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適逢國父 孫中山先生一百六十週年誕辰以及逝世百年,他在歷史上有非常多的面貌,功過更是眾說紛紜,但海峽兩岸都尊為「國父」與「革命的先行者」,可見他的時代意義。新共和出書首章邀請到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先生,暢談孫中山畢生思想的內涵演變與歷史實踐。
你紀念的是誰,也決定你走的是什麼道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今天我們紀念孫中山先生,也懷念他的奮鬥精神,更是不斷從這些故事裡汲取他的精神與理念,要完成其未竟之志,實行其之主義,才能繼續與殘酷的現實繼續戰鬥下去,努力進前!
〈吳展良:「孫中山思想:內含演變與歷史實踐〉節錄:
“建國理念的析辯:本書首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吳展良談「孫文思想」,著重刻畫孫總理畢生理念的變遷,與革命實踐過程中的折衝妥協。例如其民族思想,從革命時期高舉「驅逐韃虜」的排滿漢人中心主義,到為建國需求改口的「五族共和」,又在五四運動後加入更多「反帝國主義」與「追求民族間平等」的內涵;其雖高舉「民主共和」理想,卻也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建國方案,更在籌組革命黨討袁之際, 一度走上集權主義路線,也招致許多革命同志批判。綜觀孫總理一生的韌性,關鍵正在於能因應不同時局挑戰,因時制宜調整論述方針。國民黨作為其追隨者,又怎能把總理思想神格化、教條化、僵固化,而失去這種時時創新的彈性?
⋯⋯
孫中山一生致力於建立理想的現代中國,而「三民主義」即為他為實現此一目標所提出的具體方案,其內涵廣大深刻且與時俱進。孫先生最早的作品,如一八九〇年代的〈農工篇〉、〈致鄭藻如書〉與〈上李鴻章書〉等,大力倡導學校與用人的制度改革,提倡自由貿易,並以現代科技建設農業、工業及基礎設施。其基本方向,在於效法泰西善政,以革新中國現況;而其首要之務,則在於由具維新思想之人才領導人民投入改革。
整體而言,這是一種以農、工、商、學及用人「現代化」為中心的改革思想。而後孫中山見清廷積弱不振, 改革之路難成, 乃於甲午戰後轉向革命。他於一八九四年創立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入會誓詞,正式提出以「民族主義」與「民主共和」為核心的革命思想。一八九六年之後他接觸到西方社會主義思潮,融入之前的現代化理念,進一步醞釀出民生主義的主張,與之前提出的民族、民權理念合稱為「三民主義」,正式指出中國的現代化所需的三個最重要主軸。此三者均具有高度的針對性與理想性,而孫先生對其內涵的闡述,則因時代變遷與實踐需要,不斷有所調整。
三大特色:理想性、因時制宜與中道
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明顯地具有超越時代的理想性,並能因應實際狀況不斷調整,而且保持中道。例如他在辛亥革命前提倡驅除韃虜,在革命後則提倡五族共和;在民國前期提倡國際合作,在聯俄容共後提倡「反帝」;早期主張民主革命建國,二次革命後主張「一黨專政」建國;早期較多談資本主義,聯俄容共後較多談社會主義。看似擺盪於兩種不同的主張之中,其實背後有一貫的理想性與中道性,只是因應不同時期的需求而有不同的表現。整體來說,孫先生的思想雖超越時代,當時不易充分落實,卻最能符合中國長期的需求。回顧過去百多年,有人擁護資本主義,有人擁護社會主義;有人擁護專政,有人擁護自由民主;有人主張民族主義,有人主張世界主義。而中國的狀況在經歷各種搖擺後,卻不得不愈加接近孫中山的中道路線。”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的時代倡議》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3609
本書優惠價團購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藍晒圖|〈吳展良:「孫中山思想:內含演變與歷史實踐〉搶先看。】
編按:今年適逢國父 孫中山先生一百六十週年誕辰以及逝世百年,他在歷史上有非常多的面貌,功過更是眾說紛紜,但海峽兩岸都尊為「國父」與「革命的先行者」,可見他的時代意義。新共和出書首章邀請到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先生,暢談孫中山畢生思想的內涵演變與歷史實踐。
你紀念的是誰,也決定你走的是什麼道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今天我們紀念孫中山先生,也懷念他的奮鬥精神,更是不斷從這些故事裡汲取他的精神與理念,要完成其未竟之志,實行其之主義,才能繼續與殘酷的現實繼續戰鬥下去,努力進前!
〈吳展良:「孫中山思想:內含演變與歷史實踐〉節錄:
“建國理念的析辯:本書首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吳展良談「孫文思想」,著重刻畫孫總理畢生理念的變遷,與革命實踐過程中的折衝妥協。例如其民族思想,從革命時期高舉「驅逐韃虜」的排滿漢人中心主義,到為建國需求改口的「五族共和」,又在五四運動後加入更多「反帝國主義」與「追求民族間平等」的內涵;其雖高舉「民主共和」理想,卻也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建國方案,更在籌組革命黨討袁之際, 一度走上集權主義路線,也招致許多革命同志批判。綜觀孫總理一生的韌性,關鍵正在於能因應不同時局挑戰,因時制宜調整論述方針。國民黨作為其追隨者,又怎能把總理思想神格化、教條化、僵固化,而失去這種時時創新的彈性?
⋯⋯
孫中山一生致力於建立理想的現代中國,而「三民主義」即為他為實現此一目標所提出的具體方案,其內涵廣大深刻且與時俱進。孫先生最早的作品,如一八九〇年代的〈農工篇〉、〈致鄭藻如書〉與〈上李鴻章書〉等,大力倡導學校與用人的制度改革,提倡自由貿易,並以現代科技建設農業、工業及基礎設施。其基本方向,在於效法泰西善政,以革新中國現況;而其首要之務,則在於由具維新思想之人才領導人民投入改革。
整體而言,這是一種以農、工、商、學及用人「現代化」為中心的改革思想。而後孫中山見清廷積弱不振, 改革之路難成, 乃於甲午戰後轉向革命。他於一八九四年創立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入會誓詞,正式提出以「民族主義」與「民主共和」為核心的革命思想。一八九六年之後他接觸到西方社會主義思潮,融入之前的現代化理念,進一步醞釀出民生主義的主張,與之前提出的民族、民權理念合稱為「三民主義」,正式指出中國的現代化所需的三個最重要主軸。此三者均具有高度的針對性與理想性,而孫先生對其內涵的闡述,則因時代變遷與實踐需要,不斷有所調整。
⋯⋯
三大特色:理想性、因時制宜與中道
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明顯地具有超越時代的理想性,並能因應實際狀況不斷調整,而且保持中道。例如他在辛亥革命前提倡驅除韃虜,在革命後則提倡五族共和;在民國前期提倡國際合作,在聯俄容共後提倡「反帝」;早期主張民主革命建國,二次革命後主張「一黨專政」建國;早期較多談資本主義,聯俄容共後較多談社會主義。看似擺盪於兩種不同的主張之中,其實背後有一貫的理想性與中道性,只是因應不同時期的需求而有不同的表現。整體來說,孫先生的思想雖超越時代,當時不易充分落實,卻最能符合中國長期的需求。回顧過去百多年,有人擁護資本主義,有人擁護社會主義;有人擁護專政,有人擁護自由民主;有人主張民族主義,有人主張世界主義。而中國的狀況在經歷各種搖擺後,卻不得不愈加接近孫中山的中道路線。”
❂《藍晒圖:重構國民黨的時代倡議》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3609
本書優惠價團購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pEoF7RZWgdyKcyp19
更多 兩岸關係
【藍晒圖|〈施威全:「民族統戰話語,國民黨如何接招?〉搶先看。】
【一份重構國民黨的新時代倡議:《藍晒圖》 新書發表會。】
【新共和主筆室:重構兩岸論述系列一 ——從「連胡會20年」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