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班次受影響的關係,我們決定隔兩天再拜訪Robert,先在機場附近找個旅館睡覺。第二天驅車前往哥倫布市,與在當地負責接待國際學生的德國裔老太太伊娃(Eva Aiken)會面,由她帶領我們二人進入本寧堡,向「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Maneuver Center of Excellence)捐贈我們的書籍,達成真正的華美軍事交流。
2007年第一次到本寧堡的時候,這裡還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本寧堡美國陸軍步兵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Infantry School),純粹以訓練步槍兵為主。不過到了2010年,本來位於肯塔基州諾克斯堡(Ft. Knox)的陸軍裝甲兵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Armor School)搬回到了本寧堡,讓本寧堡沒有辦法再被視為簡單的步兵學校看待。
於是在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的編制下,設置了由步兵、裝甲兵以及裝騎兵官科組成的「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本寧堡同時還是簡稱「美洲學校」(School of America)的西半球安全合作學院(Western Hemispher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專門培訓拉丁美洲的軍人,性質有點類似位於北投復興崗的中華民國政治作戰學校。
當然,美國是自由世界的老大哥,會派人到本寧堡受訓的國家不會只是來自中南美洲而已。包括北約盟國、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等,都會定期選派優秀官兵到本寧堡接受培訓。於是在本寧堡裡面,還有一個專門照顧國際學生,簡稱IMSO的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 Office)。伊娃從1984年開始,就與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合作,照顧國際學生的起居。
伊娃非常歡迎我們的到訪,並讓我們在她家停留一晚。在得知筆者與吳尚融想向「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捐書後,馬上替我們連繫本寧堡。或許因為這幾年華美關係真的有提升,本寧堡方面表示歡迎我們前往,於是我們就在伊娃的帶領下進入本寧堡校區。捐書的對象,正是「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指揮部轄下的鄧諾凡研究圖書館(MCoE HQ Donovan Research Library)。
結束了捐書之後,伊娃帶我們參觀「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Maneuver Center of Excellence)大樓,瞭解本寧堡的最新發展。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美軍的強大是在硬體,是強在M1A2艾布蘭戰車或者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但幾次參觀了本寧堡基地之後,我認為美軍最強大的武器還是開放與寬容。類似的心得與感想,還將在隔日參訪國家步兵博物館的行程中充分感受出來。
吳尚融、伊娃與筆者在「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前合影/許劍虹 攝。
結束了土桑的基地開放活動後,筆者搭乘達美航空客機飛回洛杉磯,轉搭經由田納西州納許維爾(Nashville)飛往亞特蘭大的班機。筆者從來沒有機會造訪納許維爾,只知道這座城市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電影《綠色奇蹟》(Green Miles)的取景地。除此之外,納許維爾還是許多美國鄉村歌曲的發源地,誕生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和音樂人。
考慮到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得·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就是於田納西州孟斐斯被刺殺的,納許維爾的許多鄉村音樂是由黑人與白人音樂人所作,在種族隔離嚴重的環境下提供不同膚色不同藝術家交流的機會。靠著音樂這個特殊的平台,美國終於擺脫種族主義的枷鎖,成為一個更為多元又族群融合的國家,一個受到自由世界景仰的民族大熔爐。
雖然筆者不是音樂人,本次旅途的目的也並非田納西州,但是受到氣候惡劣的影響,還是在納許維爾多等了幾個小時的飛機。到了亞特蘭大以後,終於和早一步比筆者先飛東岸,向榮光聯誼會推廣新書的吳尚融。按照原定計劃,本來我們是要直接驅車到好友Robert Anderson的家過夜,第二天前往美國陸軍的訓練中心本寧堡(Ft. Benning)進行交流。
但是因為班次受影響的關係,我們決定隔兩天再拜訪Robert,先在機場附近找個旅館睡覺。第二天驅車前往哥倫布市,與在當地負責接待國際學生的德國裔老太太伊娃(Eva Aiken)會面,由她帶領我們二人進入本寧堡,向「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Maneuver Center of Excellence)捐贈我們的書籍,達成真正的華美軍事交流。
這並不是筆者第一次到本寧堡,事實上筆者與伊娃是從2007年以來就認識多年的好朋友。既然是接待國際學生,在本寧堡受訓的國軍官兵理所當然也在伊娃的接待範圍之內,筆者透過這層特別的關係與她結識。而從2007年以來,本寧堡實際上也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就讓筆者利用這篇文章的篇幅,向各位好好介紹這所訓練中心以及被眾多國軍官兵尊稱為「媽媽」的伊娃。
現在的本寧堡同時是步兵與裝甲兵的訓練中心,所以標語特別強調兩個兵種的團結一心!/許劍虹 攝。
美軍對國軍的影響很深,桃園龍岡圓環「衝鋒士兵」雕像,似乎也參考自本寧堡的這座/許劍虹 攝。
從步兵學校轉變為育成中心
2007年第一次到本寧堡的時候,這裡還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本寧堡美國陸軍步兵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Infantry School),純粹以訓練步槍兵為主。不過到了2010年,本來位於肯塔基州諾克斯堡(Ft. Knox)的陸軍裝甲兵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Armor School)搬回到了本寧堡,讓本寧堡沒有辦法再被視為簡單的步兵學校看待。
於是在美國陸軍訓練與準則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的編制下,設置了由步兵、裝甲兵以及裝騎兵官科組成的「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本寧堡同時還是簡稱「美洲學校」(School of America)的西半球安全合作學院(Western Hemispher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專門培訓拉丁美洲的軍人,性質有點類似位於北投復興崗的中華民國政治作戰學校。
當然,美國是自由世界的老大哥,會派人到本寧堡受訓的國家不會只是來自中南美洲而已。包括北約盟國、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等,都會定期選派優秀官兵到本寧堡接受培訓。於是在本寧堡裡面,還有一個專門照顧國際學生,簡稱IMSO的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 Office)。伊娃從1984年開始,就與國際軍事學生辦公室合作,照顧國際學生的起居。
根據筆者訪談過的抗戰老兵所言,美國打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就有安排盟邦軍人到美國平民家庭生活的優良傳統。此一傳統的目的,就是為了給這些來自外國的官兵生活上的幫助,讓他們快速融入美式生活環境,瞭解美國的價值觀。而伊娃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照顧國際學生,則與她本身就是德國移民的背景有深厚關係。
伊娃生長在納粹執政下的德國,親身經歷過希特勒狹隘種族主義給國家帶來的傷害,所以戰後她選擇移民美國重新開始。美國的開放、多元與包容,讓她深深愛上了這個新國家,並願意幫助新移民還有外國人快速融入美國的環境。因為她知道,美國是因為移民而偉大,沒有移民就不會有今天的美利堅,唯有打造一個更為多元的美國,才能打造一個有利於新移民快速融入的環境。
黑澤晃給伊娃的簽名,他的離奇死亡曾經在媒體上引起許多陰謀論/許劍虹 攝。
伊娃在台灣桃李滿天下,訪華次數不只一次/許劍虹 攝。
釣魚台衝突的見證人
由伊娃接待過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包括南韓、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德國、瑞士、挪威以及自由中國。根據非官方統計,伊娃女士自1984年迄今已接待超過250位台灣赴美軍售訓練的軍官、士官與留美軍校學生。其中有三位先後晉升中將、八位少將,並有超過20位擔任過駐外武官,與中華民國有極為深厚的淵源。
此外到哥倫布短期參訪的國軍高階官員,接受過她接待的包含前步兵學校校長劉能寬中將、副總司令王明洵、陸軍高中校長吳達澎少將以及陸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季連城少將等。最有趣的一點,是伊娃接待過不同國家的軍人,這些國家雖然都是美國的盟友,彼此之間卻未必相處得非常愉快,比如中華民國與日本之間就存在著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
伊娃接待過的日本學生,就有在2013年升任一等陸佐的黑澤晃,放在國軍的軍階為上校。當時正值日本「國有化」尖閣諸島,即釣魚台列嶼,並與兩岸關係同時陷入緊張之際,黑澤晃幾乎篤定要接任陸上自衛隊第1空挺團的團長,負責尖閣諸島之安全。時任中華民國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指揮官的郭力升少將,也很巧的同為伊娃接待過的台灣軍官。
換言之,如果台灣與日本真的為了釣魚台而關係惡化,就會出現伊娃兩個學生彼此對陣的局面。所幸後來在台灣與日本雙方彼此自制的情況下,衝突最後都被壓下來了。比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黑澤晃居然在2013年4月因車禍而不幸身亡,令人忍不住產生政治遐想。當然站在伊娃的角度來看,黑澤晃意外死亡是一場悲劇,中華民國與日本若為釣魚台開火更是悲劇中的悲劇。
派往本寧堡受訓的國軍向來表現都十分亮眼,比如2010年舉辦的陸軍國際狙擊競賽中,國軍是唯一參賽的亞洲隊伍,還獲得第二名的優勝表現。未來隨著M1A2戰車進入台灣服役,還會有更多的國軍裝甲兵人員,前往哥倫布接受各項訓練,接受伊娃的接待。中華民國與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光榮合作傳統,將會在伊娃手中延續下去。
筆者向「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捐贈作品/許劍虹 攝。
吳尚融的新書,相信在「敵我識別」上能給美軍更多幫助/許劍虹 攝。
研究中國成為顯學
伊娃非常歡迎我們的到訪,並讓我們在她家停留一晚。在得知筆者與吳尚融想向「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捐書後,馬上替我們連繫本寧堡。或許因為這幾年華美關係真的有提升,本寧堡方面表示歡迎我們前往,於是我們就在伊娃的帶領下進入本寧堡校區。捐書的對象,正是「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指揮部轄下的鄧諾凡研究圖書館(MCoE HQ Donovan Research Library)。
筆者捐獻的《飛行傭兵》與《那段英烈的日子》,基本上是以飛虎隊和二戰的華美合作為主要內容。這些內容,美軍瞭解的不比筆者還要少,所以並不算特別突出。不過館方還是相當貼心,特意將館內收藏的所有飛虎相關書籍都搬了出來,給筆者安排了一個很正式的捐書儀式。但是筆者認為,對他們更有幫助的書籍應該是吳尚融的《中國百年陸軍軍服1905∼2018》。
從圖書館裡面特意設置了一個「中國專區」來看,就不難發現中國議題在川普上台以後快速成為了一個顯學。尤其是對隨時要在第一線面對共軍威脅的美軍弟兄,更是必須要瞭解中國,而且不只是大陸的紅色中國,台灣的自由中國也一樣。吳尚融的這本書,將過去百年來兩岸軍隊的個人服裝與單兵配備做了完整的紀載,能幫助美軍更快上手瞭解中國軍隊。
至少靠著這本書,能快速替美軍做出敵我識別,除了認識共軍這個崛起中的威脅,也能瞭解可能與美軍並肩作戰的國軍,對華美雙方都有幫助。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又傳承了比中國大陸更正宗的中華文化,理應是美國瞭解中國的一個特別管道。過去冷戰時代,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極為成功,千萬不要為了政客的短視搞「去中國化」,放棄這個優勢。
希望有更多類似吳尚融這樣的有為青年,敢走到國門外去推廣自己對兩岸軍事史的研究。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未來不會總是以敵對的方式延續,勢必會是在對抗中伴隨著合作。不過無論是要對抗還是合作,雙方都需要交流與溝通。從美國的立場來看,在「瞭解中國」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比台灣扮演更有力的角色,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
既然都是台灣來的,就一起來「戰力強」/許劍虹 攝。
到本寧堡的部分受訓國家,此種柔性實力不是俄羅斯或者中共能夠取代的/許劍虹 攝。
遇到來華交流的美軍上尉
結束了捐書之後,伊娃帶我們參觀「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Maneuver Center of Excellence)大樓,瞭解本寧堡的最新發展。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美軍的強大是在硬體,是強在M1A2艾布蘭戰車或者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但幾次參觀了本寧堡基地之後,我認為美軍最強大的武器還是開放與寬容。類似的心得與感想,還將在隔日參訪國家步兵博物館的行程中充分感受出來。
最有趣的,是當我幫吳尚融當翻譯,講解行程的時候,一位美國陸軍上尉聽到了我的中文。他先是在一旁觀察我們,然後突然講出標準中文,問我們是不是台灣去的。得到了他想知道的答案後,上尉就很開心的告訴我們,他是之前到台灣師範大學就讀過的交換生,很喜歡台灣,還交了一個台灣女朋友,所以中文講得非常流利。
「人不親土親」,既然大家都在台灣待過,話夾子很快就打開來了。途中他還很樂意替我們拍照,而且倒數的時候還是用「三、二、一」的中文喊,感覺就像跟國軍交流一樣,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很開心能與上尉交流,伊娃也邀請他隔日晚上到她府上,與我們一起共進晚餐。世界真的很小,搞不好以後又在哪一個角落遇到也說不定。
永遠不要把自己鎖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打開心胸與不同文化圈交流,是我認為目前台灣人,或者整個華人世界,甚至於東亞世界最缺乏的優點。跳脫軍事的格局,我認為願意學習中文的上尉是當今我們都該學習的典範。畢竟很多時候讓台灣走不出去的,未必是來自外國或對岸的打壓,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已經把我們自己給綑綁住了。
美國的強大,不是來自於武器和火力,而是願意領導世界各國建立一個更好的國際秩序。這是為什麼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還是更願意把軍人或者一般留學生送往美國讀書受訓的原因。只要美國能夠持續開放、自信,不用擔心領袖的位置被俄羅斯或者中共搶去。如今過了兩年,美國總統由狹隘的川普換成了重新擁抱多元價值的拜登,整體而言是一個好的發展。
許劍虹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著有《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飛行傭兵: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並譯有《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等書。更多 全球視野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譯叢天下:來自台灣的國民黨代表勇闖華府/Politco】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