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黨全代會在7月23日落幕,確定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後,2024年總統大選又邁入了下一個階段。雖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全代會上提出在野勢力共組「執政大聯盟」的構想,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相應提出「藍白合應是價值理念的討論,而不是權位的分配」的說法作為回應,但目前非綠陣營的整合仍停留在初步概念的層次,亟待有識之士集思廣益,將概念進一步形成架構,才能讓「執政大聯盟」成為可能的現實。
或者有人會認為,柯文哲強調價值理念的說詞,只是推託或要價的藉口,但如果深究藍白兩大陣營的支持者組成,就可以發現柯文哲的說法其來有自。翻開TVBS、美麗島電子報和台灣民意基金會等較具公信力的民調數據,可以發現藍營盤勢已經萎縮成中北部、軍公教背景、50歲以上、高中職學歷及外省、客家族群背景的約20%選民;白色力量的支持者則有著高學歷、年輕化、跨區域及族群背景的特質。這兩股力量,雖不至於像柯文哲一度提出的「像油與水不相容」,但確實不像是過去國親新三股泛藍勢力一樣系出同源,只是領導頭人各有不同而已。
況且白色力量的支持者是台灣選民中最有自主性的一群,就連柯文哲本人都無法控制其流向,這可以從他過去幾次試圖號召支持者力挺他提名的對象,卻只有長年的副手黃姍姍勉強可以拿到大部分白色選票就可見一斑。如果藍白陣營不能就價值理念深度整合,這股白色力量輕則不投票、重則可能流向綠營,畢竟這股勢力之中不乏原本較認同民進黨的選民。
接著,如果盤點目前非綠陣營為數不多的共同政治目標,恐怕只有「促成政黨再次輪替」、「推動兩岸和平交流」、「保障能源安全」及「打擊貪腐濫權」等寥寥數點而已,而且這幾點還只是相對模糊的概念,若是進一步細究,恐怕各方理念差距相當大。倘若想以這些概念做為組建執政大聯盟的基礎,只怕還是空洞了些。這麼說吧,藍營主力選民是在社會價值上偏保守、經濟上偏既得利益的一群,他們在性別平權、保障弱勢、居住正義等議題上的立場,和以年輕、高學歷者為主的白色力量顯有不同之處,而這些歧異正是「藍白合」能否成功的關鍵,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討論。
簡言之,「藍白合」需要雙方在外交兩岸、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社會價值、司法改革、居住正義等各項重大議題上凝聚共識,產生雙方選民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政綱,才可能在實質上讓「油水交融」,締造「政黨再輪替」的條件。
再深入而論,藍白兩股勢力在上述多數議題不難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只有「兩岸」和「所得重分配」這兩道題目才是雙方理念對接的深水區。
兩岸方面,藍營在全代會上表述的立場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白營則相對模糊,只有柯文哲過去擔任台北市長任內為舉辦雙城論壇時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以及他口頭表述的「朋友要多、敵人要少」而已。藍營當然可以指稱柯文哲過去的說法只能做為台北-上海城市交流層級的基礎,遠不能滿足兩岸高層政治互動的需要。但如果白營無條件接受藍營環繞「九二共識」構成的兩岸論述,恐怕會造成一大塊選民出走,而不利於推動政黨輪替的最終目標。
所得重分配方面,藍營許多選民期待政黨輪替後能重新檢討軍公教退休金改革,也因為他們多數是「有產階級」,對居住正義相對保守。反觀白營多數的支持者是對當前台灣社經結構最感到焦慮的一群—他們普遍擁有高學歷,卻在薪資、購房及成家等問題上倍感挫折,因此他們絕不樂見補發被刪減的退休金給軍公教退休族,也對興建社會住宅和推動「囤房稅」等有助於平抑房價的措施非常關注。如果藍營主事者不能適度接納白色選民的主張,並且設法安撫自身支持者基於自利的反彈,那麼藍白合也注定只能是空中樓閣。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試著提出以下解方:
探討完理念的方方面面,藍白整合總是要跨出第一步,這點可以借鑑國際談判的常見模式,先從雙方具代表性的學者以個人身份就各項議題展開對談,再進展到雙方智庫的正式對話,如此步步為營,對雙方高層到基層的理念與情感交流方有助益。
藍白合的地板,則是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正在推動的藍白部分區域立委選區整合。這部分由於全台選區各有不同、筆者所知有限,就不著墨太多,只能強調越早、越大程度完成區域立委整合,對創造終極藍白合是有正面作用的。
至於「建立護欄」的概念,則取法拜登政府之前提出的「美中競爭而非鬥爭」的思路。藍白同屬在野陣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然而撇除雙方支持者組成及理念的差異,「誰主誰從」也是能否整合成功的關鍵。部分媒體評論提出在野陣營可以將11月20日登記參選日視為彼此整合的最後「D Day」,在此之前則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以「類初選」方式讓非綠陣營各組人馬展開競合,最終由民調最高者參選總統。
然而,這種思考有兩個盲點:(1)競合沒有約束則容易失控,最後徒然由綠營得利;(2)在野陣營將陷入優先把對方打下去的局面,反而忽略了對綠營候選人的監督,最終縱使整合成功,剩餘時間也不足以翻轉對綠營的劣勢。因此,藍白雙方必須先取得默契,讓彼此的競合不至於演變成鬥爭、彼此競爭的重點應該是「誰才是最能監督執政黨的一方」,整合的時間點也不容許拖到11月。
坊間之所以認為非綠勢力的整合是無比困難的政治任務,主要不是藍白難以整合,而是加入郭台銘的因素後,讓三重賽局變得複雜異常。部分評論認為,國民黨在成功邀請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出席全代會支持侯友宜後,下一階段的整合應該優先以郭台銘為目標,然後再處理和柯文哲的結盟問題。這種看法,是以郭台銘曾經是國民黨員,其族群背景及意識形態也比柯文哲更接近傳統的國民黨而立論,有些過於想當然耳,沒有考慮到郭台銘從加入國民黨「類初選」的過程迄今,一味霸氣需索、選輸不認又只想選總統的個人特質,更沒有認知到藍白雙方除了總統選舉外,還有未來的內閣人事、立院佈局等可以協商交換,彼此議價的空間相對較大,反觀郭台銘孤家寡人,心心念念只想直取總統大位,協商餘地相對較小。
更重要的是,如果國民黨耽溺於處理郭擬獨立參選的問題,卻坐視與民眾黨從區域立委到政策理念進一步整合的時間快速流逝,最終將會拖垮整個非綠陣營的氣勢。相反地,如果藍白雙方能循序漸進推動整合進程,非綠陣營能否整合成功的輿論壓力將會轉移到郭身上,也能擠壓與藍白部分票源重疊的郭台銘的參選空間。如此一來,縱使郭台銘在綠營暗助下取得獨立參選所需的連署書,他最終也很可能在絕大多數非綠選民的棄保之下,僅能取得有限票數,而不至於對政黨再輪替的大業造成關鍵影響。
然而,郭台銘自身反覆無常、衝動而欠缺政治智慧的作風,確實已將其獨立參選的正當性和勝選的可能性降到甚低,但他長期做為遊走藍白兩黨的幕後資助人,理當掌握兩黨高層難以對外人言說的若干政治機密。如果郭日暮途窮,難保性格激烈專斷的他不會威脅爆出猛料,讓藍白兩黨的選情受到重創,這也是他成為2024年選舉最大灰犀牛的原因所在。因此,藍白兩黨除了要為彼此競合設下護欄之外,還必須不約而同採取「尊郭」路線,並且在人事協商的整體佈局為郭營留下一定空間,這樣才能讓郭在自尊心受到維護之下,願意走藍白為他留的下台階,使在野陣營的最終整合水到渠成。
以上所言,不過是非綠陣營整合的方法論。倘若非綠選民不能體認到再讓綠營執政對台灣前途的深重危害,進而自主逼迫在野各方頭人加速整合進程,再多的方法論也不能夠保證成功。這也是為何民進黨人總是能夠在初選後快速團結,不是因為民進黨人有多麼高尚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而是綠色選民「認黨不認人」的堅強黨性,逼迫從政黨員必須團結而已。
毫不誇張的說,2024總統選舉將是至今影響台灣前途最為深遠的一次選舉。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不僅將加速台灣民主政治、責任政治與法治體系的崩壞,更將使兩岸陷入兵凶戰危的境地。因此,非綠陣營沒有不整合的本錢,而盼望政黨再次輪替的超過六成的選民,也應該積極表態,讓政黨再次輪替成為台灣民主、繁榮與和平的契機。
隨著國民黨全代會在7月23日落幕,確定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該黨參選總統後,2024年總統大選又邁入了下一個階段。雖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全代會上提出在野勢力共組「執政大聯盟」的構想,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相應提出「藍白合應是價值理念的討論,而不是權位的分配」的說法作為回應,但目前非綠陣營的整合仍停留在初步概念的層次,亟待有識之士集思廣益,將概念進一步形成架構,才能讓「執政大聯盟」成為可能的現實。
「藍白合」首先應是理念的對接
或者有人會認為,柯文哲強調價值理念的說詞,只是推託或要價的藉口,但如果深究藍白兩大陣營的支持者組成,就可以發現柯文哲的說法其來有自。翻開TVBS、美麗島電子報和台灣民意基金會等較具公信力的民調數據,可以發現藍營盤勢已經萎縮成中北部、軍公教背景、50歲以上、高中職學歷及外省、客家族群背景的約20%選民;白色力量的支持者則有著高學歷、年輕化、跨區域及族群背景的特質。這兩股力量,雖不至於像柯文哲一度提出的「像油與水不相容」,但確實不像是過去國親新三股泛藍勢力一樣系出同源,只是領導頭人各有不同而已。
況且白色力量的支持者是台灣選民中最有自主性的一群,就連柯文哲本人都無法控制其流向,這可以從他過去幾次試圖號召支持者力挺他提名的對象,卻只有長年的副手黃姍姍勉強可以拿到大部分白色選票就可見一斑。如果藍白陣營不能就價值理念深度整合,這股白色力量輕則不投票、重則可能流向綠營,畢竟這股勢力之中不乏原本較認同民進黨的選民。
接著,如果盤點目前非綠陣營為數不多的共同政治目標,恐怕只有「促成政黨再次輪替」、「推動兩岸和平交流」、「保障能源安全」及「打擊貪腐濫權」等寥寥數點而已,而且這幾點還只是相對模糊的概念,若是進一步細究,恐怕各方理念差距相當大。倘若想以這些概念做為組建執政大聯盟的基礎,只怕還是空洞了些。這麼說吧,藍營主力選民是在社會價值上偏保守、經濟上偏既得利益的一群,他們在性別平權、保障弱勢、居住正義等議題上的立場,和以年輕、高學歷者為主的白色力量顯有不同之處,而這些歧異正是「藍白合」能否成功的關鍵,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討論。
簡言之,「藍白合」需要雙方在外交兩岸、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社會價值、司法改革、居住正義等各項重大議題上凝聚共識,產生雙方選民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政綱,才可能在實質上讓「油水交融」,締造「政黨再輪替」的條件。
「藍白合」在理念對接上最大的障礙:兩岸及所得重分配
再深入而論,藍白兩股勢力在上述多數議題不難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只有「兩岸」和「所得重分配」這兩道題目才是雙方理念對接的深水區。
兩岸方面,藍營在全代會上表述的立場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白營則相對模糊,只有柯文哲過去擔任台北市長任內為舉辦雙城論壇時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以及他口頭表述的「朋友要多、敵人要少」而已。藍營當然可以指稱柯文哲過去的說法只能做為台北-上海城市交流層級的基礎,遠不能滿足兩岸高層政治互動的需要。但如果白營無條件接受藍營環繞「九二共識」構成的兩岸論述,恐怕會造成一大塊選民出走,而不利於推動政黨輪替的最終目標。
所得重分配方面,藍營許多選民期待政黨輪替後能重新檢討軍公教退休金改革,也因為他們多數是「有產階級」,對居住正義相對保守。反觀白營多數的支持者是對當前台灣社經結構最感到焦慮的一群—他們普遍擁有高學歷,卻在薪資、購房及成家等問題上倍感挫折,因此他們絕不樂見補發被刪減的退休金給軍公教退休族,也對興建社會住宅和推動「囤房稅」等有助於平抑房價的措施非常關注。如果藍營主事者不能適度接納白色選民的主張,並且設法安撫自身支持者基於自利的反彈,那麼藍白合也注定只能是空中樓閣。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試著提出以下解方:
「藍白合」的下階段步驟:二軌先行、夯實地板、建立護欄
探討完理念的方方面面,藍白整合總是要跨出第一步,這點可以借鑑國際談判的常見模式,先從雙方具代表性的學者以個人身份就各項議題展開對談,再進展到雙方智庫的正式對話,如此步步為營,對雙方高層到基層的理念與情感交流方有助益。
藍白合的地板,則是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正在推動的藍白部分區域立委選區整合。這部分由於全台選區各有不同、筆者所知有限,就不著墨太多,只能強調越早、越大程度完成區域立委整合,對創造終極藍白合是有正面作用的。
至於「建立護欄」的概念,則取法拜登政府之前提出的「美中競爭而非鬥爭」的思路。藍白同屬在野陣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然而撇除雙方支持者組成及理念的差異,「誰主誰從」也是能否整合成功的關鍵。部分媒體評論提出在野陣營可以將11月20日登記參選日視為彼此整合的最後「D Day」,在此之前則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以「類初選」方式讓非綠陣營各組人馬展開競合,最終由民調最高者參選總統。
然而,這種思考有兩個盲點:
(1)競合沒有約束則容易失控,最後徒然由綠營得利;
(2)在野陣營將陷入優先把對方打下去的局面,反而忽略了對綠營候選人的監督,最終縱使整合成功,剩餘時間也不足以翻轉對綠營的劣勢。因此,藍白雙方必須先取得默契,讓彼此的競合不至於演變成鬥爭、彼此競爭的重點應該是「誰才是最能監督執政黨的一方」,整合的時間點也不容許拖到11月。
在野整合的灰犀牛—郭台銘
坊間之所以認為非綠勢力的整合是無比困難的政治任務,主要不是藍白難以整合,而是加入郭台銘的因素後,讓三重賽局變得複雜異常。部分評論認為,國民黨在成功邀請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出席全代會支持侯友宜後,下一階段的整合應該優先以郭台銘為目標,然後再處理和柯文哲的結盟問題。
這種看法,是以郭台銘曾經是國民黨員,其族群背景及意識形態也比柯文哲更接近傳統的國民黨而立論,有些過於想當然耳,沒有考慮到郭台銘從加入國民黨「類初選」的過程迄今,一味霸氣需索、選輸不認又只想選總統的個人特質,更沒有認知到藍白雙方除了總統選舉外,還有未來的內閣人事、立院佈局等可以協商交換,彼此議價的空間相對較大,反觀郭台銘孤家寡人,心心念念只想直取總統大位,協商餘地相對較小。
更重要的是,如果國民黨耽溺於處理郭擬獨立參選的問題,卻坐視與民眾黨從區域立委到政策理念進一步整合的時間快速流逝,最終將會拖垮整個非綠陣營的氣勢。相反地,如果藍白雙方能循序漸進推動整合進程,非綠陣營能否整合成功的輿論壓力將會轉移到郭身上,也能擠壓與藍白部分票源重疊的郭台銘的參選空間。如此一來,縱使郭台銘在綠營暗助下取得獨立參選所需的連署書,他最終也很可能在絕大多數非綠選民的棄保之下,僅能取得有限票數,而不至於對政黨再輪替的大業造成關鍵影響。
然而,郭台銘自身反覆無常、衝動而欠缺政治智慧的作風,確實已將其獨立參選的正當性和勝選的可能性降到甚低,但他長期做為遊走藍白兩黨的幕後資助人,理當掌握兩黨高層難以對外人言說的若干政治機密。
如果郭日暮途窮,難保性格激烈專斷的他不會威脅爆出猛料,讓藍白兩黨的選情受到重創,這也是他成為2024年選舉最大灰犀牛的原因所在。因此,藍白兩黨除了要為彼此競合設下護欄之外,還必須不約而同採取「尊郭」路線,並且在人事協商的整體佈局為郭營留下一定空間,這樣才能讓郭在自尊心受到維護之下,願意走藍白為他留的下台階,使在野陣營的最終整合水到渠成。
非綠選民才是整合成功的終極關鍵
以上所言,不過是非綠陣營整合的方法論。倘若非綠選民不能體認到再讓綠營執政對台灣前途的深重危害,進而自主逼迫在野各方頭人加速整合進程,再多的方法論也不能夠保證成功。這也是為何民進黨人總是能夠在初選後快速團結,不是因為民進黨人有多麼高尚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而是綠色選民「認黨不認人」的堅強黨性,逼迫從政黨員必須團結而已。
毫不誇張的說,2024總統選舉將是至今影響台灣前途最為深遠的一次選舉。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不僅將加速台灣民主政治、責任政治與法治體系的崩壞,更將使兩岸陷入兵凶戰危的境地。因此,非綠陣營沒有不整合的本錢,而盼望政黨再次輪替的超過六成的選民,也應該積極表態,讓政黨再次輪替成為台灣民主、繁榮與和平的契機。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
【顧長空:朱立倫訪美,帶領國民黨重返戰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