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從去年1124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後,藍綠氣勢順時逆轉,席捲港都乃至兩岸的「韓流」成為政壇顯學。原本該進一步定錨藍綠勝敗態勢、於三月十六日甫落幕的四席立法委員補選中,高雄市長韓國瑜雖全力拉抬新北市三重區及臺南市第二選區的國民黨候選人,但結果均以些微票數落敗,形成韓口中「贏的不算贏,輸的不算輸」的平盤局面。隨後,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出乎意料地宣佈參加民進黨總統選舉黨內初選,還以「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儘管有聲音認為那並非「稱讚」)稱呼韓國瑜,期待兩人在2020年總統大選來場「君子之爭」。
上述種種政壇脈動,使得國民黨基層要求韓國瑜直接投入總統大選的呼聲更為熱切,連帶讓國民黨其他太陽們的光芒更為黯淡。或許有人認為,在證明「韓流」尚未衰退的此刻,國民黨應該乘勢推派韓市長直取大位,但筆者對此有著不同的想法。此舉並非出於「反韓」或「反韓流」,而是認為不該如此輕易在此時犧牲韓國瑜這個難得一見的政治明星,進而壞了整個大局。
為國家長遠計,韓國瑜不該「在此時」直取大位的理由:
其實,縱使在韓國瑜的堅定支持者中,也頗有不贊成他選總統的聲音,簡單歸納起來,大概是以下幾點:
上述六點,就是筆者堅決反對韓國瑜市長「在此時」直攻2020年總統大選的原因。但是,韓國瑜所挾帶的強大政治動能,以及他多次主張、粗具輪廓卻有待打磨的論述路線,沒有道理因他不參選總統,就無法成為國民黨、乃至全臺灣的共同資產。
因此,筆者提出韓國瑜市長既可兼顧高雄市政與對選民承諾,又可發揮影響力於全國、甚至地緣政治的替代方案。
韓國瑜可以也應該扮演的角色——國民黨重返執政後的新任黨主席。
請讀到這裡,想要左轉退出的讀者稍等一下。相較於不贊成韓市長直攻總統的六點理由,筆者同樣有主張他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六點理由: 1.有助於推動「黨政分離」的「內造化政黨」改革:
(1.) 如果國民黨候選人贏得2020年總統大選,許多人依據「以黨領政」的慣例,會請他兼任黨主席,以求「黨政同步」。
(2.) 但細數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等歷任總統,均曾以「執政效能」為由,一把緊抓黨政大權;加上國民黨及民進黨都是「列寧式剛性政黨」,由總統自兼黨主席,乍看之下的確有助於協同黨政運作,但每一位兼任黨主席的總統,都在「施政不順」、「黨務(選務)爭議」的惡性循環下,導致所屬政黨敗選,狼狽辭去黨主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3.) 因此,不管是從臺灣民主深化的長遠考慮,抑或是保障執政品質的考量,甚至是穩健經營政黨品牌的思維,將「百年老店」國民黨從一個「列寧式」的革命政黨,藉由推動「黨政分離」,逐步轉化為更接地氣、更靈活的「內造式」柔性政黨,對國家、對國民黨都可說利大於弊。而韓國瑜正是在國民黨重返執政之後,操持黨務的最佳人選之一。
2. 有助於擴張國民黨的社會支持基礎:如前所述,國民黨於遷臺前,本質上就是一個偏向右傾化的政黨,對工農階級較無吸引力;遷臺後,面對臺灣的工農階級多半位於中南部、出身居人口多數的福佬族群,國民黨出於自信不足和惰性,儘管曾有諸多福國利民政策如「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等緩解階級矛盾,但最後仍在民主化時代來臨後,拱手將這一大片版圖讓給在野陣營,終淪為「兵馬難過濁水溪」的高度右傾、都會化資本階級政黨。即便是2008年的超級政治明星前總統馬英九,都難以徹底翻轉中南部。直到韓國瑜橫空出世,以「賣菜郎」形象在中南部走跳,才大為補強國民黨近三十年來除地方派系以外,在社會支持基礎上的空白。此舉也連帶讓「中華民國」的符號(包含國旗、國歌等)重新在臺灣的中南部大地上閃耀光芒。
放圖
因此,讓韓國瑜出任國民黨主席,大力整頓地方黨務、提名「接地氣」、「溫良恭儉,不讓」的各級候選人,甚至招納更多基層黨員,用「小額捐款」取代「黨產」,將非常有助於調整國民黨的體質,成為一個真正涵蓋台灣社會各階層的「全民政黨」,為長期執政紮下穩固基礎。
3. 有助於建構國民黨「集體領導」的新傳統:
回顧國民黨興衰史,幾乎就是一部爭奪黨中央權力、不斷對敗者發動「清黨」的歷史。從大陸時期的「二次革命」、「寧漢分裂」、「汪精衛出走」到遷台後「主流vs.非主流」、「連宋分合」、「馬王政爭」,每一次的黨權爭奪,都讓國民黨受到嚴重內傷,關鍵就在於國民黨的「威權性格」塑造了以中央為核心的「強人傳統」,使得在「贏者全拿」的權力結構底下,落敗者難以安身,遑論分享政治與話語權力。
如果贏得代表國民黨爭取2020總統大選機會的候選人,可以展現雍容大度,將黨權交給擁有厚實民意基礎的韓國瑜,自己專注於國家政務,將有助於國民黨建立史上首次的「集體領導」範例,形塑國民黨「越戰越強」、「越戰越團結」的新政治傳統。
畢竟,如果連老對手——中國共產黨都可以實施兩代、近二十年的「集體領導」,開創改革開放的繁盛局面,處於自由民主開放社會的國民黨又有何不可?4. 有助於以「政黨平臺」推動兩岸交流:
或有論者認為,在「馬習會」後,兩岸領導人已可在某種形式的對等條件下直接見面,「國共平臺」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以下四種新情勢、新需要:
綜合上述,在國民黨內擁有最高民意支持度的地方首長韓國瑜,若能出任重返執政後的國民黨主席,對促進兩岸高層溝通、增進兩岸經貿合作、降低臺灣民意疑慮,都是利大於弊。而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將會是黨中央的堅實後盾與平衡力量,可以適時發揮「盾牌」、「煞車」和「油門」的角色。
5. 有助於交叉運用「政黨外交」及「城市外交」,拓展臺灣的國際空間:
我國國際處境特殊,在中共打壓下,我總統只能「過境」美國(根據美國內規,我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國防與外交兩部部長甚至不能訪問華府),無法訪問其他無邦交國家,也不能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AELM)等重要區域組織或會議。這讓我國的外交空間高度受限。
或許有人會說,「部長外交」及「城市外交」可以發揮補充效果。沒錯,但這些都只能做到「補充」,而不是「替代」。因為在外交實務上,形式和層級的對等非常重要。一個光桿部長或縣市首長,所能夠見到的外國官員層級會受到限制,而許多國與國之間的重要交流合作,必須靠高層溝通去解決。這也是臺灣過去推動外交工作的困境之一。
如果韓國瑜接任國民黨主席,他就同時具備「執政黨(或最大在野黨)黨主席」及「臺灣重要直轄市首長」兩種身份,可以依據各國不同的環境,靈活切換運用,甚至發揮加成效果。此外,倘使中共要橫加干預,也變得較不容易,接待國家也比較有說詞去應付中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如果韓國瑜市長兼黨主席擔任我國「領袖代表」,出席APEC峰會或博鰲論壇,可以為臺灣打開多大的空間?
6. 有助於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整體發展格局:
過去,中南部在臺灣整體發展的歷程當中,一直扮演第一、二級產業,也就是工業、農漁業的基地角色,卻從來不曾是政治的中心、國家策略的制訂地,與創新的發動機。過去政府曾嘗試以把部分機關遷往中南部來改善這樣的失衡情況,卻總因為其他多數機關仍位於臺北市,基於洽公便利,而導致遷往中南部的機關仍保留多數公務員在臺北市,形成「名大於實」的怪現象。
如果韓國瑜擔任國民黨主席,包括中常會、重要黨務會報都會經常性移到高雄市舉辦,包括總統在內的重要從政黨員、中常委、中央委員及黨代表都會更常態性訪問高雄市。這不僅為中南部帶來鎂光燈,更將便利政府形成有利於中南部的政策、促進中南部各行業與政府高層的直接溝通,為中南部帶來可觀人氣與商機。這對提升中南部的發展格局、消解「南北心結」有莫大幫助。
結論:O韓共治是國民黨迎向勝選、邁向長期執政的方程式
不可否認地,韓國瑜在可見的「近未來」,都會是國民黨內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之一。但這並不代表他就必須「現在」就直攻大位,也不意味他若不競選總統,就不能為國家和他所屬的政黨做出貢獻。由一位具有一定民意支持度及相對豐厚施政經驗的成熟政治人物擔任總統,再敦請韓國瑜出任未來的黨主席,將可建構一條穩健又具爆發力的「黨—政傳動軸」,既可化解當前國民黨的總統提名爭議,又可確保勝選後的長期執政績效,希望國民黨有識之士盱衡大局,早日考慮、響應此一讜見,為國民黨打造長期執政的成功大道。
台灣自從去年1124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後,藍綠氣勢順時逆轉,席捲港都乃至兩岸的「韓流」成為政壇顯學。原本該進一步定錨藍綠勝敗態勢、於三月十六日甫落幕的四席立法委員補選中,高雄市長韓國瑜雖全力拉抬新北市三重區及臺南市第二選區的國民黨候選人,但結果均以些微票數落敗,形成韓口中「贏的不算贏,輸的不算輸」的平盤局面。隨後,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出乎意料地宣佈參加民進黨總統選舉黨內初選,還以「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儘管有聲音認為那並非「稱讚」)稱呼韓國瑜,期待兩人在2020年總統大選來場「君子之爭」。
上述種種政壇脈動,使得國民黨基層要求韓國瑜直接投入總統大選的呼聲更為熱切,連帶讓國民黨其他太陽們的光芒更為黯淡。或許有人認為,在證明「韓流」尚未衰退的此刻,國民黨應該乘勢推派韓市長直取大位,但筆者對此有著不同的想法。此舉並非出於「反韓」或「反韓流」,而是認為不該如此輕易在此時犧牲韓國瑜這個難得一見的政治明星,進而壞了整個大局。
為國家長遠計,韓國瑜不該「在此時」直取大位的理由:
其實,縱使在韓國瑜的堅定支持者中,也頗有不贊成他選總統的聲音,簡單歸納起來,大概是以下幾點:
市長當不到一年就「北漂落跑」,比高雄市前市長陳菊、臺南市前市長賴清德還惡劣,沒有參選正當性。(TVBS民調:56%高雄市民不支持韓國瑜選總統,蘋果日報)
韓市長上任至今時間尚短,還沒有可足供檢視、誇耀的政績,更沒有培養可領導中央政府的團隊,現在直攻總統,根基不穩,縱使當選也非國家之福、臺灣之幸。
韓國瑜在競選期間,之所以可在短期內凝聚驚人人氣,靠得是他貼近人民、誠懇可靠、直白清新的人格特質。尤其他自述過去17年來的沈潛與反省,打動無數選民。如果他受不了權力誘惑,拋下選前對高雄市民的承諾去參選總統,他的人格形象會完全瓦解。關於這一點,韓國瑜市長自己也有深刻體悟。
韓國瑜一人失信、讓期待在民進黨二三十年執政後能夠改變的高雄市民們失望本身已經非常嚴重,連帶更可能使好不容易在中南部重新站穩腳根的國民黨再度於「國境之南」崩盤,對國民黨是短也空、長也空,徒使人民受損、民進黨受益,怎可輕率任意為之?
韓國瑜拋棄中南部草根民眾(農漁民、小商販和勞工),回到臺北「舒適圈」和財團、白領、軍公教「抱團」,將讓國民黨好不容易稍有起步的路線轉型及支持結構擴張大為倒退,回到當年北伐後與「江浙財團」聯合,從此不可自拔,直到慘遭共產黨刨盡根基而敗退臺灣的老路。
對於韓的參選,檯面上僅有朱立倫前市長公開抱持具有民主風範的開放態度。然而,韓國瑜如真的暴起而攻大位,仍將在國民黨內部激起許多人的不滿,導致劇烈的權力內鬥和人事紛爭,縱使一時民調領先,也可能很快殞落,連帶損害全黨的團結與戰鬥力。即便徵召、提名韓市長出線代表國民黨,2020是否真能重返執政,隱憂仍多,尚在未定之天。
上述六點,就是筆者堅決反對韓國瑜市長「在此時」直攻2020年總統大選的原因。但是,韓國瑜所挾帶的強大政治動能,以及他多次主張、粗具輪廓卻有待打磨的論述路線,沒有道理因他不參選總統,就無法成為國民黨、乃至全臺灣的共同資產。
因此,筆者提出韓國瑜市長既可兼顧高雄市政與對選民承諾,又可發揮影響力於全國、甚至地緣政治的替代方案。
韓國瑜可以也應該扮演的角色——國民黨重返執政後的新任黨主席。
請讀到這裡,想要左轉退出的讀者稍等一下。相較於不贊成韓市長直攻總統的六點理由,筆者同樣有主張他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六點理由:
1.有助於推動「黨政分離」的「內造化政黨」改革:
(1.) 如果國民黨候選人贏得2020年總統大選,許多人依據「以黨領政」的慣例,會請他兼任黨主席,以求「黨政同步」。
(2.) 但細數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等歷任總統,均曾以「執政效能」為由,一把緊抓黨政大權;加上國民黨及民進黨都是「列寧式剛性政黨」,由總統自兼黨主席,乍看之下的確有助於協同黨政運作,但每一位兼任黨主席的總統,都在「施政不順」、「黨務(選務)爭議」的惡性循環下,導致所屬政黨敗選,狼狽辭去黨主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3.) 因此,不管是從臺灣民主深化的長遠考慮,抑或是保障執政品質的考量,甚至是穩健經營政黨品牌的思維,將「百年老店」國民黨從一個「列寧式」的革命政黨,藉由推動「黨政分離」,逐步轉化為更接地氣、更靈活的「內造式」柔性政黨,對國家、對國民黨都可說利大於弊。而韓國瑜正是在國民黨重返執政之後,操持黨務的最佳人選之一。
2. 有助於擴張國民黨的社會支持基礎:
如前所述,國民黨於遷臺前,本質上就是一個偏向右傾化的政黨,對工農階級較無吸引力;遷臺後,面對臺灣的工農階級多半位於中南部、出身居人口多數的福佬族群,國民黨出於自信不足和惰性,儘管曾有諸多福國利民政策如「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等緩解階級矛盾,但最後仍在民主化時代來臨後,拱手將這一大片版圖讓給在野陣營,終淪為「兵馬難過濁水溪」的高度右傾、都會化資本階級政黨。即便是2008年的超級政治明星前總統馬英九,都難以徹底翻轉中南部。直到韓國瑜橫空出世,以「賣菜郎」形象在中南部走跳,才大為補強國民黨近三十年來除地方派系以外,在社會支持基礎上的空白。此舉也連帶讓「中華民國」的符號(包含國旗、國歌等)重新在臺灣的中南部大地上閃耀光芒。
放圖
因此,讓韓國瑜出任國民黨主席,大力整頓地方黨務、提名「接地氣」、「溫良恭儉,不讓」的各級候選人,甚至招納更多基層黨員,用「小額捐款」取代「黨產」,將非常有助於調整國民黨的體質,成為一個真正涵蓋台灣社會各階層的「全民政黨」,為長期執政紮下穩固基礎。
3. 有助於建構國民黨「集體領導」的新傳統:
回顧國民黨興衰史,幾乎就是一部爭奪黨中央權力、不斷對敗者發動「清黨」的歷史。從大陸時期的「二次革命」、「寧漢分裂」、「汪精衛出走」到遷台後「主流vs.非主流」、「連宋分合」、「馬王政爭」,每一次的黨權爭奪,都讓國民黨受到嚴重內傷,關鍵就在於國民黨的「威權性格」塑造了以中央為核心的「強人傳統」,使得在「贏者全拿」的權力結構底下,落敗者難以安身,遑論分享政治與話語權力。
如果贏得代表國民黨爭取2020總統大選機會的候選人,可以展現雍容大度,將黨權交給擁有厚實民意基礎的韓國瑜,自己專注於國家政務,將有助於國民黨建立史上首次的「集體領導」範例,形塑國民黨「越戰越強」、「越戰越團結」的新政治傳統。
畢竟,如果連老對手——中國共產黨都可以實施兩代、近二十年的「集體領導」,開創改革開放的繁盛局面,處於自由民主開放社會的國民黨又有何不可?
4. 有助於以「政黨平臺」推動兩岸交流:
或有論者認為,在「馬習會」後,兩岸領導人已可在某種形式的對等條件下直接見面,「國共平臺」已經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以下四種新情勢、新需要:
綜合上述,在國民黨內擁有最高民意支持度的地方首長韓國瑜,若能出任重返執政後的國民黨主席,對促進兩岸高層溝通、增進兩岸經貿合作、降低臺灣民意疑慮,都是利大於弊。而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將會是黨中央的堅實後盾與平衡力量,可以適時發揮「盾牌」、「煞車」和「油門」的角色。
5. 有助於交叉運用「政黨外交」及「城市外交」,拓展臺灣的國際空間:
我國國際處境特殊,在中共打壓下,我總統只能「過境」美國(根據美國內規,我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國防與外交兩部部長甚至不能訪問華府),無法訪問其他無邦交國家,也不能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AELM)等重要區域組織或會議。這讓我國的外交空間高度受限。
或許有人會說,「部長外交」及「城市外交」可以發揮補充效果。沒錯,但這些都只能做到「補充」,而不是「替代」。因為在外交實務上,形式和層級的對等非常重要。一個光桿部長或縣市首長,所能夠見到的外國官員層級會受到限制,而許多國與國之間的重要交流合作,必須靠高層溝通去解決。這也是臺灣過去推動外交工作的困境之一。
如果韓國瑜接任國民黨主席,他就同時具備「執政黨(或最大在野黨)黨主席」及「臺灣重要直轄市首長」兩種身份,可以依據各國不同的環境,靈活切換運用,甚至發揮加成效果。此外,倘使中共要橫加干預,也變得較不容易,接待國家也比較有說詞去應付中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如果韓國瑜市長兼黨主席擔任我國「領袖代表」,出席APEC峰會或博鰲論壇,可以為臺灣打開多大的空間?
6. 有助於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整體發展格局:
過去,中南部在臺灣整體發展的歷程當中,一直扮演第一、二級產業,也就是工業、農漁業的基地角色,卻從來不曾是政治的中心、國家策略的制訂地,與創新的發動機。過去政府曾嘗試以把部分機關遷往中南部來改善這樣的失衡情況,卻總因為其他多數機關仍位於臺北市,基於洽公便利,而導致遷往中南部的機關仍保留多數公務員在臺北市,形成「名大於實」的怪現象。
如果韓國瑜擔任國民黨主席,包括中常會、重要黨務會報都會經常性移到高雄市舉辦,包括總統在內的重要從政黨員、中常委、中央委員及黨代表都會更常態性訪問高雄市。這不僅為中南部帶來鎂光燈,更將便利政府形成有利於中南部的政策、促進中南部各行業與政府高層的直接溝通,為中南部帶來可觀人氣與商機。這對提升中南部的發展格局、消解「南北心結」有莫大幫助。
結論:O韓共治是國民黨迎向勝選、邁向長期執政的方程式
不可否認地,韓國瑜在可見的「近未來」,都會是國民黨內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之一。但這並不代表他就必須「現在」就直攻大位,也不意味他若不競選總統,就不能為國家和他所屬的政黨做出貢獻。由一位具有一定民意支持度及相對豐厚施政經驗的成熟政治人物擔任總統,再敦請韓國瑜出任未來的黨主席,將可建構一條穩健又具爆發力的「黨—政傳動軸」,既可化解當前國民黨的總統提名爭議,又可確保勝選後的長期執政績效,希望國民黨有識之士盱衡大局,早日考慮、響應此一讜見,為國民黨打造長期執政的成功大道。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反思國民黨❂再造新民國:黨慶130週年評論文集發起計畫】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