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大家都在問罷韓會不會過。
我對這個目前等同於瞎猜或只能預估的問題沒有太大興趣,倒是對大家如何看待罷韓的意義以及思考糾結的過程比較有興趣。
從 #高雄市民 的角度來看
當初會投給韓就是希望在民進黨執政20年後所造成市政上許多結構、制度、人事的腐化及缺失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可以大力追討綠營任內的潛在弊案,給高雄帶來新氣象。拋開「落跑選總統」這個最傷害高雄人感情與摧毀自己誠信所形成的罷免主因以外,韓市府在上任之後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特別針對前朝弊案的方向去追打,比較朝向實踐自己市政規劃的方向去走。
大家有印象的主要是「路平燈亮水溝通」(清淤)、 「雙語教育」、「防疫零本土案例」等等,其他還有一些招商引資跟特色觀光的實績(比如與黃明志合作),但這些東西與當時到現在大家(包括非高雄市民)形成強烈印象的「高雄發大財」、「愛情摩天輪」、「迪士尼來高雄」、「太平島挖石油」等「政見」(韓陣營認為這些不能算是正式政見)重疊度很低,也造成許多人認為韓的政見執行率低落,進而形成罷免的理由之一。
在一些民調數字與民情氛圍的探聽中可以發現,許多高雄市民或許對韓市長本人有強烈的厭惡情緒,但對於李四川、葉匡時與陳雄文等三位副市長為首的「國民黨高雄市府團隊」其實算是偏向肯定的,包括看似小事的「清淤」,卻剛好在高雄的雨季來臨時達成了減緩淹水災情、雨水消退快速的功效,這點有許多高雄人給予肯定,也造成五月底無論是政黨或媒體的民調,「一定會去投罷免同意」都下降了快10%之多的原因。
對特地回去投票的北漂青年族群來說,「討厭韓國瑜」已經是整體同儕氛圍與個人深刻的信念,基本上不受政績表現影響。但對在地生活、確實感受到韓市府治理績效的高雄居民來說,要不要因為「討厭韓國瑜」連帶把做得其實不錯的市府團隊一起罷免掉、搞得接下來三個月到半年高雄繼續吵選舉這一點,是有猶豫的。這也是國民黨在必須冷卻罷免卻又不得不出手的有限發聲當中,全部聚焦於市政,絕口不提韓國瑜三個字的原因,這確實是正確的戰術,也與國民黨自身的立場有關。
從 #國民黨整體 的角度來看
對很多國民黨/藍營人士來說,其實內心對於罷韓也同樣糾結。他們或許不一定認同韓國瑜的種種言行,卻絕對支持國民黨高雄市府團隊的努力。除了忠於政黨的立場以外,挺過罷免不只攸關藍營在20年後重奪港都能否進一步站穩腳跟、培養青壯人才,也關乎國民黨在南部的整體政治盤勢能否在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情況下繼續支撐、備戰。少了2018的「韓流」加持,不只在高雄地上次翻盤的市議員席次,許多上次大勝、撿到的縣市到時候可能又要吐回去給綠營與小黨。可以說,罷韓過關與否不只關乎高雄當下的一席,更影響國民黨未來二至四年政治版圖的興衰。這也是許多藍營人士願意為了更重要的大義到高雄工作穩住市府的原因。
然而,如果從更長遠的時程來看,罷韓通過與否,其實隱隱延續黨內的山頭與路線之爭。從2018年底「韓流」崛起到現在,國民黨(與藍營)內部過往因為省籍、區域、世代、政見路線不同的內隱矛盾被嚴重激化,進而形成當時所謂「菁英藍」與「草根藍」、「權貴大佬」與「庶民群眾」等種種標籤化的群體分裂,也造成國民黨本身與「藍營」越離越遠,遑論得到台灣社會主流、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認同。
(越來越多人會說自己政治光譜偏藍,但談到國民黨就嘆氣。)
因此,對於罷韓通過與否,不乏有藍營支持者認為與其放任狂暴化的韓粉騎劫國民黨原本的的溫和路線,不如就讓這次罷韓通過,以免飲鳩止渴、夜長夢多,進而干擾國民黨的改革議程與未來重返執政的可能。然而,這樣的想法或許過於簡化了罷韓結果延伸出的政治可能性、韓國瑜在藍營所代表的角色與其陣營的決策想法。不管罷韓通過與否,無論是為了延續政治生命或者怪罪黨中央挺韓不力,韓陣營與韓粉其實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缺席明年黨主席選舉。認為罷韓通過,韓國瑜與其勢力就會在藍營同溫層煙消雲散,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再者,韓國瑜之所能凝聚起一大批「韓粉」的原因,就在於他和這些群眾基礎來自於相同生長背景與世代記憶的傳統國民黨支持者之間有著高度共鳴。無論是「黃復興」、「深藍」、「懷念兩蔣時期的長輩」、「外省軍公教」等等外界簡化的稱呼,在這些標籤下的群體數量依然龐大,構成了韓在總統大選中仍能得到552萬票的基礎。此外,在蔡英文獲得中間選民與年輕人一面倒灌票、贏得817萬票的大勝以後,挺韓群體對於時代變遷、國際局勢與台灣社會氛圍變化的不平與相對剝奪感也仍未消失,甚至更加強烈。他們的政治代言人,在僅存的藍營大咖與接班梯隊中放眼望去,除了韓國瑜,很難再做第二人想。
考慮到目前約30萬人的國民黨黨員結構當中,即便經過新任黨中央的努力號召,但40歲以下黨員估計仍只有5%上下這點來看,無論韓國瑜在總統大選(台灣社會)或高雄市罷免(高雄市民)的種種政治考驗大海中是如何不斷遭逢挫敗,只要回到國民黨這個小池子,他還是很有「一遇韓粉便化龍」的可能。這就不能不引起一些關切國民黨再起前途與改革議程的人們高度憂慮。當中許多人已經預見到,罷韓一旦通過,不只高雄的光復路要換市長,臺北的八德路恐怕明年也得換主席。如此政治上的「連坐效應」,不能不說是極為諷刺與悲哀的。
從 #黨中央的角度
遷台以後最年輕的主席與黨中央團隊好不容易在總統立委大敗的殘局中以「世代交替」之姿上任,在亟欲推進自身改革議程的同時,卻不得不同時面臨與處理殘局帶來的後遺症。除了得為不受控的不分區立委名單頻頻背鍋以外,數位化、挺韓過罷免、改革委員會各組論述、可能的市長補選等重大改革關卡不是自身鞭長莫及,就是目前成效尚未顯現。缺乏政治資本與籌碼的同時,卻又要面臨黨內外各種勢力的掣肘與逐漸升高的不滿,確實難為。
站在政黨政治的立場(以及上述談到的諸多國民黨考量),黨中央當然一定要挺國民黨的市長與市府團隊度過罷免,何況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公民運動,而是赤裸裸有執政黨與國家機器介入的政治鬥爭。這段時間以來,國民黨派遣諸多過往擁有行政幹才實績的戰將與核心幕僚南下傾囊相助,挺韓應可說是毫無保留。儘管如此,黨中央卻難以有心神應對罷韓通過與否以後,可能面臨這位當初相挺的韓市長「同志」來挑戰自己的尷尬。這樣的糾結,也讓許多想要襄助韓挺過罷免、卻又不樂見黨中央改革議程受阻的人心煩意亂、難以出力。
對目前的黨中央來說,最好的結局當然是罷韓未過、且韓願意收心好好留在高雄補償與履行市長的責任,不再對其他政治職位起心動念。如此一來,黨中央不但不用面對幾乎必敗的補選挑戰,「再背一次鍋」,且也贏得後續足夠的時間與政治資本繼續推進自身的改革議程。然而,無論是前者的客觀數字或對後者的主觀信任評估,這兩者的機率都不是那麼樂觀。
寫到這裡,其實應該還要帶一下罷免結果對於對於國民黨其他政治人物的影響與他們未來走向的可能,不過許多更專業的政論雜誌與記者前輩們都已多有著墨,此處就按下不表。
從自身的感受來說,筆者依然記得2018年底從國外回來,身邊的年輕朋友一股腦地回高雄投票挺韓的情景。但短短半年後返回台灣,無論是臉書同溫層與身邊的同一群人卻開始強烈反韓,甚至罷免之議都開始出現。
對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來說,反對韓市長選總統,與支持韓市長做好高雄市長,兩者並不衝突。2019年反對韓國瑜的人,未必不是2018年曾支持並幫助韓國瑜的人。這大概也是王金平前院長前幾天出來表態「身為當初的支持者,希望韓國瑜做好做滿」最真實的心境。
至於2020年的現在的大家在想什麼,就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了。
對外,民進黨動用執政資源與國家機器推動罷韓、展望市長補選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某種程度上,投票罷免既是一種民主制度實踐的展現,但罷韓如果沒過,卻也不啻於是抵抗一黨獨大的另一種民主制衡精神的落實。
作為一個關心國民黨改革議程、期待它重返執政的年輕人。究竟是讓高雄市民為國民黨一勞永逸地罷掉韓國瑜這個可能的心腹之患,長痛不如短痛好?還是罷韓沒過,讓韓國瑜好好留在高雄當市長、為國民黨贏得喘息空間為好?筆者難以下定見,因為無論投票結果為何,牽涉到票數高低與諸多因素,後續的發展都太難把握。理論上,後者看來應當是眼前的穩妥之策……
然而,國民黨還有這個時間嗎?
——————
好吧,最後還是講一下自己目前預估的結果:
最新的數字相當緊繃,就是過去兩個星期從大約70-75萬退回到60-65萬出頭了,這也是民進黨終於不演了在最後兩天下達動員令的重要原因(有趣的是,甫勝選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的趙天麟當初相對於菊系的高閔琳確實是比較主張政黨要介入罷韓的,這也可能是在地情勢影響讓民進黨中央順勢作出了決定)。影響票數的最後因素從主流論點看來只剩下兩個:
(1)北漂年輕人、青壯派這個族群有多少人願意回家投票?我身邊大概是一半一半,IG可以看到不少高雄朋友放家鄉風景的照片或返鄉高鐵的動態、今早與昨晚的高鐵月台也有不少返鄉年輕人的照片。所以罷韓方無論是國家隊到民間團體,這段時間使出許多招數希望吸引/協助更多年輕人回家投票確實是正確的戰術。
(2)再來就是天候了。高雄縣區地形多山,以往豪大雨時都是淹水的重災區,依照連日更新修正的天氣預報來看,6號白天高雄為多雲時陰短暫雨或雷雨,氣溫在27至32度之間,午後應該會有短暫局部雷陣雨。雨太大的地方加上投票所有些距離,一些人可能會因此放棄投票,就看雨多大能影響幾%(1%約23,000票),但這應該沒人能即時測得出來。
最後結果,我認為罷韓應該還是會低空飛過。坦白說,這可能也是對國民黨來說最難以承受的結果。
這陣子,大家都在問罷韓會不會過。
我對這個目前等同於瞎猜或只能預估的問題沒有太大興趣,倒是對大家如何看待罷韓的意義以及思考糾結的過程比較有興趣。
從 #高雄市民 的角度來看
當初會投給韓就是希望在民進黨執政20年後所造成市政上許多結構、制度、人事的腐化及缺失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可以大力追討綠營任內的潛在弊案,給高雄帶來新氣象。拋開「落跑選總統」這個最傷害高雄人感情與摧毀自己誠信所形成的罷免主因以外,韓市府在上任之後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特別針對前朝弊案的方向去追打,比較朝向實踐自己市政規劃的方向去走。
大家有印象的主要是「路平燈亮水溝通」(清淤)、 「雙語教育」、「防疫零本土案例」等等,其他還有一些招商引資跟特色觀光的實績(比如與黃明志合作),但這些東西與當時到現在大家(包括非高雄市民)形成強烈印象的「高雄發大財」、「愛情摩天輪」、「迪士尼來高雄」、「太平島挖石油」等「政見」(韓陣營認為這些不能算是正式政見)重疊度很低,也造成許多人認為韓的政見執行率低落,進而形成罷免的理由之一。
在一些民調數字與民情氛圍的探聽中可以發現,許多高雄市民或許對韓市長本人有強烈的厭惡情緒,但對於李四川、葉匡時與陳雄文等三位副市長為首的「國民黨高雄市府團隊」其實算是偏向肯定的,包括看似小事的「清淤」,卻剛好在高雄的雨季來臨時達成了減緩淹水災情、雨水消退快速的功效,這點有許多高雄人給予肯定,也造成五月底無論是政黨或媒體的民調,「一定會去投罷免同意」都下降了快10%之多的原因。
對特地回去投票的北漂青年族群來說,「討厭韓國瑜」已經是整體同儕氛圍與個人深刻的信念,基本上不受政績表現影響。但對在地生活、確實感受到韓市府治理績效的高雄居民來說,要不要因為「討厭韓國瑜」連帶把做得其實不錯的市府團隊一起罷免掉、搞得接下來三個月到半年高雄繼續吵選舉這一點,是有猶豫的。這也是國民黨在必須冷卻罷免卻又不得不出手的有限發聲當中,全部聚焦於市政,絕口不提韓國瑜三個字的原因,這確實是正確的戰術,也與國民黨自身的立場有關。
從 #國民黨整體 的角度來看
對很多國民黨/藍營人士來說,其實內心對於罷韓也同樣糾結。他們或許不一定認同韓國瑜的種種言行,卻絕對支持國民黨高雄市府團隊的努力。除了忠於政黨的立場以外,挺過罷免不只攸關藍營在20年後重奪港都能否進一步站穩腳跟、培養青壯人才,也關乎國民黨在南部的整體政治盤勢能否在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情況下繼續支撐、備戰。少了2018的「韓流」加持,不只在高雄地上次翻盤的市議員席次,許多上次大勝、撿到的縣市到時候可能又要吐回去給綠營與小黨。可以說,罷韓過關與否不只關乎高雄當下的一席,更影響國民黨未來二至四年政治版圖的興衰。這也是許多藍營人士願意為了更重要的大義到高雄工作穩住市府的原因。
然而,如果從更長遠的時程來看,罷韓通過與否,其實隱隱延續黨內的山頭與路線之爭。從2018年底「韓流」崛起到現在,國民黨(與藍營)內部過往因為省籍、區域、世代、政見路線不同的內隱矛盾被嚴重激化,進而形成當時所謂「菁英藍」與「草根藍」、「權貴大佬」與「庶民群眾」等種種標籤化的群體分裂,也造成國民黨本身與「藍營」越離越遠,遑論得到台灣社會主流、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認同。
(越來越多人會說自己政治光譜偏藍,但談到國民黨就嘆氣。)
因此,對於罷韓通過與否,不乏有藍營支持者認為與其放任狂暴化的韓粉騎劫國民黨原本的的溫和路線,不如就讓這次罷韓通過,以免飲鳩止渴、夜長夢多,進而干擾國民黨的改革議程與未來重返執政的可能。然而,這樣的想法或許過於簡化了罷韓結果延伸出的政治可能性、韓國瑜在藍營所代表的角色與其陣營的決策想法。不管罷韓通過與否,無論是為了延續政治生命或者怪罪黨中央挺韓不力,韓陣營與韓粉其實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缺席明年黨主席選舉。認為罷韓通過,韓國瑜與其勢力就會在藍營同溫層煙消雲散,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再者,韓國瑜之所能凝聚起一大批「韓粉」的原因,就在於他和這些群眾基礎來自於相同生長背景與世代記憶的傳統國民黨支持者之間有著高度共鳴。無論是「黃復興」、「深藍」、「懷念兩蔣時期的長輩」、「外省軍公教」等等外界簡化的稱呼,在這些標籤下的群體數量依然龐大,構成了韓在總統大選中仍能得到552萬票的基礎。此外,在蔡英文獲得中間選民與年輕人一面倒灌票、贏得817萬票的大勝以後,挺韓群體對於時代變遷、國際局勢與台灣社會氛圍變化的不平與相對剝奪感也仍未消失,甚至更加強烈。他們的政治代言人,在僅存的藍營大咖與接班梯隊中放眼望去,除了韓國瑜,很難再做第二人想。
考慮到目前約30萬人的國民黨黨員結構當中,即便經過新任黨中央的努力號召,但40歲以下黨員估計仍只有5%上下這點來看,無論韓國瑜在總統大選(台灣社會)或高雄市罷免(高雄市民)的種種政治考驗大海中是如何不斷遭逢挫敗,只要回到國民黨這個小池子,他還是很有「一遇韓粉便化龍」的可能。這就不能不引起一些關切國民黨再起前途與改革議程的人們高度憂慮。當中許多人已經預見到,罷韓一旦通過,不只高雄的光復路要換市長,臺北的八德路恐怕明年也得換主席。如此政治上的「連坐效應」,不能不說是極為諷刺與悲哀的。
從 #黨中央的角度
遷台以後最年輕的主席與黨中央團隊好不容易在總統立委大敗的殘局中以「世代交替」之姿上任,在亟欲推進自身改革議程的同時,卻不得不同時面臨與處理殘局帶來的後遺症。除了得為不受控的不分區立委名單頻頻背鍋以外,數位化、挺韓過罷免、改革委員會各組論述、可能的市長補選等重大改革關卡不是自身鞭長莫及,就是目前成效尚未顯現。缺乏政治資本與籌碼的同時,卻又要面臨黨內外各種勢力的掣肘與逐漸升高的不滿,確實難為。
站在政黨政治的立場(以及上述談到的諸多國民黨考量),黨中央當然一定要挺國民黨的市長與市府團隊度過罷免,何況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公民運動,而是赤裸裸有執政黨與國家機器介入的政治鬥爭。這段時間以來,國民黨派遣諸多過往擁有行政幹才實績的戰將與核心幕僚南下傾囊相助,挺韓應可說是毫無保留。儘管如此,黨中央卻難以有心神應對罷韓通過與否以後,可能面臨這位當初相挺的韓市長「同志」來挑戰自己的尷尬。這樣的糾結,也讓許多想要襄助韓挺過罷免、卻又不樂見黨中央改革議程受阻的人心煩意亂、難以出力。
對目前的黨中央來說,最好的結局當然是罷韓未過、且韓願意收心好好留在高雄補償與履行市長的責任,不再對其他政治職位起心動念。如此一來,黨中央不但不用面對幾乎必敗的補選挑戰,「再背一次鍋」,且也贏得後續足夠的時間與政治資本繼續推進自身的改革議程。然而,無論是前者的客觀數字或對後者的主觀信任評估,這兩者的機率都不是那麼樂觀。
寫到這裡,其實應該還要帶一下罷免結果對於對於國民黨其他政治人物的影響與他們未來走向的可能,不過許多更專業的政論雜誌與記者前輩們都已多有著墨,此處就按下不表。
從自身的感受來說,筆者依然記得2018年底從國外回來,身邊的年輕朋友一股腦地回高雄投票挺韓的情景。但短短半年後返回台灣,無論是臉書同溫層與身邊的同一群人卻開始強烈反韓,甚至罷免之議都開始出現。
對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來說,反對韓市長選總統,與支持韓市長做好高雄市長,兩者並不衝突。2019年反對韓國瑜的人,未必不是2018年曾支持並幫助韓國瑜的人。這大概也是王金平前院長前幾天出來表態「身為當初的支持者,希望韓國瑜做好做滿」最真實的心境。
至於2020年的現在的大家在想什麼,就只有每個人自己知道了。
對外,民進黨動用執政資源與國家機器推動罷韓、展望市長補選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某種程度上,投票罷免既是一種民主制度實踐的展現,但罷韓如果沒過,卻也不啻於是抵抗一黨獨大的另一種民主制衡精神的落實。
作為一個關心國民黨改革議程、期待它重返執政的年輕人。究竟是讓高雄市民為國民黨一勞永逸地罷掉韓國瑜這個可能的心腹之患,長痛不如短痛好?還是罷韓沒過,讓韓國瑜好好留在高雄當市長、為國民黨贏得喘息空間為好?筆者難以下定見,因為無論投票結果為何,牽涉到票數高低與諸多因素,後續的發展都太難把握。理論上,後者看來應當是眼前的穩妥之策……
然而,國民黨還有這個時間嗎?
——————
好吧,最後還是講一下自己目前預估的結果:
最新的數字相當緊繃,就是過去兩個星期從大約70-75萬退回到60-65萬出頭了,這也是民進黨終於不演了在最後兩天下達動員令的重要原因(有趣的是,甫勝選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的趙天麟當初相對於菊系的高閔琳確實是比較主張政黨要介入罷韓的,這也可能是在地情勢影響讓民進黨中央順勢作出了決定)。影響票數的最後因素從主流論點看來只剩下兩個:
(1)北漂年輕人、青壯派這個族群有多少人願意回家投票?我身邊大概是一半一半,IG可以看到不少高雄朋友放家鄉風景的照片或返鄉高鐵的動態、今早與昨晚的高鐵月台也有不少返鄉年輕人的照片。所以罷韓方無論是國家隊到民間團體,這段時間使出許多招數希望吸引/協助更多年輕人回家投票確實是正確的戰術。
(2)再來就是天候了。高雄縣區地形多山,以往豪大雨時都是淹水的重災區,依照連日更新修正的天氣預報來看,6號白天高雄為多雲時陰短暫雨或雷雨,氣溫在27至32度之間,午後應該會有短暫局部雷陣雨。雨太大的地方加上投票所有些距離,一些人可能會因此放棄投票,就看雨多大能影響幾%(1%約23,000票),但這應該沒人能即時測得出來。
最後結果,我認為罷韓應該還是會低空飛過。
坦白說,這可能也是對國民黨來說最難以承受的結果。
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