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社群時代,網路空戰成為各個政黨無法迴避的戰場。國民黨以往總被認為「不善空戰」、「老派不懂年輕人」的刻板印象,近年卻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扭轉。從即時有梗有戰力的圖卡到爆紅的「萊爾校長」動畫片,大家突然發現「國民黨醒了」、「小編很會!」,背後當然不脫放手讓年輕人敢戰發揮創意、年輕化有成的兩位黨主席江啟臣與朱立倫。
本書出版時刻適逢國民黨主席選舉後,投票中過半的黨員選出史上第二位女主席,而在萊爾校長團隊確定離職後,新上任的新媒體部主任王安國(Rapper、音樂人、保險業務)本人也備受外界關注,過往作品更被挖出相當「無厘頭」,也讓人擔憂國民黨的新媒體戰力未來何去何從?曾任國民黨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的張智瑋於本書中現身說法,談及國民黨新媒體的發展歷程及「三個策略」,以面對數位化時代的改革浪潮。
〈張智瑋:「數位時代的巨浪,國民黨如何因應?〉節錄:
”論述要清晰,也要能在網路年代出得去。曾任國民黨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的張智瑋,則回顧盤點自社群媒體崛起以來,藍綠陣營在數位傳播的起伏,分析不同回合的成敗關鍵。他指出,數位傳播的「戰法、聲量」固然重要,但傳播內容的價值主張更是關鍵。面對未來,他在文中提出三個策略:
一、新媒體部不只是「發文小編」,應是能整合論述、回應社會節奏、把每次發文都當成政治出擊的作戰指揮中心;二、陸、空戰整合,推動文宣人才與組織人才的混合培養;三、善用人工智慧生成技術,納入內容產製流程,同時提高對錯假訊息的辨識力。
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〇大選,國民黨雖在選票上有成長,但本質上只是傳統支持者的歸隊,並未拓展新的社會支持基礎。那段期間,國民黨的主軸論述缺乏與時代共情的能力,對國際局勢劇變與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也沒能提出有說服力的主張, 導致在年輕世代逐步失語。儘管網路戰法持續操作、同溫層聲量高漲,但選票現實再次提醒國民黨:光靠聲量與操作,無法替代價值與主張。
二〇二〇,國民黨重設計
二〇一八年底國民黨才在「九合一大選」大勝,卻在「乘勝追擊」一年多後,遭遇想像不到的慘敗,造成全黨的迷惘創傷、青年黨員對內抗爭,以及吳敦義主席的辭職下台。在隨後的黨主席補選中,青壯派的立法委員江啟臣提出「國民黨重設計」構想,以近七成得票勝出,成為國民黨遷台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
當時筆者有幸受邀擔任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馬上得面臨國民黨過往戰略的檢討。其實傳播從來不脫「內容」與「通路」兩要素。國民黨在四年前在挫敗中學到「通路」的戰術,也曾繳出漂亮成績;但到這次敗選,才終於面對現實:是「內容」出了嚴重問題。大選慘敗後,不僅原本「內容」的號召力進一步崩塌,甚至連帶也使整個傳播通路崩壞。泛藍直播主流量驟減、醜聞不斷;厚重的同溫層既不願接受事實, 也不願表態。這使得國民黨不得不重新審視,同步重建「內容」與「通路」。
這個階段,國民黨學會了「善用失敗」:當無法主導議題,就從質疑與反擊中找到聲量;當主流媒體未必青睞,就用社群創造自己的傳播型態。這些努力,加上同樣從網路捲起的韓流,讓國民黨在二〇一八年地方選舉打出漂亮勝仗。然而時序跨入二〇一九年,甫遭大敗的蔡英文更改社媒戰略,轉型化身「辣台妹」,加上其掌握住香港反送中的議題,重新定義「臺灣價值」,將「民主自由」 與「抗中保台」強勢連結,形成難以撼動的政治主軸。
相對之下,當時國民黨雖說已較熟悉社媒戰法,但黨對兩岸關係論述顯得模糊與遲疑,對香港民主運動並未即時站定立場,難以回應年輕選民對「中國因素」蔓延的焦慮,更讓國民黨背負「親中」標籤撕不掉。其實當時國民黨的社媒主場仍然熱絡—泛藍社團能輕鬆吸引十萬人加入,國民黨多位政治領袖的社群貼文,也常突破百萬人次瀏覽;泛藍直播主也掌握到流量密碼,幾千人同時在線也屢見不鮮。但這種「高光時刻」,在二〇二〇年投票日戛然而止—那天不僅蔡英文以破紀錄的票數連任,民進黨也延續國會單獨過半的優勢。國民黨支持者忽然被打醒,驚覺同溫層竟如此厚重,而國民黨與主流民意卻是如此
為了應對眼前危機,國民黨做了三個改變:
第一:理解人民賦予國民黨的使命是「監督」,而非規劃完整的方案政策。政府推出每項政策,就像一項正在興建的工程;當國民黨在野時,該扮演的就是「驗屋師」 的角色,而不是工程師或建築工班。我們的工作,是接受人民委託監督政府政策; 在野黨既無執政資源,也不應還扛著要提完整方案的責任。因此我們強化了政策論述量能,並啟用大數據工具,抓住民進黨論述中的缺陷。我們提高回應速度,將「二小時內回應」設為標準;在設計論述時,同步製作圖卡與影音,用速度與精準,來滿足人民對國民黨監督角色的期望。
第二:我們認識到,國民黨必須建立自己的宣傳管道,以防未來在商用社群平台上,可能遭遇人集體舉報封鎖的風險。我們推出「國民黨數位黨部」App,喊出「把黨部放到你的口袋」—這是臺灣政黨首次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該軟體除了提供數位黨證、繳黨費等基本服務外,還設計了類似社群平台的介面,讓黨員可以留言、按讚、分享內容,並匯集黨部與黨團的信息,達到快速傳遞訊息的效果。
第三:國民黨不僅在八德大樓,我們還有許多擔任縣市長、議長、立委、議員的黨籍從政黨員。新媒體部通過縣市黨部系統,邀請本黨從政同志,以座談會、交流會的形式凝聚力量。國民黨如今至少有四十萬黨員,而我深信這四十萬黨員,就是我們在新媒體時代最強大的宣傳渠道。如果每篇文章有二十萬黨員學習論述,並與周遭親友分享,這股力量將超越許多現有媒體的影響力。二〇二〇年的震撼教育,讓國民黨痛定思痛,推動國民黨重設計。通過強化監督角色、自主開發宣傳管道,以及活化既有資源,我們為後續的數位傳播奠定基礎。
隨著二〇二四年國民黨在國會席次過半,二〇二五年又成功擋下「大罷免」的狙擊, 黨內逐漸掙脫當年的低迷。但回顧一路走來的血淚教訓,仍須持續推動數位化改革, 以應對未來挑戰。“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的時代倡議》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3609本書優惠價團購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藍晒圖|〈張智瑋:「數位時代的巨浪,國民黨如何因應?〉搶先看。】
編按:在社群時代,網路空戰成為各個政黨無法迴避的戰場。國民黨以往總被認為「不善空戰」、「老派不懂年輕人」的刻板印象,近年卻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扭轉。從即時有梗有戰力的圖卡到爆紅的「萊爾校長」動畫片,大家突然發現「國民黨醒了」、「小編很會!」,背後當然不脫放手讓年輕人敢戰發揮創意、年輕化有成的兩位黨主席江啟臣與朱立倫。
本書出版時刻適逢國民黨主席選舉後,投票中過半的黨員選出史上第二位女主席,而在萊爾校長團隊確定離職後,新上任的新媒體部主任王安國(Rapper、音樂人、保險業務)本人也備受外界關注,過往作品更被挖出相當「無厘頭」,也讓人擔憂國民黨的新媒體戰力未來何去何從?曾任國民黨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的張智瑋於本書中現身說法,談及國民黨新媒體的發展歷程及「三個策略」,以面對數位化時代的改革浪潮。
〈張智瑋:「數位時代的巨浪,國民黨如何因應?〉節錄:
”論述要清晰,也要能在網路年代出得去。曾任國民黨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的張智瑋,則回顧盤點自社群媒體崛起以來,藍綠陣營在數位傳播的起伏,分析不同回合的成敗關鍵。他指出,數位傳播的「戰法、聲量」固然重要,但傳播內容的價值主張更是關鍵。面對未來,他在文中提出三個策略:
一、新媒體部不只是「發文小編」,應是能整合論述、回應社會節奏、把每次發文都當成政治出擊的作戰指揮中心;二、陸、空戰整合,推動文宣人才與組織人才的混合培養;三、善用人工智慧生成技術,納入內容產製流程,同時提高對錯假訊息的辨識力。
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〇大選,國民黨雖在選票上有成長,但本質上只是傳統支持者的歸隊,並未拓展新的社會支持基礎。那段期間,國民黨的主軸論述缺乏與時代共情的能力,對國際局勢劇變與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也沒能提出有說服力的主張, 導致在年輕世代逐步失語。儘管網路戰法持續操作、同溫層聲量高漲,但選票現實再次提醒國民黨:光靠聲量與操作,無法替代價值與主張。
二〇二〇,國民黨重設計
二〇一八年底國民黨才在「九合一大選」大勝,卻在「乘勝追擊」一年多後,遭遇想像不到的慘敗,造成全黨的迷惘創傷、青年黨員對內抗爭,以及吳敦義主席的辭職下台。在隨後的黨主席補選中,青壯派的立法委員江啟臣提出「國民黨重設計」構想,以近七成得票勝出,成為國民黨遷台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
當時筆者有幸受邀擔任文傳會新媒體部主任,馬上得面臨國民黨過往戰略的檢討。其實傳播從來不脫「內容」與「通路」兩要素。國民黨在四年前在挫敗中學到「通路」的戰術,也曾繳出漂亮成績;但到這次敗選,才終於面對現實:是「內容」出了嚴重問題。大選慘敗後,不僅原本「內容」的號召力進一步崩塌,甚至連帶也使整個傳播通路崩壞。泛藍直播主流量驟減、醜聞不斷;厚重的同溫層既不願接受事實, 也不願表態。這使得國民黨不得不重新審視,同步重建「內容」與「通路」。
這個階段,國民黨學會了「善用失敗」:當無法主導議題,就從質疑與反擊中找到聲量;當主流媒體未必青睞,就用社群創造自己的傳播型態。這些努力,加上同樣從網路捲起的韓流,讓國民黨在二〇一八年地方選舉打出漂亮勝仗。然而時序跨入二〇一九年,甫遭大敗的蔡英文更改社媒戰略,轉型化身「辣台妹」,加上其掌握住香港反送中的議題,重新定義「臺灣價值」,將「民主自由」 與「抗中保台」強勢連結,形成難以撼動的政治主軸。
相對之下,當時國民黨雖說已較熟悉社媒戰法,但黨對兩岸關係論述顯得模糊與遲疑,對香港民主運動並未即時站定立場,難以回應年輕選民對「中國因素」蔓延的焦慮,更讓國民黨背負「親中」標籤撕不掉。其實當時國民黨的社媒主場仍然熱絡—泛藍社團能輕鬆吸引十萬人加入,國民黨多位政治領袖的社群貼文,也常突破百萬人次瀏覽;泛藍直播主也掌握到流量密碼,幾千人同時在線也屢見不鮮。但這種「高光時刻」,在二〇二〇年投票日戛然而止—那天不僅蔡英文以破紀錄的票數連任,民進黨也延續國會單獨過半的優勢。國民黨支持者忽然被打醒,驚覺同溫層竟如此厚重,而國民黨與主流民意卻是如此
為了應對眼前危機,國民黨做了三個改變:
第一:理解人民賦予國民黨的使命是「監督」,而非規劃完整的方案政策。政府推出每項政策,就像一項正在興建的工程;當國民黨在野時,該扮演的就是「驗屋師」 的角色,而不是工程師或建築工班。我們的工作,是接受人民委託監督政府政策; 在野黨既無執政資源,也不應還扛著要提完整方案的責任。因此我們強化了政策論述量能,並啟用大數據工具,抓住民進黨論述中的缺陷。我們提高回應速度,將「二小時內回應」設為標準;在設計論述時,同步製作圖卡與影音,用速度與精準,來滿足人民對國民黨監督角色的期望。
第二:我們認識到,國民黨必須建立自己的宣傳管道,以防未來在商用社群平台上,可能遭遇人集體舉報封鎖的風險。我們推出「國民黨數位黨部」App,喊出「把黨部放到你的口袋」—這是臺灣政黨首次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該軟體除了提供數位黨證、繳黨費等基本服務外,還設計了類似社群平台的介面,讓黨員可以留言、按讚、分享內容,並匯集黨部與黨團的信息,達到快速傳遞訊息的效果。
第三:國民黨不僅在八德大樓,我們還有許多擔任縣市長、議長、立委、議員的黨籍從政黨員。新媒體部通過縣市黨部系統,邀請本黨從政同志,以座談會、交流會的形式凝聚力量。國民黨如今至少有四十萬黨員,而我深信這四十萬黨員,就是我們在新媒體時代最強大的宣傳渠道。如果每篇文章有二十萬黨員學習論述,並與周遭親友分享,這股力量將超越許多現有媒體的影響力。二〇二〇年的震撼教育,讓國民黨痛定思痛,推動國民黨重設計。通過強化監督角色、自主開發宣傳管道,以及活化既有資源,我們為後續的數位傳播奠定基礎。
隨著二〇二四年國民黨在國會席次過半,二〇二五年又成功擋下「大罷免」的狙擊, 黨內逐漸掙脫當年的低迷。但回顧一路走來的血淚教訓,仍須持續推動數位化改革, 以應對未來挑戰。“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的時代倡議》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3609
本書優惠價團購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更多 公共時評
【藍晒圖|〈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搶先看。】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黨務改革&人才甄補搶先看。】
【讀者投稿|胖橘約翰:綠媒為何不打鄭?國民黨的死亡預知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