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文:國民黨主席選戰的雙層賽局:「深藍民粹 vs 藍營建制派」的矛盾張力。〉
1. 鄭麗文在黨員民調中輾壓郝、羅,這兩天引起國民黨從政者焦慮爆棚。先不論這些民調方法存在的系統偏差,當前現象凸顯了一個重要事實:國民黨黨員意見風向,與黨籍從政者的判斷間,存在不小鴻溝,或可以描述為「深藍民粹 vs 藍營建制派」的矛盾張力。
這種張力,來自國民黨黨員的「結構老化」,以及其與台灣主流民意的背離。這裡所謂的「結構老化」還不只反映著黨員們的「自然老化」,還要加上國民黨獨有給「65歲以上、40年黨齡以上」的資深黨員,終身免黨費的禮遇制度——該制度這讓這些高齡資深黨員,比起「沒交黨費就停權」的中青世代黨員,在黨員結構中有更強韌、穩固的存在感,更造就黨內年輕世代的相對剝奪感。
存在感有多強呢?本次主席選舉約有33萬黨員有權投票,其中約22萬逾65歲,當中有極高比例都是「終身免年費黨員」。他們雖只佔台灣選民2%,卻是黨內選舉的最大票倉。
2. 藍營這群資深忠貞黨員自詡正藍,保有「中國人」認同、相對疑美、普遍仇綠,且無可避免地困於當代傳播科技的「同溫層」幻象,甚至有受到中共認知作戰滲透的風險。
他們過去十多年目睹國民黨總統選舉連三敗,備感挫折,在一起除了罵民進黨,就是罵黨中央那些老面孔「太軟弱」,鼓譟要「硬起來」。其中甚至不乏有人動輒以指點江山姿態,把檯面上政治人物像兵棋一樣,擺排各種「必勝陣容」。
但實際結果是:他們一次次把肩負重要政治責任的人選,推上難以兼顧的新火線(例如鼓譟現任直轄市長去選總統、選主席),然後在幾乎註定的慘敗把人報廢後,罵一聲「中看不中用」就繼續找下一個人摧殘。
3. 前述這種「極端老化」的鷹派黨員結構,導致近幾年國民黨的領導層,都得面對極為棘手、顧此失彼的「雙層賽局」。
一方面,黨中央要帶領國民黨贏得大選,就得回歸中道路線,講道理、做實事、重視本土,爭取台灣主流民意支持;但另一方面,又得顧及基層黨員的情感需求,時不時對執政黨表現「硬起來」,不然換黨內激進派衝到八德路拿大聲公對黨中央「硬起來」。
4. 這次參選的鄭麗文,年輕新面孔、女性、能言善道、對綠營姿態強硬、恰好擊中許多基層黨員的渴望。她的言論路線與洪秀柱、張亞中高度重疊,相當程度承繼了洪、張過去支持光譜,也導致今年張亞中的邊緣化;她鷹派的「戰鬥藍」的風格,則與羅智強重疊,未來可能導致黨內鷹派的棄保挪移。
然而在黨籍實際從政者眼中,鄭自己沒有真正打贏過選戰(只當過不分區)、黨務管理經驗淺薄、言論作風過激,更無地方執政經驗(對於2026選舉佈局很重要),都是無法忽視的短板。黨內更不乏有人擔心,鄭背後的紅統色彩。
對於黨內建制要角而言,鄭倘若當上黨主席,就是國民黨「茶黨化」甚或「統促黨化」的開始;國民黨很可能加速走向消亡。正因如此,我們也才會看到,連作為本土藍代表的各地議長、地方頭人,也罕見地集結支持原本外省、軍系色彩濃重的郝龍斌。
5. 郝龍斌絕對稱不上「讓人期待」的人選——畢竟他比現任朱主席還年長九歲,卸任台北市長已逾十年,中間更經歷過兩屆主席選舉、一次基隆市立委選舉的三連敗。但比起來勢洶洶的鄭麗文,郝至少是個有中央與地方執政經驗、打贏過直轄市級別選戰,有過黨務管理經驗,且絕不會劍走偏鋒的穩健選擇。
2020年郝參選時黨內百廢待舉,黨員期待大刀闊斧的改革,所以選出年輕立委江啟臣。五年來經過江、朱整頓,國民黨也接續在2022贏得地方大選;2024 重回國會多數;2025 擋下罷免海嘯,此刻勢頭不算差。對這些黨內建制派而言,此誰能「穩穩地」接棒掌舵走下去就夠了。
郝本身政治權力慾不強,原本幾乎算是退隱江湖,忽然在此局勢中被拱出來,也是基於責任感。但這幾天民調,對郝大概也是震撼,看清楚眼前戰局的逆風;接下來得更努力。
6. 面對當前藍營焦慮,當前位列國民黨2028總統候選人機率首席的盧秀燕,有無可迴避的責任。我不是在責怪盧市長不選主席的決定——相反,我一直認為「直轄市長」與「黨主席」是本質上存在衝突的角色,也長期主張盧不該在卸任市長前角逐主席;但自己不選,不代表對有這場選舉置身事外的空間。
盧肩負2028替藍營角逐總統的期待,就算自己不方便選,也應該找一個她能信任的熟手,用自己的政治能量替對方加持,讓對方以「盧的代理人」的角色想像來鞏固黨權。
例如,如果盧市長覺得朱主席能續任最好(這確實是兩個月前的正確判斷),就不應只在公開場合說聲「盧媽媽幫你按個讚」,而應有更積極的鋪墊斡旋;如果朱去意甚決,那也應該更努力尋找敦促適合的替代人選。未來一週,盧市長應該有所行動,不管是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yUNz7pAw/
〈曾柏文:國民黨主席選戰的雙層賽局:「深藍民粹 vs 藍營建制派」的矛盾張力。〉
1. 鄭麗文在黨員民調中輾壓郝、羅,這兩天引起國民黨從政者焦慮爆棚。先不論這些民調方法存在的系統偏差,當前現象凸顯了一個重要事實:國民黨黨員意見風向,與黨籍從政者的判斷間,存在不小鴻溝,或可以描述為「深藍民粹 vs 藍營建制派」的矛盾張力。
這種張力,來自國民黨黨員的「結構老化」,以及其與台灣主流民意的背離。這裡所謂的「結構老化」還不只反映著黨員們的「自然老化」,還要加上國民黨獨有給「65歲以上、40年黨齡以上」的資深黨員,終身免黨費的禮遇制度——該制度這讓這些高齡資深黨員,比起「沒交黨費就停權」的中青世代黨員,在黨員結構中有更強韌、穩固的存在感,更造就黨內年輕世代的相對剝奪感。
存在感有多強呢?本次主席選舉約有33萬黨員有權投票,其中約22萬逾65歲,當中有極高比例都是「終身免年費黨員」。他們雖只佔台灣選民2%,卻是黨內選舉的最大票倉。
2. 藍營這群資深忠貞黨員自詡正藍,保有「中國人」認同、相對疑美、普遍仇綠,且無可避免地困於當代傳播科技的「同溫層」幻象,甚至有受到中共認知作戰滲透的風險。
他們過去十多年目睹國民黨總統選舉連三敗,備感挫折,在一起除了罵民進黨,就是罵黨中央那些老面孔「太軟弱」,鼓譟要「硬起來」。其中甚至不乏有人動輒以指點江山姿態,把檯面上政治人物像兵棋一樣,擺排各種「必勝陣容」。
但實際結果是:他們一次次把肩負重要政治責任的人選,推上難以兼顧的新火線(例如鼓譟現任直轄市長去選總統、選主席),然後在幾乎註定的慘敗把人報廢後,罵一聲「中看不中用」就繼續找下一個人摧殘。
3. 前述這種「極端老化」的鷹派黨員結構,導致近幾年國民黨的領導層,都得面對極為棘手、顧此失彼的「雙層賽局」。
一方面,黨中央要帶領國民黨贏得大選,就得回歸中道路線,講道理、做實事、重視本土,爭取台灣主流民意支持;但另一方面,又得顧及基層黨員的情感需求,時不時對執政黨表現「硬起來」,不然換黨內激進派衝到八德路拿大聲公對黨中央「硬起來」。
4. 這次參選的鄭麗文,年輕新面孔、女性、能言善道、對綠營姿態強硬、恰好擊中許多基層黨員的渴望。她的言論路線與洪秀柱、張亞中高度重疊,相當程度承繼了洪、張過去支持光譜,也導致今年張亞中的邊緣化;她鷹派的「戰鬥藍」的風格,則與羅智強重疊,未來可能導致黨內鷹派的棄保挪移。
然而在黨籍實際從政者眼中,鄭自己沒有真正打贏過選戰(只當過不分區)、黨務管理經驗淺薄、言論作風過激,更無地方執政經驗(對於2026選舉佈局很重要),都是無法忽視的短板。黨內更不乏有人擔心,鄭背後的紅統色彩。
對於黨內建制要角而言,鄭倘若當上黨主席,就是國民黨「茶黨化」甚或「統促黨化」的開始;國民黨很可能加速走向消亡。正因如此,我們也才會看到,連作為本土藍代表的各地議長、地方頭人,也罕見地集結支持原本外省、軍系色彩濃重的郝龍斌。
5. 郝龍斌絕對稱不上「讓人期待」的人選——畢竟他比現任朱主席還年長九歲,卸任台北市長已逾十年,中間更經歷過兩屆主席選舉、一次基隆市立委選舉的三連敗。但比起來勢洶洶的鄭麗文,郝至少是個有中央與地方執政經驗、打贏過直轄市級別選戰,有過黨務管理經驗,且絕不會劍走偏鋒的穩健選擇。
2020年郝參選時黨內百廢待舉,黨員期待大刀闊斧的改革,所以選出年輕立委江啟臣。五年來經過江、朱整頓,國民黨也接續在2022贏得地方大選;2024 重回國會多數;2025 擋下罷免海嘯,此刻勢頭不算差。對這些黨內建制派而言,此誰能「穩穩地」接棒掌舵走下去就夠了。
郝本身政治權力慾不強,原本幾乎算是退隱江湖,忽然在此局勢中被拱出來,也是基於責任感。但這幾天民調,對郝大概也是震撼,看清楚眼前戰局的逆風;接下來得更努力。
6. 面對當前藍營焦慮,當前位列國民黨2028總統候選人機率首席的盧秀燕,有無可迴避的責任。我不是在責怪盧市長不選主席的決定——相反,我一直認為「直轄市長」與「黨主席」是本質上存在衝突的角色,也長期主張盧不該在卸任市長前角逐主席;但自己不選,不代表對有這場選舉置身事外的空間。
盧肩負2028替藍營角逐總統的期待,就算自己不方便選,也應該找一個她能信任的熟手,用自己的政治能量替對方加持,讓對方以「盧的代理人」的角色想像來鞏固黨權。
例如,如果盧市長覺得朱主席能續任最好(這確實是兩個月前的正確判斷),就不應只在公開場合說聲「盧媽媽幫你按個讚」,而應有更積極的鋪墊斡旋;如果朱去意甚決,那也應該更努力尋找敦促適合的替代人選。未來一週,盧市長應該有所行動,不管是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yUNz7pAw/
更多 公共時評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黨務改革&人才甄補搶先看。】
【讀者投稿|胖橘約翰:綠媒為何不打鄭?國民黨的死亡預知紀事。】
【鞏河平:比黨主席選舉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