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11月21日2018年
Popular Posts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06月05日2020年
- 【許劍虹:華美軍事之旅18——新旅程的開始。】04月10日2022年
- 熊玠:破解「台灣地位未定論」—— 揭開政治迷夢,讓國際法大師告訴你臺灣身份的前世今生10月03日2018年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
訂閱我們
關注我們
從實體政治走向虛擬網戰的人生選擇
過去的我曾經在國民黨地方選戰部門工作,而今雖再逢大選,身已在網路領域從事政治相關的公關工作(並不是各位想像的那種搞破壞的「網軍」)。我目前的主要是在民間單位負責分析政治議題與選舉情勢的網路輿情,適當地幫助候選人面對網民,找出最好的政策或政治回應。
如果要我解釋選擇轉職的原因,可以借用張愛玲曾經的一句話,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滿信服這句話所傳達的深意,即人要去嘗試性地了解彼此差異來達到包容。在台灣高度對立的政治環境中,要做到這一點十分困難,而網路世界無疑是這個時代,每個年輕人最熟悉卻可能也最陌生的戰場。
從學運「覺醒」卻走到另外一邊的樣貌;防止極端立場比顏色更重要
我的背景相當普通,家裡是屬於胼手胝足打拼起來的典型台灣中小企業,父母親受到外國家庭教育的一些影響,對我可以說是完全放任自己的興趣發展,但當我正式告訴他們我要去政治領域工作的時候,父母口裡雖無勸阻,但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臉上寫著明顯的「猶豫」二字。
但是生命中的經歷會決定很多事,於我而言,真正感受到衝擊的可能還是隱然開始醞釀的各種社會運動,其中影響我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包括從2013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開始直到「太陽花學運」的那段時間。當時社會上有許多針鋒相對的激辯與不同聲音,而時常參與社會運動的朋友總是教我要走入「街頭」看看(老實說,我當時頗為不耐)。然而始終坐不住的我開始近身觀察,自己也漸漸從一個觀察者,變成一個行動者。
那段衝擊除了發現自己在政治光譜上的取向外,我個人其實更願意站在一種「提防激情」、「防止極端」的立場上。最簡單的舉例,莫過於上述提到的兩項運動,當時如此火紅、訴求喊得震天價響,現今成果如何?當時不乏過度激情的情緒投射,卻讓今天在台灣好好理性討論事情,一但牽涉到某種立場,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此外因為家人經商,從小偶有來往兩岸,導致我更為關注兩岸議題。我始終認為在兩岸關係上,臺灣雖應該有所堅持,比如民主、法治的價值等,但不該建立在歧視與誤解之上,所以過去只要力所能及,都會在各種平台與空間提供論述,比如過去「陸生健保」一事,太多基於惡意所導致的謠言淹沒了事實,使了解實情與陸生處境的我感到十分荒謬。
原本對網路的偏頗言論有意見的我,偏偏就這樣從政治幕僚轉戰網路世界,短短幾年在圈內工作的心得大概是,發現人無法永遠理性,反而會變得越來越麻木,但最終可能還是要保持好奇心去化解,才不會淪為自己最厭惡的那種長官或長輩。
如何選擇走向「藍營」?在整體觀感背後看到一群人的努力
簡單來說還是國家認同,對中華民國的一種堅持,但如果深層次地去探討到政治光譜,又感到有些矛盾。一方面大概是我對於某種右派保守主義立場的信任感,覺得臺灣在各種政策上不能太鄉愿,另一方面又覺得藍營在文化上應該也要逐漸開放一些,更傾向,或說「回到」當年的左派思潮一點,想法上應該要趨於自由。
另外,我在大學時期所參與的國民黨青年團也功不可沒,當時的殷執行長還有後來歷任總團長的徐、凌、林等人,都參與構建了一個,或許還不夠完美,但在我看來在黨內是相當有希望、有熱情,一個能理性探討、感性對話很多社會議題的思辨平台,還有類似民主RPG的模擬選戰營隊,都是一代年輕人在體制內富有創意與想像力的嘗試。當時的參與,形塑了後來我對如何實踐公共事務的看法。
傳統藍營政治人物太多「偶像包袱」,找回真實的自己最重要
不過,對於藍營的一些整體觀感,容我引用姜文在新片《邪不壓正》諷刺蔣介石寫日記的對話:
“說得就是,你天天寫日記嗎?”
“我才不天天寫日記”
“你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進日記裡嗎?不會吧”
“誰會把真實想法寫進日記裡啊”
“下賤。”
––姜文,《邪不壓正》。
這段玩笑話的諷刺其實恰到好處,藍營的菁英總是有種「自戀」感,以為全世界都很關注自己,於是乎把自己的形象包裝得嚴嚴實實,好處是做事趨於嚴謹,壞事就是不像個自然的「人」。你可以常常發現藍營政治人物做事也許還可以,但本質上都是很無聊的人,他們沒什麼生活愛好興趣(或不願表露)。同樣支持某樣競技運動,他們大多是「行禮如儀」,與其他非政治人物比如網紅的「熱心支持」甚至「插科打諢」之間的差距,長久以來就會累積成一種與大眾的隔閡。
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台灣會越來越「徹底地」在生活每一個層面進入網路、科技與新媒體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社會變化,藍營真正應該面對的是,如何在這個猶如部落一般的網路叢林,在論述上去凸顯自己的「真實感」與執行力,尤其應該針對如低薪、住房、長照、動保、核能、教育、環保、城鄉差距等台灣人普遍關心的個別議題提出論述,不能讓自己的聲音缺席。
我個人能做的其實很有限,目前就是希望基於好奇心去反饋這種真正聲音,從而讓公共事務的討論能夠深化。
分析藍營病症:缺乏「論述」、「政策」缺乏「政治」領導
藍營新世代中空、斷層是個已經講到爛的事實,從功利角度,這當然會影響到我加入的選擇(畢竟人少的地方好發揮),而這個事實的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論述」。
藍營習慣執政仰仗技術官僚的做法,常常讓政策與政治被分開,當你說出來的政策缺乏政治魅力的人物領導而沒有民眾願意相信,缺乏打動人心的簡潔溝通而沒有鄉民能聽懂,自然也吸引不到具有才能的人才帶槍投靠,陷入惡性循環,這就是論述能力的關鍵影響。
過去藍營失敗的例子,大概就屬洪秀柱時期最為「經典」。我也是在那個時候下定決心離開黨部的工作。平心而論,可以看得出來洪的團隊也認為問題出在「論述」,想要重新建構論述來對抗民進黨的意識形態,這是對的。然而,洪團隊所採取的方式像是教條式的復古,不是建構一個自由開放的論辯空間,反而是要求黨公職參加思想教育的講座,老實說,這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講不好聽一點,這簡直讓人聯想到對岸在某時期的思想改造運動,這樣搞不但無法吸引外部的人才加入,甚至連內部的人才也會失散流離。如今的社會大眾,特別是新一代年輕人都崇尚獨立的個體性,政黨所能做、該做的是打造一個能夠迸發出共識的平台,而非一意孤行執行某種思想教育。
國民黨中央弱化是派系良性競爭好時機?不如來場「黨內路線大辯論」吧
今年選舉國民黨可以說真的沒什麼餘力幫助年輕人,起碼我看到身邊很多初次參選的年輕候選人都是在當選與落選的邊緣苦苦掙扎。雖然有些心疼,但黨務機器弱化在我一個商人子弟看來並不是壞事。
好處是大家各自開始懂得自由市場競爭,當候選人必須自立自強打仗,逆風本身就是最好的訓練過程。而這種可能導致「派系化」的趨勢在我看來只要只是「過猶不及」的問題,適當的派系化未必是壞事,反而會驅使藍營內部進行對話與辯論的良性競爭,優勝劣敗,這才能讓「論述」越來越被重視。有時候我在想,藍營內部真的需要一場深刻的大辯論,梳理整個陣營的核心價值與政策路線,如何與他們的形象、政策與作為相連結,才能取信人民。
選情分析:長輩們的逆襲,當網路不再是「得青年者得天下」
這次選舉的網路生態比起四年前又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將從簡單的PTT、臉書單挑論述定輸贏,走向更「部落化」、「破碎化」的網路時代,這個時代將是考驗你能如何佔用網路族群的時間,也就是「競爭注意力」。
過去這段時間有種印象是「得網路者得青年,得青年者得天下」,在我看來這句話已經光速般地成為過去式,如果年輕世代仍然自以為網路是年輕人獨有的天下,未免「傲慢」。事實上,我們的父母那一輩也幾乎都走入「網路世界」了,這次選舉有別於2014、2016年的最大差別,就在於網路社群人口當中的高年齡層越來越高。一個又一個活躍使用度極高的line群組,都在暗潮洶湧的彼此交互影響。
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幾乎不會跟你在網路上打什麼論述戰,而是實際用一個又一個的封閉網路群組去散播「正確資訊」並進行實際的「組織動員」,又或者像是邱議瑩委員為什麼要在校友群組罵韓國瑜?因為這比在臉書上公開譴責實際多了。在彼此有聯繫關係的群體中,人與人相處更為接近,信任感也會加倍提高而更好動員,這是必然。
我想今年可能也是將給傳統的「網路世代」/「覺醒青年」衝擊最大的一年,因為他們習慣的那種網路論述傳播效能,受到「資訊爆炸競爭」與「長輩逐漸參與並懂得使用網路社群」的雙重夾殺之下,影響力可能會變小。這也許可以在後續個別牽涉世代因素的議題公投得票當中得到進一步的觀察。
「韓國瑜現象」反照出藍營整體困境
國民黨目前的選情看似燃起,其實黨的體質依然現在一種困局,基本上可以「韓國瑜現象」為鏡:多數藍營候選人的特質在媒體與網路上無法被凸顯,多數無法讓人有立體化、有印象的認知,而好的語言一向能夠顛覆秩序。你可以注意到韓國瑜的很多話,其實很俗氣,甚至也未必符合現實,但卻具有「金句」、「下標」的作用,不必大張旗鼓去「說服」支持者,卻能迅速凝聚他們的熱情,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論述能力的差距。如何用簡單的語言與動作突顯個人特質,是我認為國民黨候選人人未來必答的政治考題。
民進黨無能全面執政,政治戰略失誤導致佈局崩盤
民進黨的尷尬,源自於往常習慣的操作手法已幾乎失靈,原因可能是多層次的:
其一是當了大半輩子的在野黨,依然無法習慣全面執政的角色轉換,對全面執政的信用破產也束手無策,無法拋出新議題去吸引認同。2010年時,馬英九透過ECFA辯論一舉穩定軍心,將「空心菜」的標籤牢牢黏上對手,而如今的蔡英文只能透過蒼白的「百工百業挺改革」來勉強動員早已失去熱情的支持者,這就是何以民進黨處處碰壁的原因;
其次是政治戰略上的錯誤,柯綠分手後,民進黨已經幾乎喪失了年輕世代的支持,而高雄的「韓流」更意外打亂了綠營的整體佈局,從而陷入混亂。韓國瑜能否翻轉高雄這個民進黨經營二十年的大本營上尚在未定之天,但肯定的是,其外溢效應卻反而會使民進黨在其他多數原本選情膠著的縣市失利,因為藍綠的投票率將可能因「韓流」而此消彼長。
強調公民大眾的第三勢力如今存續得靠「政治明星」
至於第三勢力,我是抱持比較悲觀的態度,這次就連柯文哲也有點欲振乏力的趨勢(不是說會落選,而是與預期有落差),甚至喊出選情告急。第三勢力除了主打非藍非綠以外,恐怕需要尋找更接地氣的議題發展,否則第三勢力的論述受眾只能停留在北部的知識份子。第三勢力的唯二看點,是究竟黃國昌本人的明星效應能否穩住時代力量,而柯文哲如果更上一層,又是否能將光環外溢出台北。
特定選區觀察:鄭不會大贏桃園,柯可能小輸台北?
談到選區就比較特別,雖然我的工作地在桃園,但是我實際上是住在臺北。根據我的觀察,藍營在台北、桃園這次有些共通性,包括母雞都明顯偏弱,其實帶不太動小雞,議員部分還是由比較偏向地方型的政治人物自由發揮。
然而最重要的縣市長候選人部分,我的判斷可能跟多數媒體不太一樣,桃園市的鄭文燦恐怕並不會贏得很多,因為實質反民進黨的聲音更有動員效果,而「韓國瑜效應」恐怕增強鐵藍的投票意願。此外,鄭文燦穩贏的態勢可能也造成一些中間與淺綠選民缺乏投票意願。
另一方面,台北的柯文哲這次缺乏民進黨奧援、當年與連的對比張力以及團隊又缺乏新梗,險勝險敗都在邊緣。柯、鄭這兩位政治明星都陷入了一個困境,就是在中央執政較差的情況下,他們的論述都偏向保守,難以激起選情熱度,但在藍營(尤其年齡層高的部分)這次卻抱持復仇的情緒來投票。
網路環境從2D文字到3D影像的指數型進化 挑戰政治工作者能力
我會把網路社群的變化分為「工具」與「組織」兩部份來談,而兩者變化的背後都是以「時間有限」為前提。當你的注意力與時間有限,但網路平台與資訊眾多,如何競爭支持者的時間,就成為候選人與網路媒體的極大的考驗。
工具上來說:網絡社群越來越走向口味偏重的視聽感官需求,這可以說是從「文學語言」過度到「影像語言」,與此前選舉的網路操作上,差別就像是過去是用文字寫好一本「倚天屠龍記」,現在是如何在畫面的基礎上拍好「倚天屠龍記」的連續劇,不管是短影片還是直播,但這並不簡單。從文字到影像,挑戰政治工作者在腳本結構上的撰寫風格與手法轉變。
過去文字論述型的政治操作幾乎是無往不利,但我觀察到受眾的耐心相較於過去兩次大選來說有下降的趨勢,因為網絡社群上越刺激的畫面其實越容易引發關注,而文字能帶來的刺激永遠敵不過影像呈現的畫面。
我個人判斷,「韓國瑜現象」很大因素是得益於這種影音操作的效果上,無論是Youtube、FB或LINE都在流竄韓國瑜網路團隊或支持者所製作的圖文影音作品,相比過去的單純文字會有很大差距。如果我們試著把韓國瑜的演講給「文字化」,就會發現感覺蒼白許多,但是在「韓流」還沒出現之前,其實就已經有許多這類型影音短片,配合煽動的音樂與精準的剪輯,即使看來有些粗糙,明顯不是出自精緻影音製作者之手,但是在追求快與準上,已經足夠推動讓藍營支持者瘋狂的浪潮。
網路組織戰部落化 己方戰法也必須多元化
另一方面在組織上:網路上的組織戰正面臨「部落化」的情況,性質相近的受眾會自己抱團於群組當中。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所要面對的分眾跨度極大,因為即使是同樣的議題,甚至同樣的文章,都可能會引起不同社群的不同情緒。好比一篇體育政策的討論,可能滿足單純的政治攻防,然而到了體育社群,卻會面臨小眾群體的意見領袖,帶起另一波風向,或是專業體育迷的不滿。換言之,政治人物(或者背後公關團隊的操作)面臨一篇表述要顧慮取捨的立場壓力會越來越大,不太可能全吃全拿。像柯P那樣在Line上分群的「柯P戰隊」操作,顯然是已經意識到網路部落化的風潮下所採取的反應。
個人小結
無關現實政治,最後想談談這些年的感想:我想我這一代曾經走入過國民黨的青年當中,有許多是被「世界有現實,熱血青年有夢」這句話所感動,這也讓現在的我逐漸走向用現實主義的方式,來嘗試行不可能之事的理想。從觀察走到行動,再從黨工轉職成網路從業者,終歸一句話,好奇心,是讓理想變成現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