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和主筆室:國民黨怎麼了?缺乏路線論述的危機與轉機。】
一、前言
中國國民黨雖然自1949年以降堅持兩岸同屬一中架構,爭取兩岸空間模糊性,但在1979年後,爭取「正統中國」的路線明顯失效,改採「文化中國」正宗為依歸,迄今仍然保有大量的文化資源(如故宮文物、孔孟傳承),支撐國民黨維持大黨地位。
在兩岸論述上,從「漢賊不兩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一中各表」,也體現了對兩岸關係前景的善意,希冀中國大陸逐步現代化、改革成為民主國家,進而推動兩岸談判,實現兩岸和平共處、台海和平固化的目標;但針對2027年大限在即、中美關係乃至於世界秩序急遽變動,國民黨「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勢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一旦中共升高軍事對抗,針對外離島地區實施奪取,和平路線與談判作為勢必將遭國內外輿論打擊,甚至淪為叛國可能,因此國民黨應儘早針對非和統氛圍下之社會溝通進行研討,並能期在2026年地方選舉展開社會試驗,為爭取執政預做準備。
二、超越「避戰」的社會溝通
(一)避戰策略能量有限:
目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建立在「避戰」,認為只要一直跟社會大眾闡釋「民進黨等同於戰爭」,就可以藉此爭取中間、經濟選民的認同,進而在無涉國族認同的地方選舉中大有斬獲,但這個論述對於1980年代以降的年輕人而言,是不具說服力的。
一來這群人完全沒有遭受到戰爭洗禮,也不是戰後嬰兒潮,甚至還非常「叛逆」;最明顯的表徵之一,就是目前臺北市民間罷免藍委團體的負責人當中,不乏許多都是外省三代,他們對前述論述難以完全買單,而這些人原本應是國民黨的潛在支持者,卻成為對立面的積極參與者,是很值得深思的現象。
(二)「三不」路線僅能守成:
過往相當有效的「不統、不獨、不武」路線,主要在台商、老人、有家庭者及資產階級等族群具有滲透性,該路線由於時代背景、國際情勢的變遷,當前也逐漸式微。隨著中國大陸經濟下行,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兩岸經貿統合論點已實然難以說服經濟選民。
(三)主打「護民主反威權」:
面臨這些年民進黨看似拿走「中華民國」神主牌、國民黨反遭「親中、紅統」標籤污名化,在政治光譜上被擠壓離中間越來越遠,不能不思考路線變革。國民黨的社會溝通應朝向「護民主、反專制、反威權」,擴張社會說服力與受眾,「綠共紅共一起打」,例如聲援遭受到過當行政處分的受害人士,例如陸配歧視性政策、外籍學生遭受人口販運、打擊不法集團詐騙,如88會館案是很成功的案例,打擊了執政當局的道德高點,是不錯的嘗試,能突顯民進黨高官顯貴的問題,但更不能雙標、不能忘記對北京威權政體的批評。
(四)強化保台正統地位:
過往蔣經國總統時代,曾提出過「革新保台」(包含十大建設、吹台青等),而如今對國民黨與台灣社會來說,「自立保台」、「再革新再保台」路線更需要被彰顯。而國民黨最重要的歷史資產與執政成績之一,正是「抗共保台第一品牌」這塊金字招牌。
從古寧頭、八二三、兩次台海危機,其實都是以國民黨政府為主的國軍先進支撐下來的,這些人不論出身,都實際守護這片安身立命的土地,在效忠與捍衛中華民國的同時,也發展出屬於藍營、外省族群獨特的「臺灣認同」,在新的時代更需要這些人的付出。
(五)爭取在野小黨:
國民黨向來缺乏對非正式組織、社會議題團體的經營,雖然「社會培力」工作並不是沒人做,但是重心多放在有頭有臉的工商團體上,這也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人的社會動員能力在因應政治局勢的作戰上沒有那麼強,也打擊不到真正有政治能量的那些人,與新興小黨展開議題、立場上的合作成為不二人選,民眾黨是現在進行式,更應該思考例如小民歐巴桑聯盟、環保團體等,拓展國民黨的社會連結力、照顧更多庶民、無權力素人的需求。
三、新路線論述的必要性
以目前的黨員結構來看,「避戰守成」是不得不的選擇,但是這些具有政治活動力的成員,也期待國民黨能夠擔當大任,最終目的還是要為了執政,但隨著民粹化的宣傳手法,很多論述不能夠深入,最大的問題還是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晦暗不明、「戰略模糊」的部分太多,左右政策走向的多是脫離現實的期待與溫情;但要說服1980年代後成長的新銳選民支持,必須給予對兩岸終局、未來願景的完整可行方案,因此重回「反威權」、「自立保台」才有可能挑戰民進黨執政的路線。
四、新的美中台關係
對東亞與台灣,各界預期美國與中國最快在今年年中(六月?)的川習會當中會有個方案/政策框架出來,美國針對亞太地區的安排、對中政策也會更成熟,一般認為不超過兩大方向:一是維持對抗,直到中國大陸經濟真正崩盤,二是局部對抗,共管西太平洋。
(一)若是全面對抗,民進黨的國內資源動員需求將會更高,以面對可能遭遇的軍事壓力(這正是大推賴17條、戰爭動員、準戰爭狀態的背景),此刻不宜針對外交議題進行交鋒,內政問題變成首選。國民黨應務實理性回應選民需求:事實上兩岸政策是軟肋不是大問題,地方執政多數其實是國民黨,在內政議題上仍應有許多發揮;例如能源/核能/電價議題即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有被討論的價值,但暫時看不出成效。
直到最近美國AIT谷立言處長發言後,這題又重新被挑起,事實上核能議題是一個很直球的議題,而且很適合每天問行政院,光是核三延役、核四原廠改建等方案都可以逼著執政當局在想(甚至賴政府其實早有在想),但目前看不到這些操作;要知道缺電問題,隨著台積電廠房在台灣各地的陸續落成啟用,只會更加嚴重,而我們的電力成長根本跟不上這些缺口,未來電壓不穩、供電不穩導致的大停電風險可能再次重現。
(二)若是局部對抗,外交議題將是主戰場,會回到2012年的劇本,美國一錘定音,將實質台獨路線封存起來,屆時真正會影響選民情緒的議題很多,從內政、國防、外交都會失火,但能夠承接這樣議題戰場的人才,目前是相對缺乏。而和議題人才同等重要的,是國民黨的政策論述總路線絕不能再模糊不清、一人一把號。
五、結論
本文的目的主要還是提醒今年的內外大變局,會有許多議題要應對,但目前戰場被大罷免牽著走的情況下,似乎沒有人有餘力去思考下半年後的佈局,若沒有儘早面對,仍會錯失良機。大罷免僅是國會席次的爭奪,但民進黨賴政權如今升高到國安層級總體戰、期望一舉在中美攤牌前以最大操作空間殲滅在野黨的情況下,國民黨的主事者與策士們,不能再迴避缺乏新路線論述的危機,也才有可能迎來轉機。
【新共和主筆室:國民黨怎麼了?缺乏路線論述的危機與轉機。】
一、前言
中國國民黨雖然自1949年以降堅持兩岸同屬一中架構,爭取兩岸空間模糊性,但在1979年後,爭取「正統中國」的路線明顯失效,改採「文化中國」正宗為依歸,迄今仍然保有大量的文化資源(如故宮文物、孔孟傳承),支撐國民黨維持大黨地位。
在兩岸論述上,從「漢賊不兩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一中各表」,也體現了對兩岸關係前景的善意,希冀中國大陸逐步現代化、改革成為民主國家,進而推動兩岸談判,實現兩岸和平共處、台海和平固化的目標;但針對2027年大限在即、中美關係乃至於世界秩序急遽變動,國民黨「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勢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一旦中共升高軍事對抗,針對外離島地區實施奪取,和平路線與談判作為勢必將遭國內外輿論打擊,甚至淪為叛國可能,因此國民黨應儘早針對非和統氛圍下之社會溝通進行研討,並能期在2026年地方選舉展開社會試驗,為爭取執政預做準備。
二、超越「避戰」的社會溝通
(一)避戰策略能量有限:
目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建立在「避戰」,認為只要一直跟社會大眾闡釋「民進黨等同於戰爭」,就可以藉此爭取中間、經濟選民的認同,進而在無涉國族認同的地方選舉中大有斬獲,但這個論述對於1980年代以降的年輕人而言,是不具說服力的。
一來這群人完全沒有遭受到戰爭洗禮,也不是戰後嬰兒潮,甚至還非常「叛逆」;最明顯的表徵之一,就是目前臺北市民間罷免藍委團體的負責人當中,不乏許多都是外省三代,他們對前述論述難以完全買單,而這些人原本應是國民黨的潛在支持者,卻成為對立面的積極參與者,是很值得深思的現象。
(二)「三不」路線僅能守成:
過往相當有效的「不統、不獨、不武」路線,主要在台商、老人、有家庭者及資產階級等族群具有滲透性,該路線由於時代背景、國際情勢的變遷,當前也逐漸式微。隨著中國大陸經濟下行,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兩岸經貿統合論點已實然難以說服經濟選民。
(三)主打「護民主反威權」:
面臨這些年民進黨看似拿走「中華民國」神主牌、國民黨反遭「親中、紅統」標籤污名化,在政治光譜上被擠壓離中間越來越遠,不能不思考路線變革。國民黨的社會溝通應朝向「護民主、反專制、反威權」,擴張社會說服力與受眾,「綠共紅共一起打」,例如聲援遭受到過當行政處分的受害人士,例如陸配歧視性政策、外籍學生遭受人口販運、打擊不法集團詐騙,如88會館案是很成功的案例,打擊了執政當局的道德高點,是不錯的嘗試,能突顯民進黨高官顯貴的問題,但更不能雙標、不能忘記對北京威權政體的批評。
(四)強化保台正統地位:
過往蔣經國總統時代,曾提出過「革新保台」(包含十大建設、吹台青等),而如今對國民黨與台灣社會來說,「自立保台」、「再革新再保台」路線更需要被彰顯。而國民黨最重要的歷史資產與執政成績之一,正是「抗共保台第一品牌」這塊金字招牌。
從古寧頭、八二三、兩次台海危機,其實都是以國民黨政府為主的國軍先進支撐下來的,這些人不論出身,都實際守護這片安身立命的土地,在效忠與捍衛中華民國的同時,也發展出屬於藍營、外省族群獨特的「臺灣認同」,在新的時代更需要這些人的付出。
(五)爭取在野小黨:
國民黨向來缺乏對非正式組織、社會議題團體的經營,雖然「社會培力」工作並不是沒人做,但是重心多放在有頭有臉的工商團體上,這也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人的社會動員能力在因應政治局勢的作戰上沒有那麼強,也打擊不到真正有政治能量的那些人,與新興小黨展開議題、立場上的合作成為不二人選,民眾黨是現在進行式,更應該思考例如小民歐巴桑聯盟、環保團體等,拓展國民黨的社會連結力、照顧更多庶民、無權力素人的需求。
三、新路線論述的必要性
以目前的黨員結構來看,「避戰守成」是不得不的選擇,但是這些具有政治活動力的成員,也期待國民黨能夠擔當大任,最終目的還是要為了執政,但隨著民粹化的宣傳手法,很多論述不能夠深入,最大的問題還是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晦暗不明、「戰略模糊」的部分太多,左右政策走向的多是脫離現實的期待與溫情;但要說服1980年代後成長的新銳選民支持,必須給予對兩岸終局、未來願景的完整可行方案,因此重回「反威權」、「自立保台」才有可能挑戰民進黨執政的路線。
四、新的美中台關係
對東亞與台灣,各界預期美國與中國最快在今年年中(六月?)的川習會當中會有個方案/政策框架出來,美國針對亞太地區的安排、對中政策也會更成熟,一般認為不超過兩大方向:一是維持對抗,直到中國大陸經濟真正崩盤,二是局部對抗,共管西太平洋。
(一)若是全面對抗,民進黨的國內資源動員需求將會更高,以面對可能遭遇的軍事壓力(這正是大推賴17條、戰爭動員、準戰爭狀態的背景),此刻不宜針對外交議題進行交鋒,內政問題變成首選。國民黨應務實理性回應選民需求:事實上兩岸政策是軟肋不是大問題,地方執政多數其實是國民黨,在內政議題上仍應有許多發揮;例如能源/核能/電價議題即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有被討論的價值,但暫時看不出成效。
直到最近美國AIT谷立言處長發言後,這題又重新被挑起,事實上核能議題是一個很直球的議題,而且很適合每天問行政院,光是核三延役、核四原廠改建等方案都可以逼著執政當局在想(甚至賴政府其實早有在想),但目前看不到這些操作;要知道缺電問題,隨著台積電廠房在台灣各地的陸續落成啟用,只會更加嚴重,而我們的電力成長根本跟不上這些缺口,未來電壓不穩、供電不穩導致的大停電風險可能再次重現。
(二)若是局部對抗,外交議題將是主戰場,會回到2012年的劇本,美國一錘定音,將實質台獨路線封存起來,屆時真正會影響選民情緒的議題很多,從內政、國防、外交都會失火,但能夠承接這樣議題戰場的人才,目前是相對缺乏。而和議題人才同等重要的,是國民黨的政策論述總路線絕不能再模糊不清、一人一把號。
五、結論
本文的目的主要還是提醒今年的內外大變局,會有許多議題要應對,但目前戰場被大罷免牽著走的情況下,似乎沒有人有餘力去思考下半年後的佈局,若沒有儘早面對,仍會錯失良機。大罷免僅是國會席次的爭奪,但民進黨賴政權如今升高到國安層級總體戰、期望一舉在中美攤牌前以最大操作空間殲滅在野黨的情況下,國民黨的主事者與策士們,不能再迴避缺乏新路線論述的危機,也才有可能迎來轉機。
更多 公共時評
【反思國民黨❂再造新民國:黨慶130週年評論文集發起計畫】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