導2026縣市長大選布局,任人惟親、偏倚賴系,民進黨更大的失敗還在眼前。
【大罷免若敗 民進黨倒賴/新共和主筆室】
距離決定台灣民主運作興衰的大罷免首波投票僅剩2天。站在解嚴38周年的時間點上,尤使人心情複雜。民國76年7月15日,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重新走回憲政常軌。此刻,恰是民主政治在台灣逐步實現,並超過了戒嚴長度的分水嶺。怎料,如今的台灣卻又要落回又一波以「更大的民主」之名,行襲奪國會權力之實,掏空普遍民意決定的歧路上。
過去政府和國會在朝小野大時,不時有「新民意」和「舊民意」誰更有代表性的碰撞。在總統與立委改選合併舉行後,理論上不應再有這一爭執。而2024年1月的大選結果,將總統位置與國會多數分授朝野,本是台灣民意中頗為精巧的集體智慧呈現。
一來,使當時互信程度不足的藍白兩黨錯失大位,但又僅給予當選的賴清德4成選票,約制了賴政府可能的台獨衝動。二來,將國會多數授予在野陣營,且讓民眾黨可憑依8席的關鍵少數,作為調節朝野拉鋸張馳的閥門。
除了內政意義外,一年前的選舉結果,也使台灣在晦暗不明、暗流洶湧的國際局勢中,得以由行政與立法兩端,分別扮演鞏固對美戰略協調,及緩和兩岸關係、疏通對話橋梁的雙元角色。如果國家元首能有足夠的胸懷和雅量,讓腳踏車的這兩個輪子都運轉起來,台灣的前進與平衡本將可期。
然而,過去一年來,賴清德政府甫一就職,不滿在野掌握國會的青鳥街頭運動和親綠民團就在各地喧騰;這些意圖「翻桌」的各地組織,先是遭到柯建銘見獵收割,拋出大罷免。民進黨中央也從半推半就,上升到全力押注,意圖在沒有司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以「親中」、「通共」等意識形態匕首狙擊藍委、襲奪國會,創下扁蔡兩朝都未曾有過的憲政亂象。
在諷刺地號稱「國家團結月」的7月裡,社會街頭的不安和民意對抗卻在酷暑中臻於新高。毫無實據、幾近幻想的恐共、抹紅言論,更堂而皇之地在電視說明會上播放。在軍民大動員的漢光演習期間,賴清德大失身分地以選舉語言,硬是把全國同胞區分為所謂的「中華民國派」和「台灣派」。試問,凡屬中華民國國民、生活在台灣土地上者,誰不支持自由民主價值,誰不願意團結守護台灣?賴清德把台獨主張者包裝成「台灣派」;再用中華民國符號「統戰」中間選民和淺藍的心機,難道非要在漢光演習中宣講不可,不惜讓全民國防染上黨爭色彩嗎?
如果這場由民進黨放任與利用的大罷免浪潮,在虛耗台灣社會一整年時光後,最終以慘淡結局收場,則賴清德就應該負起政治責任,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放下黨際惡鬥的執念,還給全民一個在國內外重重挑戰中,能夠中立任事、調和鼎鼐的國家領導者。
雖然賴清德是否要辭主席,最終仍由民進黨人決定。但從賴這一年的權力壟斷、決策封閉,和以司法流程牽制黨內外鬥爭等行跡來看,民進黨內倒賴、擁蔡、敢怒不敢言的力量正快速集結。民進黨人要求賴為大罷免的失敗而檢討並辭去主席,不僅是在救台灣,更是一種黨的自救之舉。否則,若由賴清德繼續獨斷主導2026縣市長大選布局,任人惟親、偏倚賴系,民進黨更大的失敗還在眼前。
更多 公共時評
【新共和主筆室:蕭美琴的變化球——賴清德與國民黨接得住嗎?】
【新共和場邊側記:燕入金華盪海波── 盧秀燕為何這樣提《國家七安》戰略?】
【NRR Editorial:Not the Next Weimar Republic: Why Eric Chu of KMT Made a Good Point and Should Not Be Silenced 新共和主筆室:不做下一個威瑪共和國──朱立倫為何不該被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