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在1800公里外的北京,兩天來,腦子裡被人間短短幾個秋洗腦無數遍。夜裡,我坐在餐桌電腦前,和身邊的方老師解釋為什麼吳萼洋這樣的人,可以瞬間激起整個網絡上臺灣年輕人的無厘頭共鳴狂潮。
很簡單,這個人就像小丸子裡的小玉爸爸一樣,是一個我們這代人太熟悉不過的某種父執輩典型。在每個人的各類叔叔伯伯和老師中,或許都有幾個這樣的人,隨和、靦腆、順服、溫潤,喜歡絮絮叨叨某些自己信奉且相信也能對別人好的小道理,我們這些做晚輩的通常不聽,或禮貌地一笑置之。
然而,他們中間的某些人,卻偶爾也會像吳大叔一樣,在年華豐滿,估計也已溫飽無憂之際,狠擲一筆注定要虧的錢,任性地站上冒險的舞臺,展現一番原本可能要遭到群嘲的演出。
大家都笑了。然而他卻沒有變成純然的笑料。我們想起了我們親友中的一部份長輩,想起了那些孜孜矻矻、臺灣第一代穿著西裝打著領帶,鋪墊起島嶼經濟脈動和今日大多數物質基礎的中產階級上班族。他們的品味和言語構成了臺灣今日中老年中產階層的主色調,不故作菁英範,也不以追逐民粹喊爽的草根語言為尚。他們不會被主流媒體仰視,也不會成為底層黎民的代言人,他們就是我們生活的背景,是我們青春之歌的節拍器,是一大部份七八年級臺灣人安穩成長的基石。三十多年來,他在網格化的社會結構裡,安分低調樸實地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直到職業生涯結果秋實之際,才突然驚天一躍,不醉不罷休。
我們身邊的這些父執輩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動念選市長。但是如小小煙火般的夢想爆發,還是越來越頻繁地在現年五六十歲的這輩臺灣老中產階級身上發生:突然宣布要騎腳踏車環島一圈、和朋友們爬玉山、捐錢在某個雨林種一百棵樹、發心到某些宗教性的社會事業機構當志工、受彌勒佛啟發要向世人推廣蜂蜜檸檬,不一而足。晚輩們或不理解,但也仍欣慰至少他們不準備只在麻將桌上度過開始到來的晚年。
這或許是一個只有臺灣這個華人社會,不是中國大陸、不是香港、也不是新加坡,才會產生的角色。他的誠懇自釀成一種詼諧,他的從容則反映了誇大的政客表演幕後臺灣社會真實人們的臺風。認真將每一個咬字發準的本省腔國語,是半個多世紀來臺灣本土子弟和大陸性制度規訓調和妥協的映照:無意間最讓我動容的是,在後續不斷源源而出的remix版本中,出現的都是各類有一點樂器專長但又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這一批從小有機會習得電子琴、打擊樂、雙簧管、小提琴的臺灣七八年級世代,恰好就是吳萼洋那輩人所打造的物質基礎所澆灌出來的音符。
而這樣拿首都市長選舉作為販賣個人理念舞臺的突兀事蹟,在華人社會中,只能發生在臺灣。而明明一場突兀的政治表態,卻因制度的保障加上各類網民的投入再製,在網絡上不斷擴散,終成為某種能量溫煦的小狂歡,這也是很有臺灣特色的一件事情。
在過往的選舉中,吳萼洋這個世代的人,往往被作為“世代正義”聲討的對象。而這次年輕人對一大片父執輩候選人,從柯文哲、韓國瑜到吳萼洋出格言行表現出的同理乃至於衍繹,是否預示著某種世代鬥爭的殺伐能量已歇,世代和解共同面對島嶼困局的節奏已到?
在選前最後十餘天的偶然事件中,吳萼洋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個很有可能拿下超過1%-2%選票的臺北市長候選人。一些原本不想投票的人,或許會因為他而出門投票:一些原本想隨便投給某個人的非強意志選民,可能也會因為說不清理由的原因把章蓋到吳萼洋的名字上。這一兩趴選票的流動和重新集中,有沒有可能改變臺北市長選舉的大局結果?很可能是有的。every one matters, every vote counts,或許正是吳萼洋給臺北這個原本懸念不大的戰場意外帶來的禮物。
最後發一個我覺得最好聽的remix版本,聽的我很思鄉,很想臺灣的大家。
在遠在1800公里外的北京,兩天來,腦子裡被人間短短幾個秋洗腦無數遍。夜裡,我坐在餐桌電腦前,和身邊的方老師解釋為什麼吳萼洋這樣的人,可以瞬間激起整個網絡上臺灣年輕人的無厘頭共鳴狂潮。
很簡單,這個人就像小丸子裡的小玉爸爸一樣,是一個我們這代人太熟悉不過的某種父執輩典型。在每個人的各類叔叔伯伯和老師中,或許都有幾個這樣的人,隨和、靦腆、順服、溫潤,喜歡絮絮叨叨某些自己信奉且相信也能對別人好的小道理,我們這些做晚輩的通常不聽,或禮貌地一笑置之。
然而,他們中間的某些人,卻偶爾也會像吳大叔一樣,在年華豐滿,估計也已溫飽無憂之際,狠擲一筆注定要虧的錢,任性地站上冒險的舞臺,展現一番原本可能要遭到群嘲的演出。
大家都笑了。然而他卻沒有變成純然的笑料。我們想起了我們親友中的一部份長輩,想起了那些孜孜矻矻、臺灣第一代穿著西裝打著領帶,鋪墊起島嶼經濟脈動和今日大多數物質基礎的中產階級上班族。他們的品味和言語構成了臺灣今日中老年中產階層的主色調,不故作菁英範,也不以追逐民粹喊爽的草根語言為尚。他們不會被主流媒體仰視,也不會成為底層黎民的代言人,他們就是我們生活的背景,是我們青春之歌的節拍器,是一大部份七八年級臺灣人安穩成長的基石。三十多年來,他在網格化的社會結構裡,安分低調樸實地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直到職業生涯結果秋實之際,才突然驚天一躍,不醉不罷休。
我們身邊的這些父執輩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突然動念選市長。但是如小小煙火般的夢想爆發,還是越來越頻繁地在現年五六十歲的這輩臺灣老中產階級身上發生:突然宣布要騎腳踏車環島一圈、和朋友們爬玉山、捐錢在某個雨林種一百棵樹、發心到某些宗教性的社會事業機構當志工、受彌勒佛啟發要向世人推廣蜂蜜檸檬,不一而足。晚輩們或不理解,但也仍欣慰至少他們不準備只在麻將桌上度過開始到來的晚年。
這或許是一個只有臺灣這個華人社會,不是中國大陸、不是香港、也不是新加坡,才會產生的角色。他的誠懇自釀成一種詼諧,他的從容則反映了誇大的政客表演幕後臺灣社會真實人們的臺風。認真將每一個咬字發準的本省腔國語,是半個多世紀來臺灣本土子弟和大陸性制度規訓調和妥協的映照:無意間最讓我動容的是,在後續不斷源源而出的remix版本中,出現的都是各類有一點樂器專長但又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這一批從小有機會習得電子琴、打擊樂、雙簧管、小提琴的臺灣七八年級世代,恰好就是吳萼洋那輩人所打造的物質基礎所澆灌出來的音符。
而這樣拿首都市長選舉作為販賣個人理念舞臺的突兀事蹟,在華人社會中,只能發生在臺灣。而明明一場突兀的政治表態,卻因制度的保障加上各類網民的投入再製,在網絡上不斷擴散,終成為某種能量溫煦的小狂歡,這也是很有臺灣特色的一件事情。
在過往的選舉中,吳萼洋這個世代的人,往往被作為“世代正義”聲討的對象。而這次年輕人對一大片父執輩候選人,從柯文哲、韓國瑜到吳萼洋出格言行表現出的同理乃至於衍繹,是否預示著某種世代鬥爭的殺伐能量已歇,世代和解共同面對島嶼困局的節奏已到?
在選前最後十餘天的偶然事件中,吳萼洋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個很有可能拿下超過1%-2%選票的臺北市長候選人。一些原本不想投票的人,或許會因為他而出門投票:一些原本想隨便投給某個人的非強意志選民,可能也會因為說不清理由的原因把章蓋到吳萼洋的名字上。這一兩趴選票的流動和重新集中,有沒有可能改變臺北市長選舉的大局結果?很可能是有的。every one matters, every vote counts,或許正是吳萼洋給臺北這個原本懸念不大的戰場意外帶來的禮物。
最後發一個我覺得最好聽的remix版本,聽的我很思鄉,很想臺灣的大家。
徐和謙
自由撰稿人。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