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韓國瑜毫不意外地遭到罷免,只是高達93萬位設籍高雄市的公民踴躍投下罷免票,讓人有些意外,但仔細想想,既有中選會主委「把頭剁給你」的全力相挺,又有交通部長開出「返鄉專車」的利多放送,在執政高層大力贊助下,把這93萬票視為綠營在高雄的高點參考值,應該切實可信。
但這就代表高雄市民只能坐在原地等著陳其邁率領過去20年蟠踞高雄的舊團隊「班師回朝」?在野陣營就真的沒有一戰的實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韓國瑜當年點出高雄「又老又窮」的困境,難道會因為一個應負部分責任的舊團隊「重做馮婦」而獲得解決?
其次,民進黨佔據高雄達20年,締造上百位市府官員涉及貪瀆被起訴的空前紀錄,不論是「慶富案」或「氣爆善款流向案」,真相石沈大海,難道多數高雄市民就不在乎了嗎?再者,韓國瑜本人故因失信失言遭到罷免,但過半高雄市民對韓市府團隊一年多來的表現仍持肯定。當韓個人被罷免,代表他和高雄市民的前債兩清,市民的怨氣也得到抒發,也更有機會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城市的未來走向。
最後,陳其邁在前年選後極力營造「暖男」形象,但政壇熟悉其為人者多知其本色,君不見韓前腳剛離開市府,陳後腳就在駁二特區和綠營支持者大口吃冰歡慶,把許多受苦於長期發展滯後和疫情後不景氣的高雄市民拋諸腦後,擺出一副「江山我有」的驕橫姿態? 甚至就大環境而言,民進黨政府的「疫情紅利」已到盡頭,包括衛福部長陳時中都開始出現「忘了我是誰」的言行,才會在醫材案重摔一跤。
隨著美中經濟都陷入衰退,淺碟型的台灣經濟豈有獨走之理?而高雄市仰賴傳產、進出口和農漁特產甚深,可預期遭受經濟下行影響的風險更甚。凡此種種,都對在野陣營有利。
當然,民進黨政府有鑑於此,才不顧吃相難看,也要提早補選,以免夜長夢多,也要落袋為安,簡直把高雄看成其私產禁臠。古諺有云:「驕兵必敗」,在這個極端政治氣候的時代,當一切沉痾仍鬱積在高雄,當年既能在三個月內掀起「韓流」,又怎麼不可能在兩個月內讓民進黨嚇出一身冷汗?事在人為而已。
所以在這裡,謹向在野陣營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韓國瑜其人是遭到許多高雄市民否定,但⋯⋯
韓國瑜所點出的問題和若干施政方向仍然有其價值,而以李四川為首的韓市府團隊,也累積了一定的口碑。所以,在野團隊可以「依法不依人」,強調韓個人已付出政治代價,但把他的路線和政績效益極大化,如此既能防守藍營基本盤,也能拉住同情韓的庶民朋友。
以此為本,加強對陳菊團隊及陳其邁斯人的檢視,在野陣營縱使不能得勝,也足以讓民進黨遭受挑戰。請記住:民進黨不擇手段的罷韓,不是該黨繼續橫行的起點,而是其強弩之末的開始。台灣社會前段時間對蔡政府在疫情期間的高支持度,是政治學中的所謂「旗桿效應」,隨著疫情告終、民進黨「口罩外交」的不如預期,以及民進黨高層逐漸露出囂張跋扈的舊嘴臉,其民調水位也會回到應有水位。這就是在野陣營的利基。
其次,在野各陣營必須要有合作的認識。
國民黨雖已拒絕民眾黨的合作建議,但該是冷靜思考下一步的時候了。從民調數據可知,當年「韓流」的崛起,故有韓個人的魅力與外在環境的影響,但「白綠分手」造成大批青壯選民反對民進黨也非常關鍵。雖然柯文哲的支持度已較全盛期走跌,但仍有可觀。或有人會說,國民黨若與柯合作,形同放棄政黨主體性,且徒然予民眾黨在南台灣建立基層組織的機會,反正國民黨不可能贏得高雄市長補選,何必為人作嫁?不如推派藍營熟面孔,只求打底保本即可。這其實是失敗主義的想法。
現在的在野陣營,面對民進黨與境外勢力的內外夾殺,已經陷入存亡困境,非常需要一場漂亮的選戰,為台灣民主的健全發展留一口中氣。難道把本就將綠色視為次要選擇的白色力量推給綠營,讓藍綠選票對比回到陳菊對楊秋興的悲慘境地,就符合國民黨的利益?三國時期,孫吳尚有把荊州借給劉備的大局觀和肚量,難道今人見識真不如古人?
最後,在人選推派上,必須與盤勢連動思考。
當前,民進黨求的是「穩」,在野陣營要的是「變」。選局炒得越熱,對民進黨越不利。縱然最後不能拉下陳其邁,只要讓他在選舉過程中露出人格與政策方針的缺陷,就等於為下次的戰局累積資本,可以徐圖再起。
綜上所述,筆者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在野合作,全民海選」。
這樣的作法,就是把高雄的社會力引入戰局,給予高雄市民社會自己選擇前途、建構城市想像的絕佳機會,藉此營造「非民進黨PK民進黨」的局面。
首先,在人選上,要跳脫從藍、白既有的籃子裡選菜的思考,而是由兩大在野黨共建操作平台,等於扮演挹注資金給新創企業的出資方角色。作法上,就是兩黨共同面對社會,邀請具創意的團隊來競爭代表在野勢力角逐市長的機會,最後憑民調決定候選人。這除了擴大基本盤外,也可炒熱選情,讓高雄市民社會更有參與感。
又或者,海選的部分,可以不採全民調,而是可以由兩黨建構提名委員會,邀請社會賢達加入,委員會的分數佔四成,民調佔六成,避免綠營來亂。
其次是「政策偏好大調查」,邀請高雄市民透過社群媒體選出他們最盼望的政策選項,並提出「參與海選團隊必須簽署同意書,將市民所欲納入政見」。這樣除了匯集眾智,也可以間接達到檢討民進黨過去經營高雄策略的目標。
最後,藍、白陣營的組織中人可以擔任「揭弊者」的側翼助攻角色,嚴格檢視陳菊時代的弊案與陳其邁政見不切實際之處,讓獲選的個人與團隊專注於宣揚理念與個人特質,發揮分進合擊的效果。
或許會有人說,時間已經不夠了,在野陣營注定只能倉促各自上陣、各個被民進黨擊破。這種失敗主義的說法,過去在台北市、前年在高雄市,我們都曾聽過。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令人跌破眼鏡。
其實,台灣社會對新觀念、新作法,越來越有彈性。每次選局,都有其獨特性,尤以都會區為然。只要做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大膽擁抱社會力,相信高雄市民不會讓有志者失望。
在野陣營的有識之士,豈能不察焉?
6月6日,韓國瑜毫不意外地遭到罷免,只是高達93萬位設籍高雄市的公民踴躍投下罷免票,讓人有些意外,但仔細想想,既有中選會主委「把頭剁給你」的全力相挺,又有交通部長開出「返鄉專車」的利多放送,在執政高層大力贊助下,把這93萬票視為綠營在高雄的高點參考值,應該切實可信。
但這就代表高雄市民只能坐在原地等著陳其邁率領過去20年蟠踞高雄的舊團隊「班師回朝」?在野陣營就真的沒有一戰的實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韓國瑜當年點出高雄「又老又窮」的困境,難道會因為一個應負部分責任的舊團隊「重做馮婦」而獲得解決?
其次,民進黨佔據高雄達20年,締造上百位市府官員涉及貪瀆被起訴的空前紀錄,不論是「慶富案」或「氣爆善款流向案」,真相石沈大海,難道多數高雄市民就不在乎了嗎?再者,韓國瑜本人故因失信失言遭到罷免,但過半高雄市民對韓市府團隊一年多來的表現仍持肯定。當韓個人被罷免,代表他和高雄市民的前債兩清,市民的怨氣也得到抒發,也更有機會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城市的未來走向。
最後,陳其邁在前年選後極力營造「暖男」形象,但政壇熟悉其為人者多知其本色,君不見韓前腳剛離開市府,陳後腳就在駁二特區和綠營支持者大口吃冰歡慶,把許多受苦於長期發展滯後和疫情後不景氣的高雄市民拋諸腦後,擺出一副「江山我有」的驕橫姿態? 甚至就大環境而言,民進黨政府的「疫情紅利」已到盡頭,包括衛福部長陳時中都開始出現「忘了我是誰」的言行,才會在醫材案重摔一跤。
隨著美中經濟都陷入衰退,淺碟型的台灣經濟豈有獨走之理?而高雄市仰賴傳產、進出口和農漁特產甚深,可預期遭受經濟下行影響的風險更甚。凡此種種,都對在野陣營有利。
當然,民進黨政府有鑑於此,才不顧吃相難看,也要提早補選,以免夜長夢多,也要落袋為安,簡直把高雄看成其私產禁臠。古諺有云:「驕兵必敗」,在這個極端政治氣候的時代,當一切沉痾仍鬱積在高雄,當年既能在三個月內掀起「韓流」,又怎麼不可能在兩個月內讓民進黨嚇出一身冷汗?事在人為而已。
所以在這裡,謹向在野陣營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韓國瑜其人是遭到許多高雄市民否定,但⋯⋯
韓國瑜所點出的問題和若干施政方向仍然有其價值,而以李四川為首的韓市府團隊,也累積了一定的口碑。所以,在野團隊可以「依法不依人」,強調韓個人已付出政治代價,但把他的路線和政績效益極大化,如此既能防守藍營基本盤,也能拉住同情韓的庶民朋友。
以此為本,加強對陳菊團隊及陳其邁斯人的檢視,在野陣營縱使不能得勝,也足以讓民進黨遭受挑戰。請記住:民進黨不擇手段的罷韓,不是該黨繼續橫行的起點,而是其強弩之末的開始。台灣社會前段時間對蔡政府在疫情期間的高支持度,是政治學中的所謂「旗桿效應」,隨著疫情告終、民進黨「口罩外交」的不如預期,以及民進黨高層逐漸露出囂張跋扈的舊嘴臉,其民調水位也會回到應有水位。這就是在野陣營的利基。
其次,在野各陣營必須要有合作的認識。
國民黨雖已拒絕民眾黨的合作建議,但該是冷靜思考下一步的時候了。從民調數據可知,當年「韓流」的崛起,故有韓個人的魅力與外在環境的影響,但「白綠分手」造成大批青壯選民反對民進黨也非常關鍵。雖然柯文哲的支持度已較全盛期走跌,但仍有可觀。或有人會說,國民黨若與柯合作,形同放棄政黨主體性,且徒然予民眾黨在南台灣建立基層組織的機會,反正國民黨不可能贏得高雄市長補選,何必為人作嫁?不如推派藍營熟面孔,只求打底保本即可。這其實是失敗主義的想法。
現在的在野陣營,面對民進黨與境外勢力的內外夾殺,已經陷入存亡困境,非常需要一場漂亮的選戰,為台灣民主的健全發展留一口中氣。難道把本就將綠色視為次要選擇的白色力量推給綠營,讓藍綠選票對比回到陳菊對楊秋興的悲慘境地,就符合國民黨的利益?三國時期,孫吳尚有把荊州借給劉備的大局觀和肚量,難道今人見識真不如古人?
最後,在人選推派上,必須與盤勢連動思考。
當前,民進黨求的是「穩」,在野陣營要的是「變」。選局炒得越熱,對民進黨越不利。縱然最後不能拉下陳其邁,只要讓他在選舉過程中露出人格與政策方針的缺陷,就等於為下次的戰局累積資本,可以徐圖再起。
綜上所述,筆者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在野合作,全民海選」。
這樣的作法,就是把高雄的社會力引入戰局,給予高雄市民社會自己選擇前途、建構城市想像的絕佳機會,藉此營造「非民進黨PK民進黨」的局面。
首先,在人選上,要跳脫從藍、白既有的籃子裡選菜的思考,而是由兩大在野黨共建操作平台,等於扮演挹注資金給新創企業的出資方角色。作法上,就是兩黨共同面對社會,邀請具創意的團隊來競爭代表在野勢力角逐市長的機會,最後憑民調決定候選人。這除了擴大基本盤外,也可炒熱選情,讓高雄市民社會更有參與感。
又或者,海選的部分,可以不採全民調,而是可以由兩黨建構提名委員會,邀請社會賢達加入,委員會的分數佔四成,民調佔六成,避免綠營來亂。
其次是「政策偏好大調查」,邀請高雄市民透過社群媒體選出他們最盼望的政策選項,並提出「參與海選團隊必須簽署同意書,將市民所欲納入政見」。這樣除了匯集眾智,也可以間接達到檢討民進黨過去經營高雄策略的目標。
最後,藍、白陣營的組織中人可以擔任「揭弊者」的側翼助攻角色,嚴格檢視陳菊時代的弊案與陳其邁政見不切實際之處,讓獲選的個人與團隊專注於宣揚理念與個人特質,發揮分進合擊的效果。
或許會有人說,時間已經不夠了,在野陣營注定只能倉促各自上陣、各個被民進黨擊破。這種失敗主義的說法,過去在台北市、前年在高雄市,我們都曾聽過。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令人跌破眼鏡。
其實,台灣社會對新觀念、新作法,越來越有彈性。每次選局,都有其獨特性,尤以都會區為然。只要做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大膽擁抱社會力,相信高雄市民不會讓有志者失望。
在野陣營的有識之士,豈能不察焉?
顧長空
海外政治評論者。更多 公共時評
【反思國民黨❂再造新民國:黨慶130週年評論文集發起計畫】
【顧長空: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顧長空:2024大縱橫,為台灣「非綠陣營」整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