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10月20日2018年
Popular Posts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06月05日2020年
- 【許劍虹:華美軍事之旅18——新旅程的開始。】04月10日2022年
- 熊玠:破解「台灣地位未定論」—— 揭開政治迷夢,讓國際法大師告訴你臺灣身份的前世今生10月03日2018年
- 顧長空:「罷韓過後,韓國瑜如何重拾初心?...
訂閱我們
關注我們
「這裡跟台北很像」
2009年,我還在就讀長庚大學碩士班一年級時,因學術研討會而與指導教授第一次來到韓國。2009年的當時仁川機場還沒有直接抵達首爾市區的機場鐵路,於是我們搭了機場巴士,忍耐著高速公路上的塞車,花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才抵達位於江南世貿中心附近的飯店。
路上的人衣著一點也稱不上時尚,來往的上班族穿著公司制服,拿著三星的傳統手機,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路上看報紙、抽菸甚至是亂丟菸蒂的人也不在少數。如果遮住路邊的招牌,說這裡是台北的忠孝東路或許也有人相信呢。
因為語言不通,路上來往的行人能以英文溝通的也很少,因此對於像我這樣的外國背包客來說,獨自觀光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比語言更大的問題是:不如台灣人在世界普遍印象中對旅客的熱情和主動協助,韓國人對外國旅客通常採羞澀和被動的態度。因此,韓國人在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是:冷漠。
一切的改變僅僅不到兩年。
二年後因緣際會再次來到韓國,此時連結仁川機場的鐵路已經完工,貫穿市區的2號地鐵線也重新整修完畢。盧武鉉政府開始推行觀光旅遊,因此所有的路標開始標上中、英、日、韓四國語言,商店和觀光區開始出現為了服務外國旅客而存在的外語服務人員。
被稱為「韓流」的時尚風格開始風行,「韓風」也似乎因著韓劇而代表一種時尚。路上的年輕人開始嘗試明亮的髮色和大膽的穿著,甚至出現了誇張的配飾和衣著色調,這個城市似乎在兩年間換上了一個全新的面貌,展露出嶄新的自信與前衛風格。
在往後的每一年來到首爾時,我都感覺周遭每一件軟體硬體並非靜止,而是依然在不停的改變與前進。儘管韓國人對外國旅客的羞澀仍存,但似乎也開始敢於嘗試比手畫腳地回答著我的詢問。
「這是一個以超高速進步的城市。」
於是,在2014年,我毅然決然地辭去醫院穩定的護理師工作,在父母和家人的幫助和支持下,帶著存下的積蓄,踏上了這塊曾經歷經戰火,卻仍然沒有停止前進的土地,開始學習韓文及攻讀護理學博士。
現在的我已經可以流暢的使用韓語,過著與當地人毫無差別的日常生活。同時,我也看到了許多當地人看不到的韓國面貌。一個快速進步的社會,當然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與帶來了後遺症。高度的求學與社會競爭壓力,造成了韓國的高自殺率。在韓國,每十萬名就有28.7名,相對於2000年的14名,成長了將近兩倍。
從出生開始,韓國人便開始了無止境的生存與攀比競賽。小學生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周末還必須要學習各種才藝;上班族也必須利用下班時間學習第二專長,才能避免遭到公司淘汰。當然,即使是身為外國留學生的我,韓國社會的競爭壓力依然沒有放過。
韓國人有個很特別的民族性:就是很喜歡使用「我們(우리, wu-li)」這個單字。許多人對韓國人的第一印象都跟我差不多,就是冷漠和排他性強。但漸漸了解韓國文化後,才發現韓國人都是「慢熱型」性格,不輕易表現真性情。一開始還分不清楚是敵是友時,韓國人通常防禦心都非常重,不過一旦認定並接受你為「自己人」後,就會顯現出熱情奔放的一面。
也許是因為曾經同為殖民地的遺留性格、擁有相似的漢字/儒家文化圈背景,又或是托旅遊節目的福?無論何種年齡層的韓國人,普遍對臺灣人的印象很好。又或者是韓文已經可以溝通無礙的緣故,一剛開始入學時,同期的同學便熱情的邀請我一起組讀書會,除了可以一起吃飯增進感情之外,也可以互相討論學術問題和編寫共筆等等。讓我驚訝的是:大家居然沒有因為我是外國人的身分而另眼相待,不只如此,更給我許多的幫助和鼓勵。
開學的第一天,圖書館的一位難求的盛況讓我十分吃驚。圖書館中的閱覽室24小時不打烊,隨時都有學生在裡面讀書籍找資料。因著學術交流的機會,我在韓國訪問過將近20所大學。或許是因為高學費支撐或是財團的大手筆投資,這些大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乎都擁有藏書量十分豐富的圖書館。而地鐵站、學校各處更都設置自動借還書機,圖書館中也幾乎都有附設便宜划算的餐廳,以鼓勵學生多加利用圖書館資源。圖書館也會不定時的開設許多可以免費參加的講座或是工作坊,同樣也是一位難求。
身為博士生的我,有時必須兼任大學部的助教。當我對台下的學生詢問「有沒有問題?」的時候,學生們的提問明顯是有備而來,並且也認真地參與實驗課的進行。毫無學生上課睡覺、滑手機的景象,瞬間讓我感到不太習慣。想起以前在台灣時,從來不覺得圖書館會有一位難求的情形,甚至不覺得某一本書籍會熱門到需要到圖書館預先預約。
後來我才知道,在韓國的大學中,不只是碩博士生,大學生們也會自己組成讀書會一起吃飯;討論課堂的作業或是一起學語言等等未來的就業技能,以應付未來可能的就業問題。在韓國,每年皆舉辦一次的「修學能力測驗」(簡稱修能測驗),性質如同台灣的學測。但它和台灣不同的是,由於在韓國大學錄取率每年大約僅有70%(相較台灣約為95%),但能夠考上名門學校的機率較低,因此競爭相對激烈。
「不只是硬體超高速進步,軟體的實力也正在超高速進步。」
許多人第一個問我的問題都是「為什麼選擇韓國?」而這句話正是主要的原因,觀察一個和台灣在政治、經濟、歷史、甚至地理位置都相近的「大國間的小國」,是如何能找出方法從2004到現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在GDP數字與無形的競爭力上都快速超越台灣,我想,這絕對不是只是因為一個人的政策決定或是單純出於好運。
「身為夾在大國間的小國,不能擁有強大的競爭力,不就是等著被宰割嗎?而且我們國家的青年失業率*1可是高達9.7呢,現在不努力馬上就被淘汰。」
朋友們對於我的疑問,很理所當然地回答。
不過,一體同心的前進固然帶來了經濟與科技高效率的成長速度,但隨之而來的制度僵化也成為了嚴重的社會以及教育問題。小學生們放學後必須上補習班學習各種語言或是各種才藝,來應付升學所需要的「條件」。過度往「考上名門大學,進入名門企業」的窄門集中,導致專門技職學校招生短缺,許多基層技術勞動力開始逐漸缺乏。
當整個社會籠罩「隨時可能被淘汰」的危機感,讓國民自殺率屢創新高,甚至有了「自殺共和國」的外號。學習變成了一種「必要之爭」而非「想做之事」。當大部分的青年都只往同一個方向前進時,無形中也扼殺了許多新的可能和機會。
「夢想,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走在首爾街上,會發現許多年輕學生穿著類似款式的衣服,類似的妝容,聽著類似的音樂,甚至連偶像團體都是以多人組合的方式出道。當我問學生們對於未來的想法時,回答仍然大多是「考上名門大學」或是「進入大企業」。不只如此,課堂上大學生們甚至連考試時申論題「對某某事件的看法」都可以如出一轍的寫出類似的答案。
我並不相信那些答案是他們在心底對事件的真正看法,只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無法與團體同方向前進的人,終究會被淘汰在後面。我不敢猜想一種更可悲的可能:在強大的競爭氛圍下,韓國的新世代已被形塑成了思想高度統一的集合,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較之下,我相信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民主氛圍下絕對是較為自由與幸福的。
「無論前進或後退,我們都還在路途上」
居住在半島上將近五年,這裡各式各樣的高速變化仍在持續中。韓國面臨不停成長的失業率和自殺率、經濟成長緩慢、中小企業面臨大規模倒閉時,對外選擇與敵對七十年的北韓以合作成長代替針鋒相對,對內則尋求與多個在野政黨溝通對話、消除歧見,減少意識形態和對立。固然韓國在進步的過程中也仍然有許多弊案、貪腐等等問題,由近期前總統李明博、朴槿惠分別被判刑即可知弊案及貪腐的嚴重性,但尋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整體大目標,仍未改變。
對外部的舊敵尋求和談、對內部的政治歧見尋求共識,這正是在追求經濟進步與國家發展之前,必先尋求的政治與社會穩定,這也許是臺灣目前最需要的學習的部分。觀察韓國這個國家如何探索進步的方法與與突破僵局的過程,也許是我繼續在半島上生活的樂趣之一吧。
今年農曆新年時回到台北,發現台北車站附近的街道突然煥然一新,以往老舊的房屋和暗巷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寬廣道路。在我們沒有發現的同時,台北,也開始快速變化了。
雖然身負背後的沉重書包和手上印有補習班字樣的書袋,但與中華路上往來的高中學生擦肩時,我依然能聽見他們邊走邊談論著最近蔡依林又出了甚麼新歌,這樣輕鬆自在的景象是我在韓國街頭難得一見的,彷彿從那樣的壓力中,仍然可以看見屬於青春的樣貌。見此我心想:也許人生的道路從來就沒有正確解答,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也都還在尋找新的或是更適合的道路。
長期旅外後再回望自己出生成長的家鄉,心底濃厚的感情緩緩升起,提醒我它依舊存在,但更多的倒是對未來的期待。也許臺灣不一定要選擇與韓國踏上相同的路,但仍然必須擁有自己的步調,在穩定中力求成長。我認為臺灣這塊土地珍貴的價值,乃是每一個台灣人面對逆境,依然努力不懈、往前邁進的態度和信念,但這不是口號,更是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需要每一個青年世代付出汗水來達成。
不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繼續在前進的路途上一起努力。
———-
*1:編按:從作者初撰稿到發表的期間,韓國的青年失業率再度上升衝破10%,整體失業率超過4%,已嚴重衝擊文在寅總統的支持度,使之在上任以來首度跌破50%。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