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原本預計將延宕數日到數週的美國大選,在一片驚嘆聲中,僅僅一晚就分出高下,由代表共和黨的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回鍋擔任第47任總統。一週之後,共和黨確定拿下聯邦參、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實現完全執政,更暌違20年贏得全美總統普選票,締造堪稱創紀錄的「大滿貫」勝利。
面對川普回鍋的不可測風險,台灣輿論除了擔心「川普會不會棄台?」、「會對台灣商品課徵多少關稅?」、「台積電會不會被挖走」之外,也緊隨川普在社群媒體平台的發言,或驚嘆、或驚嚇於他快速推出的各項內閣人事案,而台灣朝野為了前國務卿龐培歐、前駐聯合國大使海莉等曾先後訪台的著名反共友台人士被川普公開宣告本任期內不會聘用,陷入交相指責「押錯寶」、「唱衰台灣」,隨後又為了知名挺台參議員魯比歐將接任國務卿而額手稱慶。
撇開台灣媒體呈現的一片紛擾,筆者在本篇不打算探討川普新任期的對外戰略及人事任命等外界熱議的問題,而特別想燒個冷灶,談談原本與台灣的國民黨一樣陷入不受年輕選民歡迎、在族群人口結構上居於劣勢,而且黨內長期標舉的政綱逐漸無法爭取多數選民青睞的美國共和黨,是怎麼樣在短短四年內實現復興,不僅重返執政,還是奪得令人歎服的「大滿貫」勝利。
曾經代表國民黨競選總統的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曾說過:「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時不少人嘲笑這又是一句「韓式廢話」,拿來當作韓國瑜無德無能的證據之一。但仔細想想:既然這是一句近乎廢話的老生常談,想必國民黨早就付諸實行,努力爭取台灣多數選民的支持了吧?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攤開台灣的選民光譜和族群結構,我們清楚地看到:
從上述事實來看,國民黨連續12年無法重返執政,完全不令人意外,因為票少的就是會輸。可能有人不服氣,認為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總統大選得票不過40%,在野陣營得票總計60%,也掌握國會多數席次和地方執政縣市大多數,進而主張只是在野黨整合失敗,讓民進黨漁翁得利而已。
這種心態也投射在民眾黨的好感度一直遠低於反感度,因為該黨不僅受到統獨光譜上比較接近的民進黨選民厭惡,也被國民黨選民認為是破壞在野整合的主要戰犯。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選舉時已有民調指出,縱使在野兩黨整合成一組,只要民眾黨的柯文哲不是當正的,該組支持度立刻下滑至五成出頭,僅領先民進黨的賴蕭配5%上下,顯示民眾黨主力支持群的大學以上年輕選民根本不買國民黨的帳。選後也有民調顯示,如果總統大選再投一次票,賴清德的得票率將上升到49%,主要是柯文哲涉案遭羈押後,不少他的選民倒向民進黨所致。
可能有人會問:國民黨高層難道看不清以上種種結構性的劣勢嗎?為什麼沒有調整路線?
筆者可以選擇用紮實的證據,配合嚴謹的推論,以較長的篇幅來論述這個問題,但限於篇幅,也不想讓讀者失去耐性,就用現在最流行的「先講重點」:因為國民黨「架接玫瑰」的外來體質,導致該黨高層仍由外省族群主導的政商集團控制,他們的故國情懷、與中國大陸及海外僑界千絲萬縷的聯繫,讓國民黨無法推動痛苦但必要的轉型。近年來在朱立倫主席的帶領下,雖然年輕化與國際化的改革成果逐漸顯現,仍暫時難以徹底改變大眾的刻板印象。
縱使今日的國民黨中央因失去黨產及中央執政權,導致手裡的「糖與鞭子」大幅縮手,形成「弱幹強枝」的現狀。但縱使如此,今天擁有民意直接授權且手握地方行政權的的各地縣市首長,絕大多數是國民黨籍,為什麼這些地方藩鎮無法重演歷史上「進軍中央」的劇碼,而是坐等民進黨的對手在2026年捲土重來呢?
這涉及不同諸侯之間複雜的合縱連橫,除非產生一位足以服眾的共主,否則當前國民黨「多頭馬車」的情況還是會持續下去。
相比國民黨,共和黨又做了些什麼,才能夠「浴火重生」呢?
答案很明顯,就是川普帶領的MAGA派翻轉了傳統以中上階級、白人為主體的共和黨選民結構,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吸納了飽受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及外來非法移民搶工作所苦的藍領階級。這些勞工除了一般認知的白人中下階級外,從出口民調的結果顯示,還包括四成出頭的西語裔,這才是共和黨打垮近年來日益菁英化的民主黨的主因(註:其實川普在非裔群體也略有斬獲,但總得票率約12%,不是致勝的主因)。
有人可能會說:「美國沒有像台灣一樣有統獨爭議,川普用經濟議題爭取跨族群的支持相對比較簡單」,這是不瞭解美國長年兩極對立情況才會說出的話。美國的確沒有國族認同的問題,但長期在墮胎、槍管、性別、移民、財稅、外交等方方面面幾乎都呈現尖銳的兩極對立,甚至民間頻頻傳出「需要一場內戰來解決問題」的呼聲,請問台灣有演變到這樣的地步嗎?
如果面對這樣分裂的美國,川普都有辦法帶著老邁且漸居社會非主流的共和黨實現大逆襲,大舉收割跨族裔、跨階層的選民,那麼國民黨身處族群高度融合、內部對立和暴力陰影遠較美國輕微的台灣,又有什麼理由不能痛下決心,真正改革自己,來吸引更多群眾的支持呢?
先不談長遠的規畫,筆者只想先談一個立即要處理的現實問題:當民眾黨可能失去柯文哲這個核心,國民黨要如何在2026年的地方選舉爭取該黨以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年輕族群為主體的支持群眾?如果由下而上的「藍白合」在地方選舉失敗,國民黨又哪來的底氣實現2028年的政黨輪替?
從理論上來說,當柯文哲遭到民進黨執政下的司法體系一再延押,並且藍白兩黨在立法院已在眾多議題上進行實質合作,民眾黨的年輕支持者應該是最容易被國民黨爭取的一群選民,只要有他們力挺,無論是地方選舉還是總統大選,國民黨應該都可以穩拿五成以上選票才對吧?
既然短期內贏得勝選的路徑如此清晰,國民黨現在應該抓緊時間,好好研究「支持民眾黨的年輕族群,和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彼此差異到底在哪裡」?既然支持民眾黨的年輕族群是一批國族認同和民進黨相近,但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人,他們不滿的點在哪裡?會不會是他們學歷雖高、但面對台灣的高房價、低薪資和種種社會不公,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而這種感受是無法被國族認同的激情蓋過去的,也不是依賴上一代的經濟支持可以緩解的?
筆者在此提出一種基於若干數據的假說:民眾黨的主力支持者是一群「高學歷、但自認受到高挫折」的選民,而且他們的年紀相對於民進黨的年輕支持群體來得更年輕,因此在他們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沒有殘留太多反對國民黨舊威權的記憶,而是更多保有反對民進黨新威權的反感。這種集體記憶和世代感受,才是國民黨應該好好利用和爭取的。
最後,筆者想指出,想推動在野整合,「由上而下」拉攏幾個民眾黨頭人(如黃國昌、蔡璧如,甚至是網紅「館長」等人)是沒有效用的,這點從民眾黨推出多位地方候選人都鎩羽而歸,可見該黨的支持群體只認同柯文哲代表的「反體制、反威權」品牌,不會因為黨內高層支持誰就一定跟著支持誰。
所以,國民黨可以參考共和黨谷底翻身的經驗,重點爭取現階段最容易爭取的一批選民,先贏得2026年地方選舉,再徐圖2028年的政黨輪替。
所謂「有心就有路」,川普的成功告訴所有陷入老化、非主流邊陲的各國政治勢力,只要認準了當下社會氛圍的走向,找到可能認同自己的潛在選民,堅定地走一條困難但前景看好的政治路,就有歡欣收割豐碩政治果實的一天。謹以此與台灣在野陣營諸君共勉。
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原本預計將延宕數日到數週的美國大選,在一片驚嘆聲中,僅僅一晚就分出高下,由代表共和黨的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回鍋擔任第47任總統。一週之後,共和黨確定拿下聯邦參、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實現完全執政,更暌違20年贏得全美總統普選票,締造堪稱創紀錄的「大滿貫」勝利。
面對川普回鍋的不可測風險,台灣輿論除了擔心「川普會不會棄台?」、「會對台灣商品課徵多少關稅?」、「台積電會不會被挖走」之外,也緊隨川普在社群媒體平台的發言,或驚嘆、或驚嚇於他快速推出的各項內閣人事案,而台灣朝野為了前國務卿龐培歐、前駐聯合國大使海莉等曾先後訪台的著名反共友台人士被川普公開宣告本任期內不會聘用,陷入交相指責「押錯寶」、「唱衰台灣」,隨後又為了知名挺台參議員魯比歐將接任國務卿而額手稱慶。
撇開台灣媒體呈現的一片紛擾,筆者在本篇不打算探討川普新任期的對外戰略及人事任命等外界熱議的問題,而特別想燒個冷灶,談談原本與台灣的國民黨一樣陷入不受年輕選民歡迎、在族群人口結構上居於劣勢,而且黨內長期標舉的政綱逐漸無法爭取多數選民青睞的美國共和黨,是怎麼樣在短短四年內實現復興,不僅重返執政,還是奪得令人歎服的「大滿貫」勝利。
曾經代表國民黨競選總統的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曾說過:「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時不少人嘲笑這又是一句「韓式廢話」,拿來當作韓國瑜無德無能的證據之一。但仔細想想:既然這是一句近乎廢話的老生常談,想必國民黨早就付諸實行,努力爭取台灣多數選民的支持了吧?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攤開台灣的選民光譜和族群結構,我們清楚地看到:
從上述事實來看,國民黨連續12年無法重返執政,完全不令人意外,因為票少的就是會輸。可能有人不服氣,認為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總統大選得票不過40%,在野陣營得票總計60%,也掌握國會多數席次和地方執政縣市大多數,進而主張只是在野黨整合失敗,讓民進黨漁翁得利而已。
這種心態也投射在民眾黨的好感度一直遠低於反感度,因為該黨不僅受到統獨光譜上比較接近的民進黨選民厭惡,也被國民黨選民認為是破壞在野整合的主要戰犯。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選舉時已有民調指出,縱使在野兩黨整合成一組,只要民眾黨的柯文哲不是當正的,該組支持度立刻下滑至五成出頭,僅領先民進黨的賴蕭配5%上下,顯示民眾黨主力支持群的大學以上年輕選民根本不買國民黨的帳。選後也有民調顯示,如果總統大選再投一次票,賴清德的得票率將上升到49%,主要是柯文哲涉案遭羈押後,不少他的選民倒向民進黨所致。
可能有人會問:國民黨高層難道看不清以上種種結構性的劣勢嗎?為什麼沒有調整路線?
筆者可以選擇用紮實的證據,配合嚴謹的推論,以較長的篇幅來論述這個問題,但限於篇幅,也不想讓讀者失去耐性,就用現在最流行的「先講重點」:因為國民黨「架接玫瑰」的外來體質,導致該黨高層仍由外省族群主導的政商集團控制,他們的故國情懷、與中國大陸及海外僑界千絲萬縷的聯繫,讓國民黨無法推動痛苦但必要的轉型。近年來在朱立倫主席的帶領下,雖然年輕化與國際化的改革成果逐漸顯現,仍暫時難以徹底改變大眾的刻板印象。
縱使今日的國民黨中央因失去黨產及中央執政權,導致手裡的「糖與鞭子」大幅縮手,形成「弱幹強枝」的現狀。但縱使如此,今天擁有民意直接授權且手握地方行政權的的各地縣市首長,絕大多數是國民黨籍,為什麼這些地方藩鎮無法重演歷史上「進軍中央」的劇碼,而是坐等民進黨的對手在2026年捲土重來呢?
這涉及不同諸侯之間複雜的合縱連橫,除非產生一位足以服眾的共主,否則當前國民黨「多頭馬車」的情況還是會持續下去。
相比國民黨,共和黨又做了些什麼,才能夠「浴火重生」呢?
答案很明顯,就是川普帶領的MAGA派翻轉了傳統以中上階級、白人為主體的共和黨選民結構,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吸納了飽受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及外來非法移民搶工作所苦的藍領階級。這些勞工除了一般認知的白人中下階級外,從出口民調的結果顯示,還包括四成出頭的西語裔,這才是共和黨打垮近年來日益菁英化的民主黨的主因(註:其實川普在非裔群體也略有斬獲,但總得票率約12%,不是致勝的主因)。
有人可能會說:「美國沒有像台灣一樣有統獨爭議,川普用經濟議題爭取跨族群的支持相對比較簡單」,這是不瞭解美國長年兩極對立情況才會說出的話。美國的確沒有國族認同的問題,但長期在墮胎、槍管、性別、移民、財稅、外交等方方面面幾乎都呈現尖銳的兩極對立,甚至民間頻頻傳出「需要一場內戰來解決問題」的呼聲,請問台灣有演變到這樣的地步嗎?
如果面對這樣分裂的美國,川普都有辦法帶著老邁且漸居社會非主流的共和黨實現大逆襲,大舉收割跨族裔、跨階層的選民,那麼國民黨身處族群高度融合、內部對立和暴力陰影遠較美國輕微的台灣,又有什麼理由不能痛下決心,真正改革自己,來吸引更多群眾的支持呢?
先不談長遠的規畫,筆者只想先談一個立即要處理的現實問題:當民眾黨可能失去柯文哲這個核心,國民黨要如何在2026年的地方選舉爭取該黨以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年輕族群為主體的支持群眾?如果由下而上的「藍白合」在地方選舉失敗,國民黨又哪來的底氣實現2028年的政黨輪替?
從理論上來說,當柯文哲遭到民進黨執政下的司法體系一再延押,並且藍白兩黨在立法院已在眾多議題上進行實質合作,民眾黨的年輕支持者應該是最容易被國民黨爭取的一群選民,只要有他們力挺,無論是地方選舉還是總統大選,國民黨應該都可以穩拿五成以上選票才對吧?
既然短期內贏得勝選的路徑如此清晰,國民黨現在應該抓緊時間,好好研究「支持民眾黨的年輕族群,和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彼此差異到底在哪裡」?既然支持民眾黨的年輕族群是一批國族認同和民進黨相近,但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人,他們不滿的點在哪裡?會不會是他們學歷雖高、但面對台灣的高房價、低薪資和種種社會不公,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而這種感受是無法被國族認同的激情蓋過去的,也不是依賴上一代的經濟支持可以緩解的?
筆者在此提出一種基於若干數據的假說:
民眾黨的主力支持者是一群「高學歷、但自認受到高挫折」的選民,而且他們的年紀相對於民進黨的年輕支持群體來得更年輕,因此在他們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沒有殘留太多反對國民黨舊威權的記憶,而是更多保有反對民進黨新威權的反感。
這種集體記憶和世代感受,才是國民黨應該好好利用和爭取的。
最後,筆者想指出,想推動在野整合,「由上而下」拉攏幾個民眾黨頭人(如黃國昌、蔡璧如,甚至是網紅「館長」等人)是沒有效用的,這點從民眾黨推出多位地方候選人都鎩羽而歸,可見該黨的支持群體只認同柯文哲代表的「反體制、反威權」品牌,不會因為黨內高層支持誰就一定跟著支持誰。
所以,國民黨可以參考共和黨谷底翻身的經驗,重點爭取現階段最容易爭取的一批選民,先贏得2026年地方選舉,再徐圖2028年的政黨輪替。
所謂「有心就有路」,川普的成功告訴所有陷入老化、非主流邊陲的各國政治勢力,只要認準了當下社會氛圍的走向,找到可能認同自己的潛在選民,堅定地走一條困難但前景看好的政治路,就有歡欣收割豐碩政治果實的一天。謹以此與台灣在野陣營諸君共勉。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全球視野
【譯叢天下:來自台灣的國民黨代表勇闖華府/Politco】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
【李縉穎:朱立倫「愛台親美」的結構與契機——重塑2022戰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