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政府後期開始被視作國民黨未來接班人、直到「韓流」竄起前仍有一定聲勢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當前正面臨媒體聲量欲振乏力、支持者逐漸流失,相當可能被高雄市長韓國瑜支持者們逼退的困境。朱本人對此表現地相對豁達,數度表示「黨中央如徵召韓,就全力支持」,並自比為「在牛棚熱身」的二號投手。但看在不少藍營「建制派」支持者的眼中,曾經的「藍營儲君」淪落至此,實不勝唏噓。
*(建制:既定的體制與組織。此處語境脈絡下進一步特指長期支持與涉入政治事務且具備公務經驗者的群體,如:軍公教、白領階級。)
若以六月初為國民黨必須決斷的「關鍵時刻」來計算,朱立倫如果還想成為藍軍的選項,必須充分運用韓國瑜四月中旬訪美到六月上旬的這段最後「機會之窗」,持續穩固自身作為藍營支持度次高候選人的地位。坦白說,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尤其是時間如此有限、朱陣營又不斷在前些時候出現論述和選戰節奏上的躁進與爭議。但基於藍營長期的發展,朱立倫作為「建制派」的最強代表,絕沒有自我放棄的空間。
朱須「對症下藥」,不要「病急亂投醫」
朱陣營可能尚未認清,朱被輿論視為「二軍」的最重要原因,並非自身條件不好、也不是政見沒講清楚,更不是沒有開網路直播「扮鬼臉」、「抱寵物」裝可愛、當網紅,而是他無法大勝柯文哲(or賴清德)。
近期內,朱最近在政策路線上積極下猛藥的策略,並非毫無效果。在朱對重啟核四表態以及統獨爭議夾殺柯文哲以後,朱的民調已經從落後到能和柯文哲互有領先,甚至有所超越,但如果不能大勝柯(or賴),韓國瑜就依然存在被徵召的正當性。因為即使朱追平柯,韓柯對比之下,韓還是大贏。 那要如何穩定超越與柯文哲的差距?韓國瑜是很好的對照組。以國內歷次選舉下來被證明相當具信效度的TVBS民調最近一次調查結果為例:
在「韓、柯、賴(清德)」三腳督的情況下,韓國瑜以37%領先柯的24%及賴的25%;反觀「朱、柯、賴」的組合,朱立倫只拿到26%,與賴相當,落後柯的30%。仔細分析民調,可以知道朱立倫的支持度落後韓國瑜約10%的原因,是因為韓可以凝聚佔整體選民29%的國民黨支持者中的80%(朱只有66%),還可以搶到佔整體選民34%的中間選民中的29%(朱只有11%)。
用簡單的數學換算,朱落後韓的10%當中,藍營選票約4%、中間選民約6%。
再進一步分析朱和柯的民調數據對比。朱如果代表藍營,柯可以從藍營多挖到9%的選票(總體佔比約2.6%),還可以多從中間選民拉到7%的選票(總體佔比約2.4%)。也就是說,朱和柯的差距其實只有5%。在最不濟的情況下,朱只要「收復」藍營流失選票中的八成(約2%),就可以28% vs. 28%和柯文哲打成平手。多拿到一點中間選民票(舉例來說,1%),朱就可以29%比27%領先。 簡言之,朱現階段不需要證明自己和韓一樣可以在中間選民這塊和柯分庭抗禮,只要展現可以凝聚藍營的能量,就足以和柯一較長短,再徐圖中間選民,即有獲勝可能。
所以,朱陣營的未來論述重點,要放在「我可以擊敗柯文哲」,而不是像現在如同無頭蒼蠅般亂竄。
朱的下一步:鎖定柯、聯絡王、不理韓
一、 鎖定柯:
筆者在「隆中對與榻上策」一文中,完整分析了藍營候選人擊敗柯文哲的策略與論述。簡單來說,藍營要先「高築牆」,從論述、步驟、文宣上對柯「堅壁清野」,讓淺藍選民認清柯文哲投機、墨綠的本質,進而回到藍營,並且把柯壓回泛綠板塊;再「廣積糧」,鋪陳出可以吸納更多中間選民的政經論述,拉近在這一塊和柯的差距,那麼勝利就指日可待。
或有論者會質疑:民進黨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就是攻擊柯文哲,導致「綠白分手」才會大敗,朱怎麼可以重蹈民進黨的失敗老路?這其實是對柯文哲盤勢組成的不夠瞭解所致。
簡單來說,柯盤是綠、白、藍的混成編組,但如果再進一步以2014、2018兩次市長選舉的數據來做迴歸分析,柯盤是「70%泛綠盤」加「30%泛藍盤」的組成(白盤其實是多數淺綠加少數淺藍,沒有真正的「白色力量」),而綠營在2018年選舉的大敗,是因為「綠營內戰」導致支持柯的泛綠選民(青壯年為主)在全台抵制民進黨候選人的結果。
證據就是,去年底藍營在全台的選票約610萬左右(49%得票率),只是稍微恢復到2014年前的元氣,還不如馬英九在2012年拿到的689萬票(51.6%得票率),代表國民黨沒有因為「綠白分手」而拿到額外的選票。
所以,朱立倫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對決柯文哲的政治後果,而要專注於在第一階段拉回流失的淺藍選票,優先把柯擠壓回泛綠板塊,這樣還有助於加劇泛綠陣營的「內戰」,畢竟柯的行事作風被認為不是「務實主義」就是「機會主義」,當藍盤凝聚,他就會轉而蠶食綠營選票。
如果朱陣營還是不放心,請再看一下TVBS的民調數據。在最支持柯的20-29歲區塊(佔整體選民結構的16%),朱拿到較低的4%,但韓其實也只有14%,換算成整體支持率佔比,韓其實只比朱多拿區區1.6%。朱與其因為擔心得罪柯文哲的主力支持群(綠+青年)而綁手綁腳,不如專注於拿回40-60歲以上的流失板塊,這也是傳統「經濟選民」的重鎮,國民黨向來較佔優勢。
二、 聯絡王:
分析完重中之重的「鎖定柯」大計後,朱立倫還要設法突破目前媒體聲量遭邊緣化、國民黨中央持續拖延初選時程的雙重困境。
首先,朱與其輕率拋出「金門和平宣言」議題來討好深藍(不一定有效,且加速驅離中間甚至淺藍)、在臉書直播中嘟嘴賣萌想討好年輕選民,更應該認清楚自己該拿到的選票板塊在何方,講該講的話,直接訴諸這塊選民,才能有效拉抬支持度(前文已述,在此不贅)。
其次,朱立倫主修會計、長於財金,應該很瞭解「群聚效應」(就是名牌服飾店都會跑到紐約第五大道去開店的意思)。面對「韓流」來襲,朱立倫和王金平這兩位競爭對手,其實都有被邊緣化的危機。與其各自為政、相互抵銷,不如聯手拉抬聲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群聚效應」。況且黨中央遲遲不辦初選,朱、王的政見、從政經歷和人格特質都無法被選民檢視,堂堂黨內天王居然因此變成「路人甲」、「二軍」,朱、王更不可坐以待斃。
具體的辦法,朱、王不必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可形塑出「黨中央不辦初選,我們自己辦」的感覺,透過兩人臉書直播,相互邀約對談政策。為公平起見,兩人可以輪流主辦(朱甚至可以把第一次讓給王陣營辦,以顯大度),每次最多鎖定一至兩個主題(可以是兩岸、外交、經濟、能源、社福、治安等),用「話家常」的方式交換意見。此舉既不會被質疑是在挑戰黨內制度,也可以減少兩人對決的煙硝味。兩陣營還可以把直播的地點配合政策調性搬到臺灣不同的景點舉辦,穿插美食、旅遊、風土民情等軟性花絮,再適時邀請特別來賓加入對談或提問,甚至可以請中立單位規劃如同「食尚玩家」般的趣味分組闖關橋段,相信可以有效拉抬兩人的媒體聲量。
關於「聯絡王」的戰術部分,反對意見可能認為:必須慎重考慮,這會否反而衝擊到朱自己在藍營內的基本盤?多數建制派、進步開明派、外省掛、都會掛的藍營支持者(朱的支持組成基礎)相對來說並不那麼欣賞或喜歡王金平院長,如果朱跑去跟王坐在一起「勾勾纏」,不但流失支持者基本盤,這樣直接「衝康」黨中央不給吳主席面子的後續效應也該被考慮到,很難說這是利大於弊的選擇。
不過,筆者認為,支持者不欣賞或贊同對手是一回事,政治人物在政治現實上相互拉抬幫忙則是另一件事,切勿婦人之仁。以美國政壇為例,如果2016年泰德·克鲁兹(Ted Cruz)、傑布·布希(Jeb Bush)等共和黨建制派早點合作,川普(Donald Trump)不會有機會出線。朱王亦然。
最後附帶一提,韓國瑜當初以「空軍帶動陸軍」的模式,成功塑造包括「神力女超人」許淑華、「國民媳婦」韓冰、「不想變成噁心大人」的肉小編,甚至「文山伯」、「杏仁哥」、「最強菜農」等綠葉人物,根本把政治當成單元劇在演。柯文哲也有「學姐」、「小牛」與「大熊」等年輕人叫得出名號的青年幕僚做為支線。朱陣營也應該思考「花花轎子人抬人」的道理,透過上述網路直播的操作,找出自己的討喜綠葉,而不是自我設限於宮廷、官僚的老國民黨「領袖文化」。
延伸閱讀:吳朱、吳王會全喊卡學者:國民黨宮廷文化歹戲拖
三、 不理韓:
或有論者會說,韓國瑜是當今臺灣政壇聲量和支持度最高的政治人物,連柯文哲、蔡英文和賴清德都想去「蹭韓」,朱立倫不理韓豈不是犯傻?這是另一個沒搞清楚候選人基本盤勢的誤會。柯、蔡、賴等人靠的都是「綠營票源」,他們「蹭韓」的目的是藉由「打韓」拉抬自身在綠營的聲量和支持度,真正要打的其實是同樣出身綠營的彼此。
朱立倫現在的問題是在藍營老是屈居第二,而他又不能採取公關學的「挑戰者策略」,去打藍營第一名的韓(因為會被藍營支持者罵死,就是這麼簡單),更不應該貼著韓,這樣只會讓韓越來越熱、自己越來越虛。
繼續講「黨中央徵召韓,就全力支持」這種話,固然能顯出朱的民主風度,在政治戰略上也可徐圖韓不選之後的未來,但也多少讓認定朱才是最有資格、最有經驗總統人選的支持者們感到失落。
唯今之計,朱在戰略上要無視韓、在戰術上要打擊綠(尤其是柯),才能先凝聚藍營選民對自己的支持。把自己支持度拉高到可以穩定壓倒柯以後,再徐圖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
如果朱真的要吸納韓的能量,作法不是僅有恭維對方或去蹭韓而已。進一步,何妨考慮大大方方地宣布自己會盡全力參選到底,若勝選後會倚重韓國瑜,譬如相挺韓擔任國民黨主席甚至出席國際會議的「領袖代表」(請詳拙作「選總統以外,韓國瑜對『中華民國派』的最佳解」),正式建構「朱韓共治」的國民黨新集體領導體制。
結論:朱必須成為「溫良恭儉不讓」的「非典型建制派」才有出路
台灣的政治局勢變化快速、人民對政治人物喜新厭舊的速度加快,政客快嘴成為聚焦媒體聲量的方式,卻也可能就此犧牲在體制內長久積累經驗、不願譁眾取寵的好政治家。平心而論,朱立倫具備優異的學經歷、從地方到中央、從立法到行政的完整歷練,過去表現縱使不算完美無瑕,在藍營甚至台灣政治人物中也絕對是上乘之選。特別是他在擔任桃園市長任內的招商成績、在擔任新北市長任內的社福政策,都有許多可推崇之處,本不該淪落到現今被譏為「二軍」的地步。他現在的處境,「韓流」固然是主因,但自家選戰打法凌亂、加上黨中央的壓制,卻也「功不可沒」。
時間並不站在朱這一邊,除非民進黨初選因為「蔡賴之爭」而拖延,否則韓國瑜訪美行程預料將佔據絕大多數媒體版面。韓歸國後,藍營內部要求黨中央徵召韓的呼聲可望更大,時勢可能在四月底至五月初就將底定。但這也是考驗朱是否夠格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時刻,如果他不能審時度勢、勇於決斷,難改外界認為保守瞻顧和過度精算的作風,那麼將難以避免被時勢浪潮吞沒。這將不只是朱個人的失敗,也是一整代建制派的失敗、相信溫和穩健中庸路線支持者們的失敗。
簡言之,朱要戰勝的其實是自己。做為一個長期受國家栽培、人民期待、與國民黨器重的重要「建制派」政治領袖,朱其實有很好的基礎,局勢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朱立倫應早有體悟,要做一個「能戰、敢戰」的非典型建制派,抱定「我才是最能夠為中華民國派拿回政權、安定國家的領袖」此一鋼鐵意志,走對戰法,為中華民國的國運、為台灣人民的未來堅決一戰!
從馬政府後期開始被視作國民黨未來接班人、直到「韓流」竄起前仍有一定聲勢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當前正面臨媒體聲量欲振乏力、支持者逐漸流失,相當可能被高雄市長韓國瑜支持者們逼退的困境。朱本人對此表現地相對豁達,數度表示「黨中央如徵召韓,就全力支持」,並自比為「在牛棚熱身」的二號投手。但看在不少藍營「建制派」支持者的眼中,曾經的「藍營儲君」淪落至此,實不勝唏噓。
*(建制:既定的體制與組織。此處語境脈絡下進一步特指長期支持與涉入政治事務且具備公務經驗者的群體,如:軍公教、白領階級。)
若以六月初為國民黨必須決斷的「關鍵時刻」來計算,朱立倫如果還想成為藍軍的選項,必須充分運用韓國瑜四月中旬訪美到六月上旬的這段最後「機會之窗」,持續穩固自身作為藍營支持度次高候選人的地位。坦白說,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尤其是時間如此有限、朱陣營又不斷在前些時候出現論述和選戰節奏上的躁進與爭議。但基於藍營長期的發展,朱立倫作為「建制派」的最強代表,絕沒有自我放棄的空間。
朱須「對症下藥」,不要「病急亂投醫」
朱陣營可能尚未認清,朱被輿論視為「二軍」的最重要原因,並非自身條件不好、也不是政見沒講清楚,更不是沒有開網路直播「扮鬼臉」、「抱寵物」裝可愛、當網紅,而是他無法大勝柯文哲(or賴清德)。
近期內,朱最近在政策路線上積極下猛藥的策略,並非毫無效果。在朱對重啟核四表態以及統獨爭議夾殺柯文哲以後,朱的民調已經從落後到能和柯文哲互有領先,甚至有所超越,但如果不能大勝柯(or賴),韓國瑜就依然存在被徵召的正當性。因為即使朱追平柯,韓柯對比之下,韓還是大贏。
那要如何穩定超越與柯文哲的差距?韓國瑜是很好的對照組。以國內歷次選舉下來被證明相當具信效度的TVBS民調最近一次調查結果為例:
在「韓、柯、賴(清德)」三腳督的情況下,韓國瑜以37%領先柯的24%及賴的25%;反觀「朱、柯、賴」的組合,朱立倫只拿到26%,與賴相當,落後柯的30%。
仔細分析民調,可以知道朱立倫的支持度落後韓國瑜約10%的原因,是因為韓可以凝聚佔整體選民29%的國民黨支持者中的80%(朱只有66%),還可以搶到佔整體選民34%的中間選民中的29%(朱只有11%)。
用簡單的數學換算,朱落後韓的10%當中,藍營選票約4%、中間選民約6%。
再進一步分析朱和柯的民調數據對比。朱如果代表藍營,柯可以從藍營多挖到9%的選票(總體佔比約2.6%),還可以多從中間選民拉到7%的選票(總體佔比約2.4%)。
也就是說,朱和柯的差距其實只有5%。
在最不濟的情況下,朱只要「收復」藍營流失選票中的八成(約2%),就可以28% vs. 28%和柯文哲打成平手。多拿到一點中間選民票(舉例來說,1%),朱就可以29%比27%領先。
簡言之,朱現階段不需要證明自己和韓一樣可以在中間選民這塊和柯分庭抗禮,只要展現可以凝聚藍營的能量,就足以和柯一較長短,再徐圖中間選民,即有獲勝可能。
所以,朱陣營的未來論述重點,要放在「我可以擊敗柯文哲」,而不是像現在如同無頭蒼蠅般亂竄。
朱的下一步:鎖定柯、聯絡王、不理韓
一、 鎖定柯:
筆者在「隆中對與榻上策」一文中,完整分析了藍營候選人擊敗柯文哲的策略與論述。簡單來說,藍營要先「高築牆」,從論述、步驟、文宣上對柯「堅壁清野」,讓淺藍選民認清柯文哲投機、墨綠的本質,進而回到藍營,並且把柯壓回泛綠板塊;再「廣積糧」,鋪陳出可以吸納更多中間選民的政經論述,拉近在這一塊和柯的差距,那麼勝利就指日可待。
或有論者會質疑:民進黨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就是攻擊柯文哲,導致「綠白分手」才會大敗,朱怎麼可以重蹈民進黨的失敗老路?這其實是對柯文哲盤勢組成的不夠瞭解所致。
簡單來說,柯盤是綠、白、藍的混成編組,但如果再進一步以2014、2018兩次市長選舉的數據來做迴歸分析,柯盤是「70%泛綠盤」加「30%泛藍盤」的組成(白盤其實是多數淺綠加少數淺藍,沒有真正的「白色力量」),而綠營在2018年選舉的大敗,是因為「綠營內戰」導致支持柯的泛綠選民(青壯年為主)在全台抵制民進黨候選人的結果。
證據就是,去年底藍營在全台的選票約610萬左右(49%得票率),只是稍微恢復到2014年前的元氣,還不如馬英九在2012年拿到的689萬票(51.6%得票率),代表國民黨沒有因為「綠白分手」而拿到額外的選票。
所以,朱立倫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對決柯文哲的政治後果,而要專注於在第一階段拉回流失的淺藍選票,優先把柯擠壓回泛綠板塊,這樣還有助於加劇泛綠陣營的「內戰」,畢竟柯的行事作風被認為不是「務實主義」就是「機會主義」,當藍盤凝聚,他就會轉而蠶食綠營選票。
如果朱陣營還是不放心,請再看一下TVBS的民調數據。在最支持柯的20-29歲區塊(佔整體選民結構的16%),朱拿到較低的4%,但韓其實也只有14%,換算成整體支持率佔比,韓其實只比朱多拿區區1.6%。朱與其因為擔心得罪柯文哲的主力支持群(綠+青年)而綁手綁腳,不如專注於拿回40-60歲以上的流失板塊,這也是傳統「經濟選民」的重鎮,國民黨向來較佔優勢。
二、 聯絡王:
分析完重中之重的「鎖定柯」大計後,朱立倫還要設法突破目前媒體聲量遭邊緣化、國民黨中央持續拖延初選時程的雙重困境。
首先,朱與其輕率拋出「金門和平宣言」議題來討好深藍(不一定有效,且加速驅離中間甚至淺藍)、在臉書直播中嘟嘴賣萌想討好年輕選民,更應該認清楚自己該拿到的選票板塊在何方,講該講的話,直接訴諸這塊選民,才能有效拉抬支持度(前文已述,在此不贅)。
其次,朱立倫主修會計、長於財金,應該很瞭解「群聚效應」(就是名牌服飾店都會跑到紐約第五大道去開店的意思)。面對「韓流」來襲,朱立倫和王金平這兩位競爭對手,其實都有被邊緣化的危機。與其各自為政、相互抵銷,不如聯手拉抬聲量,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群聚效應」。況且黨中央遲遲不辦初選,朱、王的政見、從政經歷和人格特質都無法被選民檢視,堂堂黨內天王居然因此變成「路人甲」、「二軍」,朱、王更不可坐以待斃。
具體的辦法,朱、王不必喊出這樣的口號,但可形塑出「黨中央不辦初選,我們自己辦」的感覺,透過兩人臉書直播,相互邀約對談政策。為公平起見,兩人可以輪流主辦(朱甚至可以把第一次讓給王陣營辦,以顯大度),每次最多鎖定一至兩個主題(可以是兩岸、外交、經濟、能源、社福、治安等),用「話家常」的方式交換意見。
此舉既不會被質疑是在挑戰黨內制度,也可以減少兩人對決的煙硝味。兩陣營還可以把直播的地點配合政策調性搬到臺灣不同的景點舉辦,穿插美食、旅遊、風土民情等軟性花絮,再適時邀請特別來賓加入對談或提問,甚至可以請中立單位規劃如同「食尚玩家」般的趣味分組闖關橋段,相信可以有效拉抬兩人的媒體聲量。
關於「聯絡王」的戰術部分,反對意見可能認為:
必須慎重考慮,這會否反而衝擊到朱自己在藍營內的基本盤?多數建制派、進步開明派、外省掛、都會掛的藍營支持者(朱的支持組成基礎)相對來說並不那麼欣賞或喜歡王金平院長,如果朱跑去跟王坐在一起「勾勾纏」,不但流失支持者基本盤,這樣直接「衝康」黨中央不給吳主席面子的後續效應也該被考慮到,很難說這是利大於弊的選擇。
不過,筆者認為,支持者不欣賞或贊同對手是一回事,政治人物在政治現實上相互拉抬幫忙則是另一件事,切勿婦人之仁。以美國政壇為例,如果2016年泰德·克鲁兹(Ted Cruz)、傑布·布希(Jeb Bush)等共和黨建制派早點合作,川普(Donald Trump)不會有機會出線。朱王亦然。
最後附帶一提,韓國瑜當初以「空軍帶動陸軍」的模式,成功塑造包括「神力女超人」許淑華、「國民媳婦」韓冰、「不想變成噁心大人」的肉小編,甚至「文山伯」、「杏仁哥」、「最強菜農」等綠葉人物,根本把政治當成單元劇在演。柯文哲也有「學姐」、「小牛」與「大熊」等年輕人叫得出名號的青年幕僚做為支線。朱陣營也應該思考「花花轎子人抬人」的道理,透過上述網路直播的操作,找出自己的討喜綠葉,而不是自我設限於宮廷、官僚的老國民黨「領袖文化」。
延伸閱讀:吳朱、吳王會全喊卡學者:國民黨宮廷文化歹戲拖
三、 不理韓:
或有論者會說,韓國瑜是當今臺灣政壇聲量和支持度最高的政治人物,連柯文哲、蔡英文和賴清德都想去「蹭韓」,朱立倫不理韓豈不是犯傻?這是另一個沒搞清楚候選人基本盤勢的誤會。柯、蔡、賴等人靠的都是「綠營票源」,他們「蹭韓」的目的是藉由「打韓」拉抬自身在綠營的聲量和支持度,真正要打的其實是同樣出身綠營的彼此。
朱立倫現在的問題是在藍營老是屈居第二,而他又不能採取公關學的「挑戰者策略」,去打藍營第一名的韓(因為會被藍營支持者罵死,就是這麼簡單),更不應該貼著韓,這樣只會讓韓越來越熱、自己越來越虛。
繼續講「黨中央徵召韓,就全力支持」這種話,固然能顯出朱的民主風度,在政治戰略上也可徐圖韓不選之後的未來,但也多少讓認定朱才是最有資格、最有經驗總統人選的支持者們感到失落。
唯今之計,朱在戰略上要無視韓、在戰術上要打擊綠(尤其是柯),才能先凝聚藍營選民對自己的支持。把自己支持度拉高到可以穩定壓倒柯以後,再徐圖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
如果朱真的要吸納韓的能量,作法不是僅有恭維對方或去蹭韓而已。進一步,何妨考慮大大方方地宣布自己會盡全力參選到底,若勝選後會倚重韓國瑜,譬如相挺韓擔任國民黨主席甚至出席國際會議的「領袖代表」(請詳拙作「選總統以外,韓國瑜對『中華民國派』的最佳解」),正式建構「朱韓共治」的國民黨新集體領導體制。
結論:朱必須成為「溫良恭儉不讓」的「非典型建制派」才有出路
台灣的政治局勢變化快速、人民對政治人物喜新厭舊的速度加快,政客快嘴成為聚焦媒體聲量的方式,卻也可能就此犧牲在體制內長久積累經驗、不願譁眾取寵的好政治家。平心而論,朱立倫具備優異的學經歷、從地方到中央、從立法到行政的完整歷練,過去表現縱使不算完美無瑕,在藍營甚至台灣政治人物中也絕對是上乘之選。特別是他在擔任桃園市長任內的招商成績、在擔任新北市長任內的社福政策,都有許多可推崇之處,本不該淪落到現今被譏為「二軍」的地步。他現在的處境,「韓流」固然是主因,但自家選戰打法凌亂、加上黨中央的壓制,卻也「功不可沒」。
時間並不站在朱這一邊,除非民進黨初選因為「蔡賴之爭」而拖延,否則韓國瑜訪美行程預料將佔據絕大多數媒體版面。韓歸國後,藍營內部要求黨中央徵召韓的呼聲可望更大,時勢可能在四月底至五月初就將底定。但這也是考驗朱是否夠格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時刻,如果他不能審時度勢、勇於決斷,難改外界認為保守瞻顧和過度精算的作風,那麼將難以避免被時勢浪潮吞沒。這將不只是朱個人的失敗,也是一整代建制派的失敗、相信溫和穩健中庸路線支持者們的失敗。
簡言之,朱要戰勝的其實是自己。做為一個長期受國家栽培、人民期待、與國民黨器重的重要「建制派」政治領袖,朱其實有很好的基礎,局勢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朱立倫應早有體悟,要做一個「能戰、敢戰」的非典型建制派,抱定「我才是最能夠為中華民國派拿回政權、安定國家的領袖」此一鋼鐵意志,走對戰法,為中華民國的國運、為台灣人民的未來堅決一戰!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反思國民黨❂再造新民國:黨慶130週年評論文集發起計畫】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