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果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次如一串葡萄般綁著10個公投項目的選舉,造成了史上最冗長時間的投票及開票過程,不只是選務人員精疲力竭,投票的民眾也怨聲四起。
除了縣市長及縣市議員的選舉結果,公投議題的結果更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在性別議題、福島核食、以核養綠等議題的結果,更是讓許多人驚訝——原來在媒體上關注度極高的許多議題,都在這次公投,顯示了不同於預想的強大主流民意。
延伸閱讀:〈圖表整理包/10大公投結果一覽 7案通過、3案不通過〉,聯合報。
網路盛行的時代,大數據幾乎佔領了我們的生活,從看影片、社群軟體到入口網站的喜好度,在分析使用者的喜好、群體、甚至所屬政治傾向後,大數據提供了我們更喜歡的內容、更合胃口的資訊,以提供該網站的使用率。然而這樣的現象,卻帶來了另一個隱藏的危機。當我們只「聽其所想,視其所好」的時候,便落入了同溫的陷阱中,打開社群軟體、入口網站、影音媒體,看見及聽見的,都是和自己相同論述、相同立場的資訊時,覺得自己所堅持的立場即是「大多數主流民意」也並不意外。
延伸閱讀:〈選後你也崩潰嗎? 臉書「同溫層」害誤判情勢〉,TVBS。
然而,這次公投卻打破了這樣的風平浪靜。
我的外婆今年89歲,身體健康,頭腦清晰。她是民國38年後跟隨中華民國政府軍隊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軍眷」,對她來說,蔣公就是永遠精神的領袖與指標,沒有懸念。使用傳統媒體便是她唯一能獲得資訊的方式,和菜市場的婆婆媽媽們聊天就是她唯一固定參與的社群。她不會使用網路,也沒有公開發聲的管道,也許心中固有的想法已經是上個世紀的舊觀念,但那仍然需要被尊重與理解,不能被忽略或是被歸納為「沒跟上時代的想法」而被漠視。
她不太懂公投到底在講甚麼,政治的手段,各政黨的立場,冗長的敘述和複雜艱難的用詞,或乃至排隊的長龍也許都讓年屆九十高齡的她覺得十分疲憊。但是,當她走進投開票所,投下她的一票時,就表示她身為中華民國國民、擁有表達自由意志的權力,和每一位「年輕人」無所差別。
真實的世界是殘酷的,並不如大數據一般會選擇投其所好,甚至相對立場的人會也毫不保留地表達他們尖銳及不留情面的意見,或是展現更激烈的手段。公投的目的原是讓公民可以對特殊議題展現自己的意志,使政府作為在某些特殊議題上施政的參考,立意原是美好,但在不夠成熟的議題審核制度,及大多民眾不夠了解議題內容,以及議題內容過於複雜,並未使用簡單語言使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都容易理解的狀況下,公投變成了有特定政治立場與資源的高知識群體們用來撕裂社會的一把利刃。
在公投前的幾個月,網路上開始出現一些「公投口訣」/「公投懶人包」,不論是議題中的哪一方都不約而同地這樣做。這當然有助於投票的順利進行,但這樣的「口訣」,真的能展現公民意志嗎? 如同考大學時背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口訣一般,我們其實和每個元素都不太熟,但我們仍然靠著背誦它們的位置和電荷數拿下了高分,然後,我們考上了想要的大學,有些人也利用著同樣的方式念到了博士,於是,我們很自然地覺得,當我們無法解決或是無法理解的時候,背口訣就可以讓我們拿到高分。我們開始教導很多「看不太懂公投議題的人」背下那些口訣,來達到我們希望他們表現的「公民意志」。
這樣在資訊不均等下所表現出來的「公民意志」,真的能改善我們的社會氛圍、促進重大議題的解決,還是製造更大的社會撕裂呢?投票不是考試,也許我們認為淺顯易懂的概念,在別人看來並不是如此。
在這個用網路互相交流的時代,許多社會議題的資訊大多利用網路傳播,但卻忽略了有另一部分的人,仍然習慣使用封閉式的社群網路,或是傳統媒體或是口耳相傳的方法來吸收資訊。這並非單純的世代、年齡因素可解釋,更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必須看見與理解每一個人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固守的信念。沒有人應該是弱勢,更不應該成為沉默的弱勢。
當網路成為許多族群普遍獲取資訊和發聲的平台和管道時,有另一部分的人,更需要我們的耐心、關心、理解和重視。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來修補裂痕,而所謂的理解,並不應該只是「努力尋求他人的理解」而是願意「尋求他人理解之前,先盡心盡力理解他人」的柔軟身段與意志。
臺灣深化民主的路上,未來我們還要面對更多次的抉擇、更多的立場衝突、甚至更多的裂痕,世界仍然不停地往前走,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一種前進方式。透過理解他人,也許我們才更能看見自己的不足。
“去年1124大選的公投結果,描繪出台灣社會以「地方」為中心的保守圖像,對台北政壇爭論不休的「價值議題」如同性婚姻等毫不買單,更在攸關民生議題的核能及反核食議題上大舉投下贊成票。有人說這是一場世代戰爭,而保守的老人們徹底獲勝,在選後更形成一股台灣社會世代之間的對立情緒蔓延。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以自身家人經驗為例,探索「網路社群」以為的”主流民意“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差距,並點出真正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在於: 1.公投前的「資訊不對等」與「各種試圖影響投票意志的手段」造成公投結果顯示的「全民意志」是否真實精確,以及 2.應該在快速進步的資訊時代中寬容對待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個人,以尋求一個民主更加深化的臺灣。
選舉結果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次如一串葡萄般綁著10個公投項目的選舉,造成了史上最冗長時間的投票及開票過程,不只是選務人員精疲力竭,投票的民眾也怨聲四起。
除了縣市長及縣市議員的選舉結果,公投議題的結果更是引人注目的焦點。在性別議題、福島核食、以核養綠等議題的結果,更是讓許多人驚訝——原來在媒體上關注度極高的許多議題,都在這次公投,顯示了不同於預想的強大主流民意。
延伸閱讀:〈圖表整理包/10大公投結果一覽 7案通過、3案不通過〉,聯合報。
網路盛行的時代,大數據幾乎佔領了我們的生活,從看影片、社群軟體到入口網站的喜好度,在分析使用者的喜好、群體、甚至所屬政治傾向後,大數據提供了我們更喜歡的內容、更合胃口的資訊,以提供該網站的使用率。然而這樣的現象,卻帶來了另一個隱藏的危機。當我們只「聽其所想,視其所好」的時候,便落入了同溫的陷阱中,打開社群軟體、入口網站、影音媒體,看見及聽見的,都是和自己相同論述、相同立場的資訊時,覺得自己所堅持的立場即是「大多數主流民意」也並不意外。
延伸閱讀:〈選後你也崩潰嗎? 臉書「同溫層」害誤判情勢〉,TVBS。
然而,這次公投卻打破了這樣的風平浪靜。
我的外婆今年89歲,身體健康,頭腦清晰。她是民國38年後跟隨中華民國政府軍隊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軍眷」,對她來說,蔣公就是永遠精神的領袖與指標,沒有懸念。使用傳統媒體便是她唯一能獲得資訊的方式,和菜市場的婆婆媽媽們聊天就是她唯一固定參與的社群。她不會使用網路,也沒有公開發聲的管道,也許心中固有的想法已經是上個世紀的舊觀念,但那仍然需要被尊重與理解,不能被忽略或是被歸納為「沒跟上時代的想法」而被漠視。
她不太懂公投到底在講甚麼,政治的手段,各政黨的立場,冗長的敘述和複雜艱難的用詞,或乃至排隊的長龍也許都讓年屆九十高齡的她覺得十分疲憊。但是,當她走進投開票所,投下她的一票時,就表示她身為中華民國國民、擁有表達自由意志的權力,和每一位「年輕人」無所差別。
真實的世界是殘酷的,並不如大數據一般會選擇投其所好,甚至相對立場的人會也毫不保留地表達他們尖銳及不留情面的意見,或是展現更激烈的手段。公投的目的原是讓公民可以對特殊議題展現自己的意志,使政府作為在某些特殊議題上施政的參考,立意原是美好,但在不夠成熟的議題審核制度,及大多民眾不夠了解議題內容,以及議題內容過於複雜,並未使用簡單語言使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都容易理解的狀況下,公投變成了有特定政治立場與資源的高知識群體們用來撕裂社會的一把利刃。
在公投前的幾個月,網路上開始出現一些「公投口訣」/「公投懶人包」,不論是議題中的哪一方都不約而同地這樣做。這當然有助於投票的順利進行,但這樣的「口訣」,真的能展現公民意志嗎? 如同考大學時背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口訣一般,我們其實和每個元素都不太熟,但我們仍然靠著背誦它們的位置和電荷數拿下了高分,然後,我們考上了想要的大學,有些人也利用著同樣的方式念到了博士,於是,我們很自然地覺得,當我們無法解決或是無法理解的時候,背口訣就可以讓我們拿到高分。我們開始教導很多「看不太懂公投議題的人」背下那些口訣,來達到我們希望他們表現的「公民意志」。
這樣在資訊不均等下所表現出來的「公民意志」,真的能改善我們的社會氛圍、促進重大議題的解決,還是製造更大的社會撕裂呢?投票不是考試,也許我們認為淺顯易懂的概念,在別人看來並不是如此。
在這個用網路互相交流的時代,許多社會議題的資訊大多利用網路傳播,但卻忽略了有另一部分的人,仍然習慣使用封閉式的社群網路,或是傳統媒體或是口耳相傳的方法來吸收資訊。這並非單純的世代、年齡因素可解釋,更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必須看見與理解每一個人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固守的信念。沒有人應該是弱勢,更不應該成為沉默的弱勢。
當網路成為許多族群普遍獲取資訊和發聲的平台和管道時,有另一部分的人,更需要我們的耐心、關心、理解和重視。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來修補裂痕,而所謂的理解,並不應該只是「努力尋求他人的理解」而是願意「尋求他人理解之前,先盡心盡力理解他人」的柔軟身段與意志。
臺灣深化民主的路上,未來我們還要面對更多次的抉擇、更多的立場衝突、甚至更多的裂痕,世界仍然不停地往前走,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一種前進方式。透過理解他人,也許我們才更能看見自己的不足。
謝雨珊-〈38度左右〉
韓國高麗大學護理學院博士候選人暨計畫研究員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