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107)年11月24日的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確認了當今臺灣政壇「藍、綠、白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依據去年12月的「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及今(108)年1月的「TVBS民調」,泛藍、泛綠及所謂「中間選民」的板塊比例依序為35% vs. 25% vs. 40%,可為佐證。
其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上述「TVBS民調」的對決式分析裡(柯對上蔡英文總統及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的三角組合),可吸納19%的泛藍選票、34%的泛綠選票,以及46%的所謂「中間」選票,而以總支持度36%獨占鰲頭,朱立倫的支持度約30%,現任總統蔡英文則慘跌至15%左右。上述數據,並未因蔡總統「辣台妹撿到槍」事件,而改變民進黨執政當局江河日下的局面。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成為現實,中華民國似乎即將迎來史上第四次「政黨輪替」。
不過,剛贏得15席縣市長的中國國民黨可別高興太早,縱使贏來偌大地盤,佔有「地利」,但面對在美中全面對抗僵局中,隱約獲得川普政府暗挺此一「天時」的民進黨,以及囊括近半「中間選民」、又能在淺藍及淺綠兩塊攻城掠地而握有「人和」的柯文哲,國民黨並未穩操勝券,而須步步為營,精心打造一套完整的論述、戰略到戰術,才能完成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在正式進入本篇論述前,筆者想先簡單說明兩項前提:
九合一選舉落幕不久,筆者曾在另外的網路論壇,斷定「柯文哲必將直取2020」,慘遭不少柯粉、藍粉及綠粉狂噓,但過了兩個月,現在還認為柯必定不選的網友恐怕不多。
筆者打了一個比方:柯文哲其實就是一隻「政治禿鷹」,必須等到獵物斷氣或不支倒地,才能靠食其腐肉為生。當今藍綠雙方各有沉痾,正是柯文哲坐享其成的機會。說穿了,柯就是一間同時握有兩間上市公司部分股票的「市場派」,如禿鷹般在半空盤旋,看準了其中哪間「公司派」的績效不彰,他就公開向那間公司的小股民募集委託書,最終就是擊敗「公司派」,鯨吞或至少蠶食該公司的經營權及市佔率。
從近期的政壇攻防來看,柯文哲攻擊的首要對象就是氣若游絲的民進黨政權。他若能一舉裂解綠營,同時保有台北市長寶座,就至少有「劃江而治」的本錢,進可拿下2020、退可在選後成為新泛綠共主而緩圖2024。如果他選擇不選2020,佔有「地利」與部分「人和(得利於『討厭民進黨』的多數群眾心理)」的國民黨將如摧枯拉朽般在2020總統、立法委員併選中狂勝,到時柯文哲將落到更不利的境地。
所以,柯文哲必選2020,也會同時組黨投入立法委員選舉,無論選前或選後、選勝或選敗,他都會是國民黨的可畏對手。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西元207-208年向當時寓居荊州牧劉表之下的劉備,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圖益州,東和孫權,最後兵分兩路北伐中原」的著名「隆中對」。同時期,魯肅向孫權提出較不知名的「榻上策」,要旨與「隆中對」相似,都是「先取荊州」,繼而爭取「劃江而治、北定中原」。當時的荊州是「四戰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容易遭受四方攻擊,卻也是奪得天下必取的關鍵戰略要地。是以,曹操一統中原後,選擇先從荊州南下,劉備及孫權也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拿下荊州。
筆者認為,如今我們重師前人故智,要奪下「荊州」,看得不是地理位置(如已經被「韓(國瑜)流」打破的「決戰中臺灣」迷思),而是民心之所向—什麼才是贏得選戰的關鍵少數選票。筆者主張,「注重兩岸政策,尤其是兩岸關係帶來的經濟影響」的5%-6%選民,將會是決定2020總統大選最後贏家的「荊州」。
親綠學者童振源、洪耀南於2012年10月在英系「想想論壇」發表專文,以高達4,000份有效樣本的民調數據顯示,馬英九前總統在2012年尋求連任時,成功操作兩岸議題,策動總數佔5.75%的選民轉向支持他連任,最終以51.6%得票率擊敗獲得45.6%得票的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雙方差距約6%,正好約略等於因兩岸議題轉向的選民佔比。
或許有人會質疑,經過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2016年蔡英文以模糊的「維持現狀」政策贏得總統大選,還有多少比例的選民會看重兩岸關係。但這些論者忽略了「太陽花運動」在本質上不完全是「反中」運動,而是對世代、階級分配不公的反撲;而蔡英文當年高舉「維持現狀」,不敢公開否定「九二共識」,在就職演說又強調「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正是代表蔡政府認知到兩岸議題選民的重要性嗎?
縱然中國大陸去年的經濟成長率跌至28年來的新低,僅6.6%,但依然是臺灣首要出口市場,佔臺灣總出口金額的41%,比率較馬英九政府時期更高,顯示蔡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並未收到效果,否則也不會出現韓國瑜提出「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口號,就以大比例奪回民進黨主政逾20年的高雄市的情況發生了。
因此,筆者認為,誰能處理好兩岸關係,為臺灣穩住生存發展所需的外在環境,並且顧及經濟發展,就能夠奪下關鍵「荊州」,驚險在2020總統大選中獲勝。
那麼,國民黨又該如何奪下「荊州」?有人或許會說,國民黨一向擅長打「兩岸牌」、「經貿牌」、「經國牌」,這根本是送分題。但回顧馬政府執政八年,最終卻被多數選民否定的慘痛經驗,國民黨如果不思改進,面對美中對抗的外部局勢,以及柯文哲步步進逼的挑戰,必定會再次被多數選民拋棄。
橋牌好手,往往會看對手如何出牌,再「後發制人」奪得優勢。綜觀全局,柯文哲已經透過接受媒體專訪,釋出「謀求美中臺三邊關係的動態平衡」及「推動憲改」兩項議題,作為他參選總統及組黨的「起手式」。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藉著獨派大老辜寬敏的場子,拋出「制訂新憲法的時機已到」的風向球。筆者認為,國民黨雖不必完全跟著對手的節拍起舞,但盱衡國內外情勢,也應該對上述議題拿出最能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論述,據以制訂戰略,最後化為選戰招數。
以下,筆者不揣簡陋,在展開論述及戰略前,先提出幾點前提:
基於上述前提,筆者再建議名為「新三民主義」的論述框架,作為整場2020選戰的最高指導原則:
結語:給予民眾「安全感」與「富強夢」的陣營將贏得2020總統大選。
從1949年以來,臺澎金馬的民眾一直面對堪稱近代史上少見的艱困局面:既要維持自主,又要兼顧發展。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臺灣兩個總體目標間的拉扯更形激烈。臺灣選民要的很直白:執政者必須滿足國人的「安全感」,又不能因此犧牲了「富強夢」,能夠允執厥中的政治人物,就能夠獲得多數選民的付託。
國民黨經歷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大勝,已經享有「地利(組織戰優勢)」,本身又有穩固的35%基本盤,只要能夠體察內外局勢,打造符合多數民意的政經論述,就能夠在「天時(美中對抗大局)」與「人和(中間選民)」扳回一城,既重返執政,也能再度享有國會多數。這是無數支持中華民國的海內外同胞的熱烈期待。
最後,謹稍微改動明太祖朱元璋的建國策略,作為本篇的結尾:
「高築牆—穩固核心選民,對柯文哲『堅壁清野』; 廣積糧—發展政經論述,爭取中間選民; 能稱王時就稱王—循民主程序盡快推派最強候選人!」
“台北市長柯文哲驚險連任以後,各方都極為關注他的下一步是否直取2020總統大位;重奪地方版圖包圍中央的國民黨,也摩拳擦掌希望重返執政。
作者運用三國歷史典故分析柯文哲的政治意圖以及台灣政壇大選必爭的「荊州」所在,並超越當前國民黨初選誰屬的爭議焦點,轉而提出一整套國民黨邁向勝選應該採取的戰略與政策路線,堪稱2020的「隆中對」。值得逐鹿各方關注參考。“
去(107)年11月24日的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確認了當今臺灣政壇「藍、綠、白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依據去年12月的「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及今(108)年1月的「TVBS民調」,泛藍、泛綠及所謂「中間選民」的板塊比例依序為35% vs. 25% vs. 40%,可為佐證。
其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上述「TVBS民調」的對決式分析裡(柯對上蔡英文總統及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的三角組合),可吸納19%的泛藍選票、34%的泛綠選票,以及46%的所謂「中間」選票,而以總支持度36%獨占鰲頭,朱立倫的支持度約30%,現任總統蔡英文則慘跌至15%左右。上述數據,並未因蔡總統「辣台妹撿到槍」事件,而改變民進黨執政當局江河日下的局面。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成為現實,中華民國似乎即將迎來史上第四次「政黨輪替」。
不過,剛贏得15席縣市長的中國國民黨可別高興太早,縱使贏來偌大地盤,佔有「地利」,但面對在美中全面對抗僵局中,隱約獲得川普政府暗挺此一「天時」的民進黨,以及囊括近半「中間選民」、又能在淺藍及淺綠兩塊攻城掠地而握有「人和」的柯文哲,國民黨並未穩操勝券,而須步步為營,精心打造一套完整的論述、戰略到戰術,才能完成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在正式進入本篇論述前,筆者想先簡單說明兩項前提:
九合一選舉落幕不久,筆者曾在另外的網路論壇,斷定「柯文哲必將直取2020」,慘遭不少柯粉、藍粉及綠粉狂噓,但過了兩個月,現在還認為柯必定不選的網友恐怕不多。
筆者打了一個比方:柯文哲其實就是一隻「政治禿鷹」,必須等到獵物斷氣或不支倒地,才能靠食其腐肉為生。當今藍綠雙方各有沉痾,正是柯文哲坐享其成的機會。說穿了,柯就是一間同時握有兩間上市公司部分股票的「市場派」,如禿鷹般在半空盤旋,看準了其中哪間「公司派」的績效不彰,他就公開向那間公司的小股民募集委託書,最終就是擊敗「公司派」,鯨吞或至少蠶食該公司的經營權及市佔率。
從近期的政壇攻防來看,柯文哲攻擊的首要對象就是氣若游絲的民進黨政權。他若能一舉裂解綠營,同時保有台北市長寶座,就至少有「劃江而治」的本錢,進可拿下2020、退可在選後成為新泛綠共主而緩圖2024。如果他選擇不選2020,佔有「地利」與部分「人和(得利於『討厭民進黨』的多數群眾心理)」的國民黨將如摧枯拉朽般在2020總統、立法委員併選中狂勝,到時柯文哲將落到更不利的境地。
所以,柯文哲必選2020,也會同時組黨投入立法委員選舉,無論選前或選後、選勝或選敗,他都會是國民黨的可畏對手。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西元207-208年向當時寓居荊州牧劉表之下的劉備,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圖益州,東和孫權,最後兵分兩路北伐中原」的著名「隆中對」。同時期,魯肅向孫權提出較不知名的「榻上策」,要旨與「隆中對」相似,都是「先取荊州」,繼而爭取「劃江而治、北定中原」。當時的荊州是「四戰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容易遭受四方攻擊,卻也是奪得天下必取的關鍵戰略要地。是以,曹操一統中原後,選擇先從荊州南下,劉備及孫權也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拿下荊州。
筆者認為,如今我們重師前人故智,要奪下「荊州」,看得不是地理位置(如已經被「韓(國瑜)流」打破的「決戰中臺灣」迷思),而是民心之所向—什麼才是贏得選戰的關鍵少數選票。筆者主張,「注重兩岸政策,尤其是兩岸關係帶來的經濟影響」的5%-6%選民,將會是決定2020總統大選最後贏家的「荊州」。
親綠學者童振源、洪耀南於2012年10月在英系「想想論壇」發表專文,以高達4,000份有效樣本的民調數據顯示,馬英九前總統在2012年尋求連任時,成功操作兩岸議題,策動總數佔5.75%的選民轉向支持他連任,最終以51.6%得票率擊敗獲得45.6%得票的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雙方差距約6%,正好約略等於因兩岸議題轉向的選民佔比。
或許有人會質疑,經過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2016年蔡英文以模糊的「維持現狀」政策贏得總統大選,還有多少比例的選民會看重兩岸關係。但這些論者忽略了「太陽花運動」在本質上不完全是「反中」運動,而是對世代、階級分配不公的反撲;而蔡英文當年高舉「維持現狀」,不敢公開否定「九二共識」,在就職演說又強調「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正是代表蔡政府認知到兩岸議題選民的重要性嗎?
縱然中國大陸去年的經濟成長率跌至28年來的新低,僅6.6%,但依然是臺灣首要出口市場,佔臺灣總出口金額的41%,比率較馬英九政府時期更高,顯示蔡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並未收到效果,否則也不會出現韓國瑜提出「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口號,就以大比例奪回民進黨主政逾20年的高雄市的情況發生了。
因此,筆者認為,誰能處理好兩岸關係,為臺灣穩住生存發展所需的外在環境,並且顧及經濟發展,就能夠奪下關鍵「荊州」,驚險在2020總統大選中獲勝。
那麼,國民黨又該如何奪下「荊州」?有人或許會說,國民黨一向擅長打「兩岸牌」、「經貿牌」、「經國牌」,這根本是送分題。但回顧馬政府執政八年,最終卻被多數選民否定的慘痛經驗,國民黨如果不思改進,面對美中對抗的外部局勢,以及柯文哲步步進逼的挑戰,必定會再次被多數選民拋棄。
橋牌好手,往往會看對手如何出牌,再「後發制人」奪得優勢。綜觀全局,柯文哲已經透過接受媒體專訪,釋出「謀求美中臺三邊關係的動態平衡」及「推動憲改」兩項議題,作為他參選總統及組黨的「起手式」。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藉著獨派大老辜寬敏的場子,拋出「制訂新憲法的時機已到」的風向球。筆者認為,國民黨雖不必完全跟著對手的節拍起舞,但盱衡國內外情勢,也應該對上述議題拿出最能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論述,據以制訂戰略,最後化為選戰招數。
以下,筆者不揣簡陋,在展開論述及戰略前,先提出幾點前提:
國民黨如果依舊採取迴避策略,只敢談「一中各表」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根本不足以回應選民的期待。筆者認為,此時國民黨應採取「戰略清晰」,在這些過去對手可以輕易得分的議題上,堅定提出可以為多數選民接受的論述,不怯戰不避戰。
基於上述前提,筆者再建議名為「新三民主義」的論述框架,作為整場2020選戰的最高指導原則:
結語:給予民眾「安全感」與「富強夢」的陣營將贏得2020總統大選。
從1949年以來,臺澎金馬的民眾一直面對堪稱近代史上少見的艱困局面:既要維持自主,又要兼顧發展。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臺灣兩個總體目標間的拉扯更形激烈。臺灣選民要的很直白:執政者必須滿足國人的「安全感」,又不能因此犧牲了「富強夢」,能夠允執厥中的政治人物,就能夠獲得多數選民的付託。
國民黨經歷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大勝,已經享有「地利(組織戰優勢)」,本身又有穩固的35%基本盤,只要能夠體察內外局勢,打造符合多數民意的政經論述,就能夠在「天時(美中對抗大局)」與「人和(中間選民)」扳回一城,既重返執政,也能再度享有國會多數。這是無數支持中華民國的海內外同胞的熱烈期待。
最後,謹稍微改動明太祖朱元璋的建國策略,作為本篇的結尾:
「高築牆—穩固核心選民,對柯文哲『堅壁清野』;
廣積糧—發展政經論述,爭取中間選民;
能稱王時就稱王—循民主程序盡快推派最強候選人!」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
【周義鳴:當歐洲人提起「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