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看過由好萊塢演技派男星西恩.潘(Sean Penn)及裘德.洛(Jude Law)領銜主演的政治諷喻電影「國王人馬(All the King’s Men)」,劇中由西恩.潘飾演的男主角,就是以民主黨左翼民粹領袖、曾任路易西安那州州長及聯邦參議員的休伊.隆為原型。
左圖:西恩•潘在電影「國王人馬」的劇照
(圖片來源:新力影業)
右圖:休伊•隆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圖片來源:時代雜誌)
隆氏成長於「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3)」時代的前夕。他不像美國許多成功政治人物,出身政治或企業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一位自學有成的律師。隆氏初入政壇時,曾指控美國政治是受到石油大企業組成的「隱形帝國(Invisible Empire)」在幕後操縱,矢言要為平民百姓爭權益。他在1928年當選路易西安那州州長,當時主打的競選口號是「每個人都是無冕之王(Every man a king, but no one wears a crown)」,當選後隨即推動發放免費教科書、大舉興建基礎建設、對石油公司加收燃油稅等頗受中下階層喜愛的政策。
1932年,隆氏轉戰美國聯邦參議院,他一開始支持小羅斯福總統為重振美國景氣而提出的「新政(The New Deal)」,隨後抨擊小羅斯福總統沒有意願從根本上解決美國貧富差距的問題,進而提出「分享我們的財富(Share Our Wealth)」計畫,要對美國資產階級徵收高額稅賦,用激烈的手段推動美國財富重分配。他甚至保證「要讓家家戶戶至少有一台汽車、一架收音機和一棟價值5,000美元的房子」。
歐巴馬就任後沒多久,一場因為反對民主黨政府的「刺激經濟復甦計畫(包括加稅、增加公共開支等措施)」,而在右翼群眾間瞬間竄起的「茶黨運動(Tax Enough Already, TEA Party Movement)」旋風,自2009年起成為右翼民粹力量第二次衝擊共和黨、乃至全美政壇的嘗試。這次,原本被不分黨派的政治與學術菁英訕笑的培林,搖身一變成為茶黨的大將與寵兒,加上立場親共和黨的福斯新聞網(FOX News)大力支持,這場右翼民粹運動的支持度一度凌駕民主、共和兩黨,對2010年的美國期中選舉造成重大影響,加劇了共和黨的右傾化和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的對立。但隨著2011年土桑槍擊事件的爆發,茶黨益發暴力、偏激的言行開始遭受美國主流社會的反制;2012年,立場溫和的共和黨建制派黨人羅姆尼(Mitt Romney)擊敗兩位立場右傾的對手,代表共和黨出馬挑戰歐巴馬,但慘遭大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嗣刊登「美國茶黨的式微」專文,認為右翼民粹運動再次遭到挫敗。
若以近年的國際政治來類比,韓國瑜「總統」基於其國族意識形態,在處理兩岸及外交事務時,作風可能將趨近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採取「親中遠美」的路線;而他任內的經濟政策,可能將類似委內瑞拉強人查維茲(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透過強勢的財富重分配、大舉興建公共建設及提供社會福利,吸引中低階層的狂熱支持。
當前的台灣,長期受困於國家認同的「縱向分裂」,近年又飽受階級間「橫向斷裂」之苦,若依照政治學大師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在其經典之作「變遷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的分類,這樣的民主政體很難順利運作下去,遑論達成「善治(good governance)」。
長期享受高人氣的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和掌控國民黨中央的建制派,終於還是免不了「火車對撞」的結局。
結束訪美行程後,韓國瑜在4月23日發表五點聲明,表明「此時此刻,無法參加現行制度的初選」,更重砲抨擊「政治權貴熱衷於政治協商」,暗批支持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國民黨建制派。韓「強勢」卻「被動」的姿態,硬是從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手中要到了「被動列名、全民調、全市話、只有政見發表會而沒有辯論會」的參與初選捷徑。
之後一個半月,在各方勢力夾殺下,韓的民調數字緩步下跌,挺韓陣營悍然在6月1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造勢大會,傾盆大雨中,超過十萬名身著紅衫的支持者擠爆凱道,展現韓陣營少人能及的動員實力。當前韓、郭兩強相爭的國民黨初選賽局,象徵著「草根」與「菁英」的對決,更隱含可能分裂藍營的巨大風險。
現在,台灣選民關注的問題,不外乎是韓、郭雙雄誰能勝出?國民黨的路線、價值和權力結構會因為選舉結果而出現何種變化?
在分析上述問題前,筆者想先請大家一起回顧美國政壇近一個世紀以來此起彼落的「民粹風潮」。藉由審視美國的政治案例,將有助於理解當前國民黨內的生態變化,甚至會產生一些「既視感(Deja Vu)」。
大家可能看過由好萊塢演技派男星西恩.潘(Sean Penn)及裘德.洛(Jude Law)領銜主演的政治諷喻電影「國王人馬(All the King’s Men)」,劇中由西恩.潘飾演的男主角,就是以民主黨左翼民粹領袖、曾任路易西安那州州長及聯邦參議員的休伊.隆為原型。
左圖:西恩•潘在電影「國王人馬」的劇照 (圖片來源:新力影業)
右圖:休伊•隆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圖片來源:時代雜誌)
隆氏成長於「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3)」時代的前夕。他不像美國許多成功政治人物,出身政治或企業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一位自學有成的律師。隆氏初入政壇時,曾指控美國政治是受到石油大企業組成的「隱形帝國(Invisible Empire)」在幕後操縱,矢言要為平民百姓爭權益。他在1928年當選路易西安那州州長,當時主打的競選口號是「每個人都是無冕之王(Every man a king, but no one wears a crown)」,當選後隨即推動發放免費教科書、大舉興建基礎建設、對石油公司加收燃油稅等頗受中下階層喜愛的政策。
1932年,隆氏轉戰美國聯邦參議院,他一開始支持小羅斯福總統為重振美國景氣而提出的「新政(The New Deal)」,隨後抨擊小羅斯福總統沒有意願從根本上解決美國貧富差距的問題,進而提出「分享我們的財富(Share Our Wealth)」計畫,要對美國資產階級徵收高額稅賦,用激烈的手段推動美國財富重分配。他甚至保證「要讓家家戶戶至少有一台汽車、一架收音機和一棟價值5,000美元的房子」。
隆氏近乎社會主義的財稅主張,雖然受到多數當代經濟學家的抨擊,認為只會傷害美國整體經濟,但卻受到廣大困於「大蕭條」的基層選民的支持,對小羅斯福總統的連任之路構成挑戰。小羅斯福總統甚至稱隆氏為「美國兩個最危險的男人之一」。
1935年9月8日,隆氏被長年的政敵槍殺,結束他挾左翼民粹風潮問鼎美國總統大位之路。之後的美國,如各位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的,在小羅斯福總統的領導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而終結了「大蕭條」時代,更擊敗席捲全球的法西斯主義,帶領美國成為世界超強。
上圖:前阿拉斯加州長Sarah Palin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休伊.隆過世70餘年後,在美國政治光譜的另外一端,一股右翼民粹主義勢力快速崛起,迄今未見衰退。
時間回到2007年。年輕俊帥的非裔政治明星、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歐巴馬(Barrack Obama)擊敗政壇老將、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代表民主黨參選2008年總統。共和黨候選人是越戰英雄、知名友台派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他出乎意料地挑選了沒有太多政治經驗的阿拉斯加州長培林(Sarah Palin)擔任副手,據說是為了藉由她女性、清新的形象,吸納不滿歐巴馬的偏民主黨女性選票。
但培林登場沒多久就開始「暴走」,先是顯露自己沒有國際事務經驗、見識短淺的一面,接著甚至在造勢大會對歐巴馬的國家忠誠議題發起攻擊,煽動右翼草根群眾的敵對情緒。馬侃作為一個傳統的共和黨建制派,和培林緊貼右翼草根群眾的作風格格不入,卻又因不願開罪這批狂熱選民而不敢撤換培林,最後招致選舉大敗。可以說,這是共和黨建制派試圖吸納民粹力量的第一次重大挫敗。
歐巴馬就任後沒多久,一場因為反對民主黨政府的「刺激經濟復甦計畫(包括加稅、增加公共開支等措施)」,而在右翼群眾間瞬間竄起的「茶黨運動(Tax Enough Already, TEA Party Movement)」旋風,自2009年起成為右翼民粹力量第二次衝擊共和黨、乃至全美政壇的嘗試。這次,原本被不分黨派的政治與學術菁英訕笑的培林,搖身一變成為茶黨的大將與寵兒,加上立場親共和黨的福斯新聞網(FOX News)大力支持,這場右翼民粹運動的支持度一度凌駕民主、共和兩黨,對2010年的美國期中選舉造成重大影響,加劇了共和黨的右傾化和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的對立。但隨著2011年土桑槍擊事件的爆發,茶黨益發暴力、偏激的言行開始遭受美國主流社會的反制;2012年,立場溫和的共和黨建制派黨人羅姆尼(Mitt Romney)擊敗兩位立場右傾的對手,代表共和黨出馬挑戰歐巴馬,但慘遭大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嗣刊登「美國茶黨的式微」專文,認為右翼民粹運動再次遭到挫敗。
上圖:茶黨運動的主要訴求 (圖片來源:茶黨官網)
然而,這股右翼民粹之風並未止息。2016年,多次嘗試挑戰共和黨總統初選不果、長期被全美政壇視為近似「小丑」人物的紐約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再次出馬競逐共和黨初選,還狂言「要在美墨邊境蓋圍牆,還要墨西哥付錢」、大肆抹黑墨西哥裔移民是「罪犯」、揚言撕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意外激起右翼草根群眾的狂熱支持。原本聲勢看漲的共和黨建制派候選人,包括德州州長布希(Jeb Bush,前總統老布希之子、前總統小布希之弟)、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魯比歐(Marco Rubio)等,均不能抵擋急速竄起的川普,彼此間也沒有進行整合,最終遭到川普各個擊破。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擁抱「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共和黨部分菁英,加上對自身社經狀況及美國移民政策極度不滿的右翼草根群眾,聯手將川普推上總統大位。他們的第三次企圖改變美國政治風貌的嘗試,終於獲得成功,也從而激烈動搖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
上圖:美國總統川普/The White House)
三、國民黨民粹勢力的逆襲
話題拉回台灣2020年總統選舉。我們可以從上述美國政壇近百年來的變化觀察到什麼?筆者認為,國民黨從2016年迄今,總計遭遇三波民粹運動的挑戰,而韓國瑜以「中華民國保衛戰」口號凝聚深藍群眾,以及用「庶民經濟」標語號召跨黨派中下階層,是這三波民粹運動中,最可能顛覆國民黨政治典範、進而挑戰台灣政治秩序的一次。
第一波,就是前立法院副院長、主張「一中同表」的洪秀柱,差點趁黨內建制派(吳敦義、朱立倫及王金平)怯戰之際,在2016年代表國民黨參加總統大選。洪當然沒有像培林一樣發表煽動族群仇恨的誇張言論,但她表述兩岸關係的方式、堅定反對台獨的立場,超過解嚴後國民黨建制派的論述框架,雖然贏得基層深藍群眾的狂熱支持,但也激起台灣社會的普遍疑慮。因此,國民黨建制派合作發動「換柱」,撤銷她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資格,引發許多深藍群眾的抵制,國民黨在該年選舉也以慘敗告終。
上圖:洪秀柱(左)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二波,則是出身深藍「黃復興黨部」的前軍系立法委員韓國瑜在2018年參加高雄市長選舉。韓較洪秀柱高明之處,在於他一方面雖標舉「九二共識」、率群眾高唱軍歌「夜襲」,滿場布置難在綠營場合見到的中華民國國旗,另一方面卻宣稱自己是出身基層的「賣菜郎」,主張「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藉以囊括深藍基層選民與過去較偏向綠營的農漁民、小商販、藍領勞工等群眾。韓更藉由全台大輔選,將這股橫跨不同國家認同光譜、對台灣政經現勢不滿的基層草根力量廣為擴散,不僅一舉奪下綠營大本營—高雄市,更促成國民黨在2018「九合一」大選獲得空前勝利。
上圖: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 (圖片來源:BBC)
第三波,也就是目前尚未完全告終的「韓國瑜,選總統,救台灣」運動。本來,就任高雄市長才四個月的韓國瑜,現在就想參選2020年總統選舉,怎樣也很難說得過去。但因為出身綠營、現在自居「白色力量」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很有可能參選,使國民黨未必能在總統大選勝出,一股「非贏不可」的藍營基層集體焦慮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情勢更隨著韓國瑜訪問中國大陸,引發民進黨中央政府與高市府間的隔空駁火而更加熾烈,並在韓國瑜率團訪美期間達到高峰。放眼望去,馬、吳、朱、王等藍營建制派不同山頭幾乎都被韓打趴,眼看草根群眾就要趁著韓國瑜的勢頭進駐國民黨中央,進軍總統大選。
但顯然藍營建制派大老有從過去的美國共和黨經驗學到教訓。在黨政高層的精心策劃下,與川普總統一樣身為富商巨賈的郭台銘董事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宣布加入國民黨總統初選。郭與韓一樣非屬國民黨建制派,但他長期與國民黨各重要人物交好,不是像韓這樣的民粹領袖,在建制派眼中顯然較易合作;而他挾著在商界的巨大成就、在各國政界的豐沛人脈,儼然是比朱立倫、王金平等建制派更受到選民支持的候選人,於是乎很快在民調上拉近與韓的距離。至此,藍營內部的第三波草根民粹運動,能否完成奪下藍營主導權及2020大選參賽權,成為海內外華人摒息關注的焦點。
最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觀察,供大家共同思考:
從「蘋果日報每週對比式民調」、「放言」、「美麗島電子報」、「綠黨全手機民調」及「時勢研究」等近期民調來看,韓、郭二人均屬於領先群,互有勝負,朱、王則遠遠落後。韓、郭勝負的關鍵,在於以下三點:
※韓此次以大動作表達「被動參選」意願,甚至不惜槓上國民黨中央,顯露出他的急切,雖說凝聚了他的核心支持者,卻也刺激了其他選民,恐將引起更多黨內外勢力的反撲。韓受傷已是定局,只是程度差別,也連帶讓國民黨的民意支持度受損,倘若郭能把握良機盡快整合「反韓」力量,才可能逆勢勝出,否則韓仍有較大機會成為最後勝利者。
平心而論,韓國瑜還做不滿半年的高雄市長,就以強硬姿態施壓黨中央,對自身形象、對國民黨在中南部的長期發展、對國民黨內的團結,乃至對2020年藍營的勝選,都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誠屬「四輸」的最壞局面。無論韓、郭誰勝出,國民黨的建制派與草根派的裂痕已深,都很難再衷心團結了。
更遑論韓、郭兩人的民調數字相當接近,甚至在誤差範圍內,一旦韓險勝,郭還較可能服輸;要是郭險勝,以韓在過去這段期間展現的風度,以及其支持者的狂熱程度,都很可能不願接受。因此,郭陣營和國民黨建制派也要開始思考:如果郭險勝,要怎樣拉攏韓的支持,使他不會消極輔選、甚至脫黨競選。筆者認為郭應該取得藍營建制派大老們的同意,將部分黨權授予韓國瑜(譬如選前讓他出任第一副主席,選後視情況支持他接任黨魁),使多數「韓粉」認為「國民黨的勝利,也是韓國瑜和我們的勝利」,則可以進一步結合建制派與草根派,擴大國民黨的版圖。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尤其是民主化後,國民黨一般被視為「經濟政策右傾(偏向資產階級)、兩岸政策『反獨非統』」的「右傾獨台」政黨。但這樣的路線定位,在馬英九政權覆滅、韓國瑜力量崛起後,有了很明顯的質變。
簡言之,「韓粉」的組成,是「經濟上的中低階層」加上「國族意識上的深藍族群」的弔詭雙元組合。倘若韓國瑜贏得黨內初選,無論吳敦義主席是否履行承諾,以請假的方式,委任韓為代主席,進而取得佈局立委選舉的權力,韓都將對國民黨的路線、用人及權力結構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在「韓路線」的影響下,國民黨很可能演變為「經濟政策左傾、兩岸政策『反獨促統』」的「左傾統派政黨」。
一個由韓國瑜這樣的能激起草根民意的領袖擔任主席的國民黨,、勢將徹底顛覆藍綠政黨格局,而可望在一段時間內位居台灣政壇前兩大政治勢力之一的「左傾統派政黨」,將是台灣民主化後所僅見的最大變數。過去三十年間,「左、獨」的民進黨vs.「右、反獨」的國民黨,主導了政治舞台的主旋律,但這樣的戲碼,很可能將隨著國民黨的「左統化」而成為昨日黃花。假設韓國瑜最終贏得2020年總統選舉,他將是中華民國遷台後,第一個主張「左統」路線的元首;縱使環顧中華民國108年的歷史,他也是繼「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後,第一個在經濟政策上左傾化、國族認同上強烈支持「中華民族主義」的國家元首(或許,這樣的國民黨,還更接近一百多年前的創黨精神?)。
若以近年的國際政治來類比,韓國瑜「總統」基於其國族意識形態,在處理兩岸及外交事務時,作風可能將趨近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採取「親中遠美」的路線;而他任內的經濟政策,可能將類似委內瑞拉強人查維茲(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透過強勢的財富重分配、大舉興建公共建設及提供社會福利,吸引中低階層的狂熱支持。
但台灣可不是地下冒出石油的委內瑞拉,而是天然資源匱乏、面臨低薪化、產業轉型失敗的中小型經濟體。韓國瑜想要長期平穩駕馭「國族深藍」與「經濟民粹」這台「雙頭馬車」,若無外力的強大挹注,幾乎可以保證會因為基層選民未能獲得實際利益後離去而導致「翻車」。那麼,這股外力會從哪來呢?又會對韓政權的兩岸及外交政策造成哪些實質影響?讀者們只要稍微動動腦筋,相信會和筆者一樣,思之不寒而慄。
結語:中道理性選民面對「台灣最危險男人」應抱持的心態
從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過去的案例,乃至菲律賓、委內瑞拉等國家的經驗看來,各國民粹領袖均善於「指出問題」、提出「過度簡化的答案」,甚至常常煽動不同群體間的對立,將原本應「求同尊異」的民主常態,扭曲成「黨同伐異」的民粹變態。
當前的台灣,長期受困於國家認同的「縱向分裂」,近年又飽受階級間「橫向斷裂」之苦,若依照政治學大師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在其經典之作「變遷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的分類,這樣的民主政體很難順利運作下去,遑論達成「善治(good governance)」。
韓國瑜將2020年總統大選界定為「中華民國vs.台獨的生死保衛戰」,這是激化國族對立;他打出「權貴vs.庶民」的口號,是操作階級對立,而他的支持群年齡高度集中在40歲以上,凸顯了世代落差。但面對台灣在兩岸、外交和經貿等議題的困境,韓除了提出煽惑人心、激化對立的口號,尚未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方。如果小羅斯福總統地下有知,可能會嘆息道:「韓國瑜真是台灣最危險的男人!」
如果您與筆者一樣,是主張溫和中道路線、重視理性思辨的選民,或許該思考的,是促請國民黨內有志角逐2020總統的各參選人「用政策說服我們」,而不是訴諸仇恨與恐懼。到了初選的關鍵時刻,都應該把自己的一票投給願意認真提出政策、最能團結台灣的候選人。
最後,謹以法國人權大使克羅凱特(François Croquette)近期在台北「思辨之夜」中提出的一段話與全體相信中道理性路線的朋友共勉:「在民主面對質疑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民主和思辨,共同解決危機」。台灣艱難坎坷的民主之路走到今天,退回民粹的方向,絕非解答。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