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和通訊》開站慶雙十,海內外解嚴世代臺青發聲/1071010
由海內外臺灣青年世代組成的新聞與公共評論平台《新共和通訊》(New Republic Report)在今年十月十日國慶日初成立上線,希望能夠作為給中華民國的生日賀禮。
平台初衷
平台發起人、《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創辦人、目前於紐約媒體數據公司服務的李厚穎表示:「我們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不同的視角,討論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過去的歷史、以及我們未來的方向,最後為『我們是誰』找到一個共識。」
平台發起人、目前就讀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的林家興表示,該平台除了致力於讓世界看到「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存在價值,也期許能帶領更多「解嚴世代」的臺灣年輕人從世界不同的角落關懷自己的土地。「我們集結了在海內外奮鬥的臺灣年輕世代,期待藉由這個網路平台深促進各方的價值對話與政策路線溝通。」林家興說。
為何取名為「新共和」?
林家興表示,臺灣在經歷民主化後雖然社會氛圍更加自由多元,但國族認同卻逐漸分歧並衍生政治紛擾,某種程度上對內阻礙了臺灣的正常發展、對外甚至危及生存。他希望結合「新」與含有政治社群/共同體之意的「共和」(republic)二字,象徵未來透過更新價值論述與政策路線,推動中華民國走向一個嶄新共和時代的願景。
「新共和」平台開站三專題:
1.對應臺灣人才外流問題、訪問海外臺灣學子心聲的「出來,是為了回去」、
2.探討青年世代政治參與的「青世代出陣」、
3.特別在國慶日開站順勢推出、探討國家認同問題的「談談這個國家」。
身兼責任編輯的林家興與李厚穎共同表示,希望透過以青年觀點探討臺灣最重要的政治與政策議題,和社會共同討論對話、尋求議題解方。
團隊當中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臺灣青年,也分別闡述了他們對這個平台的期待。
來自新竹的創業青年、目前就讀臺大政研所的丁鼎表示,無論滿意與否,現勢都是一連串歷史留下的產物。熟讀歷史除了避免重蹈覆轍,更重要的是開創更好的未來。「新共和」的出發點就是如此,「我們希望發動思想引擎,讓更好的文明帶動我們前進。」
來自新北市、就讀於北京大學的博士生李縉穎表示,他參與公共事務後了解到一個現實:臺灣的政治圈實際上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健全市場,真實的聲音被掩蓋,好的人才被埋沒。自己希望能藉由和夥伴們共同創立青年政策平台向前跨出正向循環一小步,「聚天下英才、議興邦之論,再造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共和。」
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服務於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唐欣瑜認為,目前臺灣輿論檯面上的文字表態還不夠多元,有很多聲音依然被埋沒。她指出,並不是因爲這些人沒有意見,而是願意表達的方式不同。「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平台,用這些原本較為沈默的人所支持的標準與理想,來平衡臺灣現在的政治氛圍。」唐欣瑜説。
紐約州律師,目前於倫敦金融公司擔任法務長的戚宏宇表示:「新共和成立伊始就推出海外臺青專題,希望透過交流世界各地臺灣人於生活、職場的歷練省思,激盪出提升臺灣未來的動力。」
來自屏東、目前在喬治城大學攻讀亞洲研究碩士的陳佳圻闡述自身認同經驗,表示雖然自己出身所謂「深綠」的南部,但年輕世代已不太在意顏色標籤,只要對臺灣有利的都應該維護與爭取:「即便拋開情感不談,就我在美國學習國際關係的體悟與經驗來說,中華民國也是確實可以保障臺灣安全的『防護罩』,並不如有些人認為兩者只能存其一的邏輯般簡單。」陳佳圻説:「海內外華人有許多依然相當支持中華民國,這是我們可以凝聚的力量。」
更多新共和
《新共和通訊》目前為正式註冊於美國紐約州的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讀者將以臺灣及華人世界的中文閱聽群眾為主、英文使用者為輔,從臺灣出發、連結海外,探討當前臺灣政治發展、經濟產業、社會議題等各面向遇到的挑戰,給出青年世代觀點及試圖提出政策解方,以期建構國家能夠穩定向前走的未來願景。
我們也期許從媒體平台出發,「新共和」可以逐漸成長為獨立的青年政策智庫,立足臺灣、放眼國際,在艱困的內外環境當中繼續為中華民國發聲。