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兩岸關係」一向是外界最關注的國民黨路線內涵,而國共斡旋的眉角更是穿越百年歷史、今日危局中不能不深探的知識。聚焦兩岸,國民黨跟中共鬥爭過、打仗過、談判過、交流過,也在實際交手中, 累積了綠營看不見的眉角。但另一方面,黨內對於如何與中共應對,也從來沒有絕對共識,而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折衝主張。
本書出版時刻適逢國民黨主席選舉後,投票中過半的黨員選出史上第二位女主席,也是被外界認為高度「親中」甚至有「紅統」疑慮的主席。當外界言之鑿鑿「國民黨被紅統佔領」、「寧漢分裂98年後,中華民國派第一次失去當權位置」之時,習近平來自北京的賀電赫然昭示:「推進國家統一」,而新任的鄭麗文主席也回覆:「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我們不應該急著定性、貼標籤,此時正是靜下心來深入探討那些幽暗之處的眉角,如何影響與塑造今日的兩岸關係。
曾擔任陸委會主委辦公室主任的施威全,則從二〇二五年六月,馬英九在敦煌脫稿拋出「民主和平統一」的事件切入,談國民黨人應如何應對中共的民族統戰話語。他一方面批判馬英九口中「炎黃子孫」隱喻的血脈論,稱其是把神話當信仰;另一方面施威全也讚許馬前總統,在談中華文化的場合拋出「民主論」,認為能豐富中華文化內涵。他主張,國民黨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也應提出更具現代性的看法,與中共「各自表述」,來與中共斡旋、交手。在「中國人」這題,他更指出是中共封殺中華民國,壟斷「中國」詮釋權,才迫使臺灣人與「中國」疏離;國民黨大可直言以對。〈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節錄:
“二〇二五年六月,前總統馬英九第四度訪問中國大陸,在行程尾聲時脫稿強調「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這項主張以「民主」為關鍵字,表態「民主『就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願』」,可能令陸方有點刺耳。
其實馬英九於二〇二四年在泰國,曾公開說得更清楚:「我主張和平民主統一。沒有民主,只有和平,這種統一沒有意義。臺灣已是民主社會,中國大陸也應該把自己建設為民主國家,那時談統一阻力才會很小。」兩次言論,都把「民主」視為統一的前提,並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並非民主,期許能進一步民主化。
馬英九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期待,其實超越了中國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國民黨政綱有言「堅決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及自由地區民主憲政體制」,強調在兩岸互動過程中需捍衛臺灣民主;但其對中國大陸當下政治體制並無著墨,對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發展也未表態;馬英九把「民主」這球拋向對岸,讓對方接招。
馬英九這趟訪陸,先出席海峽論壇;昔日黨政幕僚反對,國民黨也有高層勸說, 擔心對藍營不利。藍營力阻有其道理,畢竟馬英九總統任內,陸委會把海峽論壇定性為「非兩岸雙方協議設置的交流平台」,明文禁止中央機關官員參加,也不鼓勵地方政府參與。
馬英九卸任後出席昔日反對的活動,有點難自圓其說。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此行馬英九在中國大陸打擦邊球談民主,不只是講中共要聽的話。這番「民主」發言,講於馬英九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合辦的活動—馬英九在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平台上,拋出迥異於中共官方的政治論述,但藍營民選公職、重要政治人物,少有人高聲呼應或接續回應。
馬英九在談中華文化的場合談民主,除了是逆鱗中共的政治表態,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民主論」或「民主前提論」,可以凸顯國共兩黨在兩岸立場的差異, 還能藉此闡述定調﹁臺灣立場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論述,與陸方版本做出區別, 值得藍營接續關注。
「炎黃子孫」論的貧瘠
在此之前的藍營政治人物訪陸,都常在中國大陸談「中華民族﹂或「中華文化﹂。這類發言如同牧師對牧師傳道,只是官僚形式主義的複製再複製,除了讓台辦系統有業績可報,毫無實質宣傳效果。例如喊話臺灣年輕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或「血脈相連,不要忘了自己的根﹂,這種封建言詞不僅毫無效果,更糟的是讓年輕人反感抗拒。
傳統的藍營的中華民族論述很貧瘠。「血脈說﹂本質是帝王將相維繫家族利益與政治權力的藉口。封建制度中,血脈說和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封建制度通過分封土地和建立國家,將血緣關係與政治權力結合;血脈説則為封建制度提供思想基礎,以及必要的社會支撐。
⋯⋯
國、共兩黨民族論述的差異,也表現在二〇二四年馬習二會時,雙方的相關表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唔馬英九前總統時,談到中華民族強調「民族復興」 與「中國式現代化」兩個重點,標誌中國大陸的發展路徑;他談的「中華文化」, 也不只是懷舊式的文化自信,不只是對歷史的滄桑喟嘆。新華社通稿的四大點,每一點都以「中華民族」為焦點,凸顯中共官方語境對「民族」這個概念的看重;但習近平沒講「炎黃子孫」。這四個字,馬英九則至少在陝西、北京各講了一次
以民主豐富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這課題,馬英九在二〇二五年六月的敦煌講話中,提供了一個解題線索。在高談中華文化的場合,馬英九講了「民主」,意喻面對中華文化這個廣泛的概念,臺灣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內容,並提出願景。如何定義民族、劃分民族,只是區別我們與他者的手段,用來號召團結共禦外侮;但真正重要的是:定義「我們」的是什麼?民族的發展目標是什麼?民主為何不能是中華文化的價值?”
更多《藍晒圖》⇲ 本書優惠預購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藍晒圖|〈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搶先看。】
編按:「兩岸關係」一向是外界最關注的國民黨路線內涵,而國共斡旋的眉角更是穿越百年歷史、今日危局中不能不深探的知識。聚焦兩岸,國民黨跟中共鬥爭過、打仗過、談判過、交流過,也在實際交手中, 累積了綠營看不見的眉角。但另一方面,黨內對於如何與中共應對,也從來沒有絕對共識,而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折衝主張。
本書出版時刻適逢國民黨主席選舉後,投票中過半的黨員選出史上第二位女主席,也是被外界認為高度「親中」甚至有「紅統」疑慮的主席。當外界言之鑿鑿「國民黨被紅統佔領」、「寧漢分裂98年後,中華民國派第一次失去當權位置」之時,習近平來自北京的賀電赫然昭示:「推進國家統一」,而新任的鄭麗文主席也回覆:「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我們不應該急著定性、貼標籤,此時正是靜下心來深入探討那些幽暗之處的眉角,如何影響與塑造今日的兩岸關係。
曾擔任陸委會主委辦公室主任的施威全,則從二〇二五年六月,馬英九在敦煌脫稿拋出「民主和平統一」的事件切入,談國民黨人應如何應對中共的民族統戰話語。他一方面批判馬英九口中「炎黃子孫」隱喻的血脈論,稱其是把神話當信仰;
另一方面施威全也讚許馬前總統,在談中華文化的場合拋出「民主論」,認為能豐富中華文化內涵。他主張,國民黨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也應提出更具現代性的看法,與中共「各自表述」,來與中共斡旋、交手。在「中國人」這題,他更指出是中共封殺中華民國,壟斷「中國」詮釋權,才迫使臺灣人與「中國」疏離;國民黨大可直言以對。
〈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節錄:
“二〇二五年六月,前總統馬英九第四度訪問中國大陸,在行程尾聲時脫稿強調「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這項主張以「民主」為關鍵字,表態「民主『就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願』」,可能令陸方有點刺耳。
其實馬英九於二〇二四年在泰國,曾公開說得更清楚:「我主張和平民主統一。沒有民主,只有和平,這種統一沒有意義。臺灣已是民主社會,中國大陸也應該把自己建設為民主國家,那時談統一阻力才會很小。」兩次言論,都把「民主」視為統一的前提,並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並非民主,期許能進一步民主化。
馬英九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期待,其實超越了中國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國民黨政綱有言「堅決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及自由地區民主憲政體制」,強調在兩岸互動過程中需捍衛臺灣民主;但其對中國大陸當下政治體制並無著墨,對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發展也未表態;馬英九把「民主」這球拋向對岸,讓對方接招。
馬英九這趟訪陸,先出席海峽論壇;昔日黨政幕僚反對,國民黨也有高層勸說, 擔心對藍營不利。藍營力阻有其道理,畢竟馬英九總統任內,陸委會把海峽論壇定性為「非兩岸雙方協議設置的交流平台」,明文禁止中央機關官員參加,也不鼓勵地方政府參與。
馬英九卸任後出席昔日反對的活動,有點難自圓其說。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此行馬英九在中國大陸打擦邊球談民主,不只是講中共要聽的話。這番「民主」發言,講於馬英九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合辦的活動—馬英九在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平台上,拋出迥異於中共官方的政治論述,但藍營民選公職、重要政治人物,少有人高聲呼應或接續回應。
馬英九在談中華文化的場合談民主,除了是逆鱗中共的政治表態,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民主論」或「民主前提論」,可以凸顯國共兩黨在兩岸立場的差異, 還能藉此闡述定調﹁臺灣立場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論述,與陸方版本做出區別, 值得藍營接續關注。
「炎黃子孫」論的貧瘠
在此之前的藍營政治人物訪陸,都常在中國大陸談「中華民族﹂或「中華文化﹂。這類發言如同牧師對牧師傳道,只是官僚形式主義的複製再複製,除了讓台辦系統有業績可報,毫無實質宣傳效果。例如喊話臺灣年輕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或「血脈相連,不要忘了自己的根﹂,這種封建言詞不僅毫無效果,更糟的是讓年輕人反感抗拒。
傳統的藍營的中華民族論述很貧瘠。「血脈說﹂本質是帝王將相維繫家族利益與政治權力的藉口。封建制度中,血脈說和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封建制度通過分封土地和建立國家,將血緣關係與政治權力結合;血脈説則為封建制度提供思想基礎,以及必要的社會支撐。
⋯⋯
國、共兩黨民族論述的差異,也表現在二〇二四年馬習二會時,雙方的相關表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唔馬英九前總統時,談到中華民族強調「民族復興」 與「中國式現代化」兩個重點,標誌中國大陸的發展路徑;他談的「中華文化」, 也不只是懷舊式的文化自信,不只是對歷史的滄桑喟嘆。新華社通稿的四大點,每一點都以「中華民族」為焦點,凸顯中共官方語境對「民族」這個概念的看重;但習近平沒講「炎黃子孫」。這四個字,馬英九則至少在陝西、北京各講了一次
以民主豐富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這課題,馬英九在二〇二五年六月的敦煌講話中,提供了一個解題線索。在高談中華文化的場合,馬英九講了「民主」,意喻面對中華文化這個廣泛的概念,臺灣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內容,並提出願景。如何定義民族、劃分民族,只是區別我們與他者的手段,用來號召團結共禦外侮;但真正重要的是:定義「我們」的是什麼?民族的發展目標是什麼?民主為何不能是中華文化的價值?”
更多《藍晒圖》⇲ 本書優惠預購表單連結:
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更多 兩岸關係
【一份重構國民黨的新時代倡議:《藍晒圖》 新書發表會。】
【新共和主筆室:重構兩岸論述系列一 ——從「連胡會20年」談起。 】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