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新共和通訊》,一個認同中華民國理念,對國民黨深切期許的青年智庫團體。
今年適逢中國國民黨創黨一百三十週年及黃埔建軍百年,我們計畫出版一本評論文集,邀請各方有識之士在此重要時刻,
共同撰文重省國民黨/中華民國派的歷史軌跡、闡述當下定位、共構未來願景。我們誠摯希望邀請您共襄盛舉。
不諱言,國民黨雖走過130年的風雨波濤,此刻局勢險峻仍不亞於從前。國民黨雖從幾年前的低迷中奮戰振作起來,有了更堅強的地方執政基礎,更重回國會最大黨,但也史無前例地遭遇總統大選的三連敗。黨的社會支持度與青年認同雖見進展,也仍有待努力進前的空間。
過去十數年來,許多人在討論國民黨/中華民國派時每每提及,其已失去或模糊了核心理念價值,更多年沒有成系統的思想論述參考文本,甚或能激發黨內外討論思考的路線論戰。許多反省聲音也認為,儘管政治領導及民代人物推陳出新、更新迭代,然而黨的中心理念論述仍趨於保守僵化,未能即時跟上時代與民心脈動,導致在輿論場域與網路社群中容易處於逆風。舉例而言:
—— 國民黨曾高舉民族主義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掃除軍閥、對內剿共、對外抗戰,對中國命運有源於歷史的承擔;但要如何面對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扎根的現狀,以及台灣社會逐漸凝聚的主體認同,黨內卻少有清晰共識。
—— 國民黨從「反共」到「和陸」,曾為台海和平務實調整兩岸路線;但面對近年對岸中共當局若干作為激起的惡感,乃至中美對峙帶來的地緣動盪,國民黨人表態的瞻前顧後、不得不然的戰略模糊,卻也常成為批評者的標靶,更引起國際的質疑。
—— 國民黨本於民權理念創建民國,也在冷戰落幕後落實憲法承諾、推動台灣民主化。但因戒嚴年代的原罪,國民黨長年被對手貼上「威權、反民主、反人權」等負面標籤,卻遲遲未能有效梳理、完整還原當年「位處冷戰前線、面對共黨威脅」的時代脈絡與全球共通性,還給歷史更公正合理的評價。
—— 國民黨曾為照顧民生,推動土地改革、十大建設、義務國教、全民健保等政策,也曾為發展經濟,主導產業升級、市場自由化等改革;但種種本於民生的務實施政,卻疏於對基本理念價值的闡述,甚至動輒被扣上「金權政治」或「利益輸送」的膚淺高帽。
—— 國民黨價值辯證的前瞻動能不足,不免在現實環境中受制於基本盤的逐漸老化,在諸多新興人權、環保等議題上顯得保守,也失去對青年世代的連結與號召。其實過去幾年,上述諸點多有論者在不同場合論及,更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基金會、智庫為國為黨發聲、培養人才,因此我們從不相信「國民黨人早已失去論述力」的刻板印象。然而,過去十多年來,國民黨忙於應付現實選戰、一次次短線政治攻防、選舉動員,確實已許久沒有出現對國民黨基本史觀、定位、願景提出的全面反省與思辨。
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開國政黨、當前國會第一大黨;過去其曾是無數華僑支持、期待的革命政黨,今天更是全球華人的民主先鋒、台海和平的盼望。不管是面對當前的兩岸僵局、民主危機、中美對峙與地緣動盪,國民黨都有重要的角色與責任,也更需要所有支持、認同、對其有期待的仁人志士,一同激盪思辯的火花。
因此《新共和通訊》決定著手籌備本刊,預計從海內外邀請數十位跨世代、跨領域,而對國民黨有期許、責任感的論述者,立足於當前國內外局勢,對國民黨的歷史論述、路線定位、黨政改革,以及未來在兩岸關係與世界秩序的使命願景,提出針貶與倡議。
我們希望透過本刊:
—— 擴大國民黨的歷史視野,看見更多曾貢獻於革命建國事業的觀念思潮、人物力量,思辨先輩曾爭辯過、權衡過的重要爭議,並從中汲取更多能與當代對話的史識。
—— 從一百三十年的奮鬥軌跡中,梳理國民黨核心價值的變與不變,並對坊間常見關於國民黨的批判質疑,作出有系統而公允的回應,該反省的誠懇面對,該辯駁釐清的也當仁不讓。
—— 本於當前國內外局勢,對國民黨的定位與政策路線,匯聚提出更全面而前瞻的策略建言。
包括在如何在地緣動盪中站穩腳步,如何在兩岸互動中捍衛自由民主又能兼顧和平善意,如何強化社會溝通與信任,如何重塑國民黨的品牌價值。
—— 立足於中國國民黨與全球華埠的歷史連結,省思國民黨在當代華文文化圈的角色,以及對對民主陣營、世界和平的責任。從國民黨的價值初心出發,勾勒對台灣與未來兩岸關係的長期願景。
時代持續在變,國民黨能挺過130年動盪歷史,秉持的也正是能持續反省自身、因應調適的韌性。
《新共和》的宗旨始終是「自由追索歷史、批判當下、實踐對未來的想像」,因此在此刻發起本刊。
本評論集雖聚焦於國民黨/中華民國之發展,但發起與編輯無涉於中央或任何地方黨部,文集也無任何官方色彩——這是一群海內外對國民黨仍有期待的知識分子,一次跨世代、跨領域、跨議題的評論集結;期許能激起黨內外有識之士的思辨對話,也能提供給黨從政同志參考,但其並非替黨中央/官方論述路線定調的嘗試,以求最大程度包容開放與寫作內容的自由度,不受當前政治情勢侷限。
如您有意願參與,我們會安排編輯團隊進一步聯繫討論,在「歷史」、「當代」、「願景」三大領域及其下二十個子領域中釐清您撰稿的主題範圍、論述目標、截稿時程與編輯方針,以求在完整表達作者原意下順利完成編輯作業。
每篇來文約2,000-3,500字上下,我們也將提供新台幣5,000元微薄稿費以表感謝。
《新共和通訊》共同創辦人林家興、李厚穎暨評論文集編輯小組 敬上
我們是《新共和通訊》,一個認同中華民國理念,對國民黨深切期許的青年智庫團體。
今年適逢中國國民黨創黨一百三十週年及黃埔建軍百年,我們計畫出版一本評論文集,邀請各方有識之士在此重要時刻,
共同撰文重省國民黨/中華民國派的歷史軌跡、闡述當下定位、共構未來願景。我們誠摯希望邀請您共襄盛舉。
不諱言,國民黨雖走過130年的風雨波濤,此刻局勢險峻仍不亞於從前。國民黨雖從幾年前的低迷中奮戰振作起來,有了更堅強的地方執政基礎,更重回國會最大黨,但也史無前例地遭遇總統大選的三連敗。黨的社會支持度與青年認同雖見進展,也仍有待努力進前的空間。
過去十數年來,許多人在討論國民黨/中華民國派時每每提及,其已失去或模糊了核心理念價值,更多年沒有成系統的思想論述參考文本,甚或能激發黨內外討論思考的路線論戰。許多反省聲音也認為,儘管政治領導及民代人物推陳出新、更新迭代,然而黨的中心理念論述仍趨於保守僵化,未能即時跟上時代與民心脈動,導致在輿論場域與網路社群中容易處於逆風。舉例而言:
—— 國民黨曾高舉民族主義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掃除軍閥、對內剿共、對外抗戰,對中國命運有源於歷史的承擔;但要如何面對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扎根的現狀,以及台灣社會逐漸凝聚的主體認同,黨內卻少有清晰共識。
—— 國民黨從「反共」到「和陸」,曾為台海和平務實調整兩岸路線;但面對近年對岸中共當局若干作為激起的惡感,乃至中美對峙帶來的地緣動盪,國民黨人表態的瞻前顧後、不得不然的戰略模糊,卻也常成為批評者的標靶,更引起國際的質疑。
—— 國民黨本於民權理念創建民國,也在冷戰落幕後落實憲法承諾、推動台灣民主化。但因戒嚴年代的原罪,國民黨長年被對手貼上「威權、反民主、反人權」等負面標籤,卻遲遲未能有效梳理、完整還原當年「位處冷戰前線、面對共黨威脅」的時代脈絡與全球共通性,還給歷史更公正合理的評價。
—— 國民黨曾為照顧民生,推動土地改革、十大建設、義務國教、全民健保等政策,也曾為發展經濟,主導產業升級、市場自由化等改革;但種種本於民生的務實施政,卻疏於對基本理念價值的闡述,甚至動輒被扣上「金權政治」或「利益輸送」的膚淺高帽。
—— 國民黨價值辯證的前瞻動能不足,不免在現實環境中受制於基本盤的逐漸老化,在諸多新興人權、環保等議題上顯得保守,也失去對青年世代的連結與號召。其實過去幾年,上述諸點多有論者在不同場合論及,更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基金會、智庫為國為黨發聲、培養人才,因此我們從不相信「國民黨人早已失去論述力」的刻板印象。然而,過去十多年來,國民黨忙於應付現實選戰、一次次短線政治攻防、選舉動員,確實已許久沒有出現對國民黨基本史觀、定位、願景提出的全面反省與思辨。
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開國政黨、當前國會第一大黨;過去其曾是無數華僑支持、期待的革命政黨,今天更是全球華人的民主先鋒、台海和平的盼望。不管是面對當前的兩岸僵局、民主危機、中美對峙與地緣動盪,國民黨都有重要的角色與責任,也更需要所有支持、認同、對其有期待的仁人志士,一同激盪思辯的火花。
因此《新共和通訊》決定著手籌備本刊,預計從海內外邀請數十位跨世代、跨領域,而對國民黨有期許、責任感的論述者,立足於當前國內外局勢,對國民黨的歷史論述、路線定位、黨政改革,以及未來在兩岸關係與世界秩序的使命願景,提出針貶與倡議。
我們希望透過本刊:
—— 擴大國民黨的歷史視野,看見更多曾貢獻於革命建國事業的觀念思潮、人物力量,思辨先輩曾爭辯過、權衡過的重要爭議,並從中汲取更多能與當代對話的史識。
—— 從一百三十年的奮鬥軌跡中,梳理國民黨核心價值的變與不變,並對坊間常見關於國民黨的批判質疑,作出有系統而公允的回應,該反省的誠懇面對,該辯駁釐清的也當仁不讓。
—— 本於當前國內外局勢,對國民黨的定位與政策路線,匯聚提出更全面而前瞻的策略建言。
包括在如何在地緣動盪中站穩腳步,如何在兩岸互動中捍衛自由民主又能兼顧和平善意,如何強化社會溝通與信任,如何重塑國民黨的品牌價值。
—— 立足於中國國民黨與全球華埠的歷史連結,省思國民黨在當代華文文化圈的角色,以及對對民主陣營、世界和平的責任。從國民黨的價值初心出發,勾勒對台灣與未來兩岸關係的長期願景。
時代持續在變,國民黨能挺過130年動盪歷史,秉持的也正是能持續反省自身、因應調適的韌性。
《新共和》的宗旨始終是「自由追索歷史、批判當下、實踐對未來的想像」,因此在此刻發起本刊。
本評論集雖聚焦於國民黨/中華民國之發展,但發起與編輯無涉於中央或任何地方黨部,文集也無任何官方色彩——這是一群海內外對國民黨仍有期待的知識分子,一次跨世代、跨領域、跨議題的評論集結;期許能激起黨內外有識之士的思辨對話,也能提供給黨從政同志參考,但其並非替黨中央/官方論述路線定調的嘗試,以求最大程度包容開放與寫作內容的自由度,不受當前政治情勢侷限。
如您有意願參與,我們會安排編輯團隊進一步聯繫討論,在「歷史」、「當代」、「願景」三大領域及其下二十個子領域中釐清您撰稿的主題範圍、論述目標、截稿時程與編輯方針,以求在完整表達作者原意下順利完成編輯作業。
每篇來文約2,000-3,500字上下,我們也將提供新台幣5,000元微薄稿費以表感謝。
《新共和通訊》共同創辦人林家興、李厚穎暨評論文集編輯小組 敬上
更多 公共時評
【新共和主筆室:國民黨怎麼了?缺乏路線論述的危機與轉機。】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